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11月举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8-17
  • 厦门:2017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11月举行 2017年11月3日-5日、 2017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 (以下简称2017救捞海工展) 将在厦门举行。   据了解、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 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应国内外市场和广大会员需求牵头发起、 联合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 (ADCI) 和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 (IMCA) 在福建厦门共同主办2017救捞海工展、 承办方为厦门新天会展有限公司。   2017救捞海工展将于11月3日-5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B5、B6馆举办、 展馆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 设置标准展位330个、 预计将有100余家参展单位莅临现场。   2017救捞海工展是我国商务部唯一批准的境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类展会此次是与厦门第二次结缘。早在2015年、 在国家商务部和福建、厦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救捞海工展首次落户厦门、 吸引了近200家展商及3000余专业观众、 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

相关报告
  • 《海洋工程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4
    • 一、引言   古往今来,海洋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国为了加强国家边防建设,无一例外地都对海洋工程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如今,海洋工程建设已经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集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尽管有了计算机的自动操作,但还是要配合人类的管理理论方能实现人机的完美结合。在海洋工程船的建造中,项目管理的使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理。 二、海洋工程应用现状   ⒈海洋工作平台   在开发利用大陆坡、领海,特别是深海的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时,首先必须具有进入海洋环境空间,驻留定位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建设海洋工作平台。张力腿式海洋工作平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进入1000m深水海域,且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能够平稳地定位于水面,从事海洋资源开采的永久性系泊深海工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正计划建设无人采油平台,这种无人采油平台是在GULLFAKESB混凝土重力平台上安装遥控监视器和控制程序,实现无人采油。英国正在研制一种300m水深的无人操纵平台,用于开发利用英格兰毗邻的北海水域深水中型油田。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因海洋石油勘探开采的需要开始研制海洋工作平台,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有上百座海洋石油工作平台,并且已经开始出口国外。 ⒉水下/海底工程   水下/海底工程包括海底隧道、海底管道、海底电缆、海底/存储实验工程、深潜器等。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著名的英法多佛尔海峡海底隧道,全长53km,海底部分37km,隧道由两股火车隧道和一股工作隧道构成,于1995年建成通车。海底管道工程是海洋底床及以下建设的各类管道工程的总称,建设目的是为海底油、气、水等物质和能量的输送提供通道。海底管道包括海底输油管道、海底输气管道、海底输水管道、海底油气混输管道、海底油水混输管道、海底水气混输管道等。当前,海底管道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将海上油、气田所开采的石油或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陆地上的油、气库站,或者将大陆的淡水资源通道海底管道输送到偏远海岛。海底管道工程主要是随着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海底管道主要分布在海洋油、气田分布区域,我国油、气管道主要有渤海油、气海底管道,东海平湖油、气通往上海的海底管道、南海北部至香港的海底输气管道等。海底输水管道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至大陆之间。 三、海洋工程发展展望   ⒈海上平台发展展望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海洋资源开采的海上平台将向大型化、自动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同时国际海事组织(MO)对海上平台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海上平台建设掀起了研究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的热潮。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不同于目前百米尺度的海上平台工程,它的尺度在千米以上,具有综合性、多用途的功能特征。超大型海洋浮式构筑物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海上平台工程的理论问题和施工技术问题,包括:选型和概念设计、动力特性预报、设计和建造、耐久性和可维性、事故载荷与风险评估以及生态与环境影响等。  ⒉人工岛建设展望   进入21世纪,人工岛建设已由以前的海上油气、矿产开采平台向亲海、旅游休闲型的海上城市方向发展。人工岛建设规模也由以前的小型、单一人工岛向大型化、岛群化方向发展。在人工岛平面设计上多采用工程内部大水道分割的格局;在岸线形态上,大多采用曲折的岸线走向。这种人工岛工程的空间规划,虽然会增加人工岛建设成本,但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第一,提升了人工岛临岸亲水效果,体现了海洋价值;第二,有效增加了海岸线长度;第三,减少人工岛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第四,减缓用海矛盾和冲突。阿联酋迪拜棕榈岛是未来世界人工岛建设的一个新示范。目前,我国江苏启动规划建设的太阳岛、山东龙口规划建设的人工岛群都体现了这种人工岛建设的新趋势。  ⒊港口码头发展展望   港口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和产业集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显重要。港口码头建设将向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型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大型天然气码头、大型煤炭与矿石码头等专业码头共同构成超大型港口群。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泊位结构,是我国港口码头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促进异地港口间的物资流动与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优势互补的港口企业群体。港口发展在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所在城市带来交通、生活、环境、安全等诸多影响,这些都是未来港口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海洋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及促进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一直以来,对于海洋建设方面的项目备受各个国家重视。其中,对于海洋工程船建造的管理一直就是世界各国在不断探求的命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管理科学中兴起的项目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者方面的管理效率,不过具体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分析项目管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中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掌握这一新型技术。
  • 《“科学”号深远海科考船荣获全国优秀海洋工程》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5
    • 11月4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揭晓了2017年度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名单,海洋所孙松研究员牵头完成的“科学”号深远海科考船项目获此殊荣。 此次评选活动自今年2月份开展以来,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形式,由社会公众参与,展开全覆盖式的宣传。根据十八大以来海洋工程领域特点,结合海洋强国建设重大项目进展,从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海洋工程范围内搜集和筛选。经过筛选,共有46个海洋工程项目入围专家评选会,最终评选出20个优秀海洋工程。 “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突破了我国深海探测与研究领域技术与装备瓶颈,开创了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船舶与探测体系高度契合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引领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的建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宏观与微观、走航与定点、梯度与原位相结合的深远海环境探测技术体系,突破了10000米深海定点探测、6000米深海探测与采样、4500米深海精准探测与取样、1000米水体剖面走航探测、深海30米长沉积物取芯和20米长岩石取芯等关键技术。具备立体同步精准开展深海地形地貌、海底环境、水体环境的综合探测和样品采集的能力,深海近海底地形探测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的厘米级,实现“室内模拟实验→海洋移动实验室→深海原位实验室”的跨越,在深海理化环境原位探测、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命过程、板块构造和地质过程等领域取得新认知和创新突破,引领了西太平洋深远海科学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了深海探测“下得去,看得清,采得上,测得准,功能全,用得起”的目标,显著提高了我国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能力,奠定了我国在深远海探测与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