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王策课题组在流动流体中的三维细胞捕获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10-28
  •  细胞捕获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夹持、分离、过滤和聚集细胞,从而满足细胞培养、分选、洗涤等不同的生物学应用需求。在不同的捕获方法中,声捕获因其非接触式和较高生物安全性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超声波驻波产生的声辐射力就具备这种能力。根据细胞和悬浮介质的特性,细胞可以被捕获在波节或波腹处。超声波驻波可进一步分为由压电换能器产生的体声驻波(BAW),和由叉指电极铌酸锂(LiNbO3)产生的表面声驻波(SAW)。SAW 可以以非常低的能耗操纵粒子,但由于其整体捕获力较BAW小,因此一般用于流动流体中的分选和静止液体中的细胞排列。除了超声驻波之外,声流涡旋也可以应用于捕获障碍物或者微泡附近的细胞。然而,有些设计不能轻易释放颗粒,有些设计不能提供固定的捕获位置。

      捕获效率基本由捕获力决定。当流体不流动时,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小;流体流动时,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阻力较小,而平行于流体流动方向的阻力较大。随着流量的增加,流体阻力越大,需要越大的捕获力才能提供更好的捕获性能。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颗粒通常被捕获在静态流体或极低速度的流动流体中,或者捕获过程持续数秒,这主要是由于捕获力不足造成。这无疑会降低捕获效率以及通量,而高通量细胞操作在诸如拉曼光谱识别和纳米粒子捕获等生物应用中非常重要。

      为此,苏州医工所王策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声学捕获芯片,它可以在具有圆形共振结构的连续流动介质中提供细胞的三维捕获。在圆形微结构中建立声驻波,提供足够的强度将细胞夹紧在腔室的中心。同时,细胞在深度方向形成的辐射力的作用下被夹紧在微通道的底表面附近。因此,通过仅由一个压电片换能器驱动的特殊设计的微通道完成了细胞的三维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可以对以mm/s级速度运动的微米级颗粒提供nN(纳牛)级的捕获力和ms(毫秒)级的捕获时间。

     通过这种非接触式和生物相容性的捕获方式,该芯片可以应用于器官芯片、细胞培养、拉曼分析和纳米颗粒捕获等多种生物医学工程场景。

      该研究成果以“Acoustic 3D trapping of microparticles in flowing liquid using circular cavity”为题发表于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其中,论文第一作者为苏州医工所王策研究员,通讯作者为苏州医工所马玉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 

      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F0704800),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2020323);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项目(ZDKYYQ20200004)等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4424723005472

  • 原文来源:http://www.sibet.cas.cn/kxyj2020/kyjz_169572/202310/t20231008_6892523.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医工所杨晓冬课题组在皮肤镜病灶分割模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9
    • 皮肤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其中,黑素瘤是最恶性的皮肤癌,2018年就新增28.77万人并导致6.07万人死亡。皮肤镜是皮肤科医生用来区分黑色素瘤的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皮肤镜图像中病灶的自动精准分割是计算机辅助皮肤癌诊断的基础步骤,其可提供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定量信息,对提高皮肤癌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皮肤癌病灶往往呈现多变的尺度、不规则的形状、模糊的边界以及毛发等噪声的干扰,现存的分割模型面临着类内不一致、类间难区分的挑战(如图1所示,病灶内部的孔洞以及病灶边界附近割裂的片段)。 针对此问题,苏州医工所杨晓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和局部像素间相关性学习的皮肤癌病灶分割算法。该算法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在编码器-解码器架构下,首先设计了金字塔transformer像素间相关性模块,旨在捕获不同层次的非局部上下文信息,并进一步探索全局像素级相关性,以应对病灶形状及尺寸的大变化性。此外,还设计了局部邻域度量学习模块,以增强分割模型的局部语义相关性学习能力,提高特征空间中类别之间的可分离性。该算法通过同时学习建模全局和局部像素间相关性来增加类间差异与类内一致性,在三个公开皮肤镜数据集(ISIC2018、ISIC2016、PH2)上进行了实验,算法性能达到了当前最好的水平,部分代表性的分割结果如图3所示。 该研究成果 “ICL-Net: Global and Local Inter-pixel Correlations Learning Network for Skin Lesion Segmentation” 已在线发表在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研究生曹维维,郑健研究员与常州二院倪昕晔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受到江苏省卫健委(M2020006)、浙江省科技厅(LQ19H110001)和苏州市科学技术局(SJC2021023)、常州市医学物理重点实验室(CM20193005)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9745347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ctD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9
    •  核酸检测的应用主要包括病原体分析、遗传疾病鉴定、肿瘤早期诊断、酶活分析等。例如,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细胞的游离DNA片段,携带肿瘤特异性序列改变。ctDNA释放的确切机制目前仍未知,推测可能与濒死细胞的凋亡或坏死有关。通过对ctDNA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肿瘤病灶的信息,包括基因点突变、基因组完整程度等。因此ctDNA是一种个性化的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和恶性程度评估等方面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环状双足DNA步行反应的电化学纳米机器,用于ctDNA等核酸指标的高灵敏分析。   首先通过序列设计在DNA探针A与B之间搭建pH可控调节的分子间三螺旋DNA纳米结构,构建出可再生的修饰电极界面。   随后,设计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链置换策略来放大目标核酸序列的信息。通过将引物与模板序列进行一体化设计,整合于单条发夹结构DNA探针中,有效提升了反应速率,在目标核酸序列存在条件下可生成大量包含目标序列的单链DNA用于下游反应。   接着,发展了环状双足DNA步行反应策略。设计的哑铃结构DNA探针环部分包含有DNA核酶,初始状态下无法与电极界面轨道链结合反应,处于失活状态。当其被上步链置换反应产生的单链DNA所作用时,可逐步释放哑铃环,同时,该探针的5’和3’端之间依次发生自身杂交,形成环状DNA结构。环状双足步行链可进一步与修饰有轨道链的电极发生作用,持续催化裂解反应从而诱导电化学响应的变化。   基于该策略,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了2.2 aM(约1.3 copy/μL)的核酸检测灵敏度。此外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序列选择性。进一步对临床血清样本、咽拭子样本等进行了测试验证,通过对异常电化学信号的分析可以在健康对照组中有效分辨出相应患者。该策略也为目前迫切需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核酸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灵敏的新方法。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32300)等项目的资助。结果已发表ACS Nano, 2022, 16, 4726-4733 (IF=15.881)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