《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7
  •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条件。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超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于2018年12月开始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的联合攻关研究。

      2019年10月,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据介绍,该研究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3万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280纳米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同时,该研究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 原文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1/17/nw.D110000renmrb_20191117_2-03.htm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分离出境内首个非洲猪瘟病毒毒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9
    • 3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2018年9月3日黑龙江省佳木斯疫情发病猪样品,接种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成功分离出我国首个非洲猪瘟病毒(ASFV)毒株(Pig/HLJ/18)。该实验室已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原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检测技术和防治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发病原体与感染》期刊。
  • 《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成功分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3-28
    • 3月22日,《新发病原体与感染》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他们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个非洲猪瘟病毒毒株(Pig/HLJ/18)。 据悉,该实验室已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原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对分离出的我国第一株ASFV的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动物感染模型;初步阐明了我国ASF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检测技术和防治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利用2018年9月3日黑龙江省佳木斯疫情发病猪样品,接种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成功分离出Pig/HLJ/18。 研究组给不带任何病原的猪肌注接种不同剂量Pig/HLJ/18后,2~3天血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4天出现发热等症状,4~5天口腔及肛拭子样品病毒核酸检测阳性,6~10天内接种猪全部发病死亡;病死猪剖检一般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变化,部分脾脏极度肿大,难以与其他急性出血性疾病区别。 而且,所有发病死亡猪体内均可检测到高水平ASFV载量。 以上研究结果证明,我国ASFV流行病毒株感染猪能引起高度急性病程,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