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金课题组揭示油菜素甾醇和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株高和粒长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5
  • 株高和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油菜素甾醇(BR)在水稻株高和粒型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水稻中已有较多的BR合成或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被克隆,也揭示了部分株高与粒型调控相关的机制,但期间的分子调控网络复杂,仍许多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BR也会与其他激素(如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株高和粒型,但其中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2023年3月24日,复旦大学罗小金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lant height and grain length related gene hfr131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功能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BR与生长素协调调控水稻株高和粒型的机制,发现了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优势单倍型组合。

    该研究以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和籼稻187R为遗传材料,构建并鉴定到了一个株高显著变矮、粒长显著变短的近等基因系NIL-hfr131,通过精细定位和基因表达验证,发现hfr131是水稻BR受体基因OsBRI1的新等位基因。在NIL-hfr131的转录组数据中发现多个与赤霉素和生长素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明hfr131可能通过协调多种激素调控水稻株高和粒长。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7被发现是HFR131的上游调控基因,OsARF17敲除或过表达株系与NIL-hfr131或HFR131过表达株系在株高和粒长上具有相似的表型,结合酵母单杂、ChIP、qPCR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OsARF17能够与HFR131启动子区结合,促进HFR131的表达,且OsARF17敲除株系对BR的敏感性显著下降,表明OsARF17-HFR131能够沟通BR和生长素来调节水稻株高和粒长。此外,利用RFGB(https://www.rmbreeding.cn)对OsARF17和HFR131单倍型进行二因素分析,发现OsAFR17Hap1/HFR131Hap6单倍型组合能最为显著的增加水稻粒长,为高效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生蓝登勇和上海农科院曹黎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罗小金研究员和王莹青年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和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3.1152196/full

  • 原文来源:https://life.fudan.edu.cn/70/81/c28140a487553/page.htm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s)差异性调控水稻抗矮缩病毒(RDV)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4
    • 近日,PLOS Pathogens杂志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教授课题组题为“Auxin response factors (ARFs) differentiallyregulate ric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rice dwarf viru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s)差异性调控水稻抗矮缩病毒(RDV)的分子机制。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叶蝉传播的能够引起大面积水稻感病并严重减产的一种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显着矮缩,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RDV编码的外壳蛋白P2与生长素受体OsTIR1竞争性结合OsIAA10,抑制OsIAA10蛋白通过26S蛋白酶体的降解,促进OsIAA10蛋白的积累,进而影响生长素通路的响应和对下游基因的转录,促进了RDV的侵染和病害症状的形成(PLOS Pathogens,2016)。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长素信号通路和RDV侵染之间的关系,但是OsIAA10下游具体的抗病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化和遗传学等方法,发现RDV侵染后,水稻生长素含量升高,同时外源施加生长素促进OsIAA10蛋白的降解,解除了OsIAA10对其结合的OsARF转录因子的抑制,增强水稻对病毒的抗性。深入研究发现,IAA10 可以与5个ARF转录因子发生相互作用,其中ARF12和16正调控水稻对病毒的抗性,而ARF11负调控水稻对病毒的抗性。ARF12的下游基因OsWRKY13等防御基因参与了抵抗RDV的侵染。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OsIAA10-OsARF12-OsWRKY13 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水稻抗病毒防御和病毒反防御中的重要作用,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同时该研究也发现,水稻中存在的OsIAA10-OsARF11负调控水稻对病毒的抗病性以及不依赖IAA10的ARF抗病毒通路。
  • 《Science | 通过抑制组织特异性油菜素类固醇提高水稻穗分枝和穗粒产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08
