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罗小金课题组合作发现OsSK41/OsGSK5依赖的OsEBP89磷酸化负调控水稻胚乳直链淀粉合成》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5
  •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以水稻为主要粮食来源。直链淀粉含量(AC)是决定大米适口性、粘度、透明度和消化率的主要因素,但水稻AC调控网络较为复杂,仍有许多研究空间。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罗小金课题组联合上海农科院曹黎明/吴书俊团队题为“OsSK41/OsGSK5, a GSK3/SHAGGY-like kinase, negatively modulates endosperm amylose content by directly regul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EBP89 and OsBP5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一个水稻GSK3-like蛋白OsSK41互作并磷酸化调控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蛋白OsEBP89,使其稳定性下降,减弱OsEBP89–OsBP5互作,降低Wx表达量,从而负调控水稻直链淀粉含量。

    复旦大学前期从特种稻CW23中鉴定了一个新的主效QTL qTGW3 (LOC_Os03g62500),编码一个GSK3家族的激酶基因OsSK41,负调控水稻籽粒的长度和千粒重。品质分析发现,突变型近等基因系NIL-tgw3显著提高了稻米的AC和RVA特征值(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和崩解值),稻米糯性下降,Waxy基因(编码的酶Wx是水稻直链淀粉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表明qTGW3不仅调控籽粒大小还影响稻米品质。

    该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到一个AP2/EREBP转录因子OsEBP89与OsSK41互作,并通过荧光素酶互补(Split-LUC)和免疫共沉淀(Co-IP) 进行了验证。OsEBP89是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正调控因子,它与MYC蛋白OsBP5互作,协同调控Wx的表达。本研究发现OsSK41通过磷酸化OsEBP89,减弱OsEBP89O-sBP5互作,抑制OsEBP89的转录激活活性,使Wx基因表达量下降。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子调控机制。

    上海市农科院胡泽军博士、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牛付安和严佩雯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罗小金教授、上海市农科院曹黎明研究员和吴书俊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life.fudan.edu.cn/70/80/c28140a487552/page.htm
相关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发现调控水稻颖壳细胞形态关键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02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薛红卫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研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微管调控蛋白OsIQD14,其通过影响微管动态变化进而调控颖壳细胞形态及种子形态。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粒形在水稻产量和种子品质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构成成分,微管在细胞形态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拟南芥的研究证明微管结合蛋白(MAP)参与了细胞形态的调控,但是否可以通过调控颖壳细胞的微管排列方式进而调控作物种子形态,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微管结合蛋白OsIQD14在颖壳细胞高表达,并被生长素诱导。其缺失突变体iqd14-C的种子变短变宽(千粒重明显增加),而过量表达材料的种子表现为细而长。OsIQD14定位于周质微管,通过影响微管延伸和收缩调控微管排列方式,进而导致细胞形态改变。钙调蛋白Calmodulin以钙依赖的方式结合OsIQD14进而调控OsIQD14的蛋白活性,提示钙信号在微管排列方式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颖壳细胞形态进而影响水稻粒形的重要基因,也表明调控微管动态变化及排列可以作为水稻粒形调控的重要靶点,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策略。 水稻IQD家族的同源蛋白GW5及GW5L也表现出与OsIQD14类似的表型,但是细胞膜定位的GW5通过调控油菜素甾醇(BR)信号进而调控种子宽度及重量,表明IQD家族蛋白成员通过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及作用机制参与了水稻粒形的调控。 来源:农产品期货网
  • 《罗小金课题组揭示油菜素甾醇和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株高和粒长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5
    • 株高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油菜素甾醇(BR)在水稻株高和粒型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水稻中已有较多的BR合成或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被克隆,也揭示了部分株高与粒型调控相关的机制,但期间的分子调控网络复杂,仍许多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BR也会与其他激素(如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株高和粒型,但其中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2023年3月24日,复旦大学罗小金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lant height and grain length related gene hfr131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功能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BR与生长素协调调控水稻株高和粒型的机制,发现了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优势单倍型组合。 该研究以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和籼稻187R为遗传材料,构建并鉴定到了一个株高显著变矮、粒长显著变短的近等基因系NIL-hfr131,通过精细定位和基因表达验证,发现hfr131是水稻BR受体基因OsBRI1的新等位基因。在NIL-hfr131的转录组数据中发现多个与赤霉素和生长素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明hfr131可能通过协调多种激素调控水稻株高和粒长。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7被发现是HFR131的上游调控基因,OsARF17敲除或过表达株系与NIL-hfr131或HFR131过表达株系在株高和粒长上具有相似的表型,结合酵母单杂、ChIP、qPCR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OsARF17能够与HFR131启动子区结合,促进HFR131的表达,且OsARF17敲除株系对BR的敏感性显著下降,表明OsARF17-HFR131能够沟通BR和生长素来调节水稻株高和粒长。此外,利用RFGB(https://www.rmbreeding.cn)对OsARF17和HFR131单倍型进行二因素分析,发现OsAFR17Hap1/HFR131Hap6单倍型组合能最为显著的增加水稻粒长,为高效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生蓝登勇和上海农科院曹黎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罗小金研究员和王莹青年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和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3.1152196/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