    • 2024年3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Enhancing rice panicle branching and grain yield through tissue-specific brassinosteroid inhibition的文章。该研究报道了对复粒稻多粒簇生形成机制的全面破译,发现控制簇生形成的基因编码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的代谢基因,因复粒稻中该基因前存在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该基因特异地在水稻穗分枝发育过程中被激活,并通过由BR水平改变诱发的一系列分子事件,促进了水稻穗分枝和穗粒数,最终导致产量增加。 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印度、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的遗传学家陆续报道了一种独特的水稻,英文称之为“clustered-spikelet rice”(意为簇生小穗水稻),中文称之为“复粒稻”或“簇生稻”。与常见的水稻不同,复粒稻通常会有三粒种子簇生在一起,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三粒奇”。在某些背景下,簇生会使得稻穗酷似麦穗,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麦颖稻”。在没有基因组序列的时代,复粒稻因其表型明显而独特,被遗传学家广泛用于构建染色体连锁群,并发现控制簇生的位点CL与控制水稻糯性的位点Wx在6号染色体存在连锁。Wx于1990年被克隆成为控制水稻籽粒品质的核心基因,而CL由于其控制的簇生性状具有增产的潜力,虽然引起了众多关注,但是只能将其定位在6号染色体的一个区间内。这种一致的定位区间暗示不同来源的复粒稻应由同一个位点控制,然而关于其遗传特性的相关报道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距今已经报道了将近一百年,复粒稻控制基因以及小穗簇生发生的机理始终是未解之谜。 复粒稻表型显著,但通过图位克隆始终无法定位到具体基因。考虑到图位克隆依赖于杂交群体的构建和后代性状与目的基因型的共分离,一是可能CL位点包含复杂的结构变异,导致一定区间内的连锁不平衡和后代偏分离,二是可能该性状易受到父母本基因组合的影响,导致后代个体表型与目的基因型的非绝对关联性分离,对精细定位造成了干扰。为此,研究人员另辟蹊径,以复粒稻为背景,通过化学诱变,从包含1万份诱变株系、16万份诱变单株的群体中筛选出2份不簇生的突变体株系,进而以复粒稻为对照,以不簇生的突变体为对象进行回交群体构建,结合重测序和关联分析,最终克隆到了目的基因。结果表明,一个被称为BRD3的BR代谢酶基因,在诱变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导致了簇生的消失。而对复粒稻基因组进行组装发现,BRD3前存在倒位、缺失、插入等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激活了BRD3的表达,导致BR减少,是簇生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CL实际上是指包含了复杂结构变异并激活BRD3表达的整个染色体区段。复粒稻簇生性状与结构变异紧密连锁,并且复粒稻表型与BR激素水平直接相关,解释了通过图位克隆无法成功克隆CL的原因;而以复粒稻为对照在同一背景下进行抑制子的筛选,避免了上述问题,为作物复杂性状的调控基因克隆提供了方法借鉴。 BR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发现,BR显著控制着水稻的株高、叶夹角、籽粒大小等关键育种性状,但BR如何控制穗粒数并不清楚。严格的比较分析发现,复粒稻穗的二级分枝以及穗粒数显著增多。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穗分枝过程 “二级分枝分生组织”(SBM)向“小花分生组织”(SM)的转变延迟,从而产生了更多的SBM和SM,伴随着小穗柄变短,导致了簇生表型的发生。与此观察完全一致,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发现BRD3特异地在SBM激活表达,导致了该部位的BR含量减少,使得BR信号通路核心抑制子GSK2被激活,GSK2进而磷酸化转录因子OsMADS1并促使其更加稳定,后者又直接结合RCN2并促进其表达。RCN2作为拟南芥TFL1的同源基因,是调控SM身份性的重要因子,被激活后延迟了SBM向SM的转变,使得水稻具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分枝,从而促进了二级分枝,增加了穗粒数。穗分枝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分生组织转化事件的发生,该研究是首次发现BR在控制水稻穗二级分枝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育种本质上是多性状的平衡优化过程,而穗粒数和籽粒大小之间的负相关是育种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问题之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前水稻单产的进一步提升。BR对籽粒大小的促进作用极为显著,而该研究发现的BR对穗粒数的抑制作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两个关键产量性状间的平衡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复粒稻对水稻种子大小和品质几乎毫无影响,但穗分枝和穗粒数显著增多,导致了产量相应地增加。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等体内检测技术证实,GSK2、OsMADS1、RCN2三者和BRD3一样,均在SBM中被特异性地激活。因此,复粒稻中BR含量组织特异性地受到抑制,从而避免了BR缺陷对籽粒大小的负面影响。BR虽然被认为在农业生产与作物改良上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但作为激素的功能多效性是BR应用的最大挑战之一,该研究发现空间特异性地控制激素含量可有效破解性状间的偶联,揭示了一种通过优化BR空间分布来避免激素负效应的新策略。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CL导入到不同品种中,证实复粒稻簇生性状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并且由于促进穗分枝机制上的不同,CL可以和著名的穗粒数控制基因Gn1a联合使用进一步增加产量。通过杂交选育将CL和Gn1a聚合后,水稻穗粒数最高可达600粒之多。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簇生辣椒和非簇生辣椒,以及具有簇生花的蔷薇和非簇生花的玫瑰进行BR测量比较发现,和水稻一样,簇生与非簇生之间具有类似的BR含量变化。这一结果暗示,BR控制簇生的机制在大自然中可能具有普遍性。多年多点田间比较试验发现,由于CL通过控制激素水平发挥功能,而激素本质上具有微量高效并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因此CL增产效果与背景材料中的激素水平以及种植条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