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性”协同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耕地质量监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步骤,优化耕地资源分配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农业。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加速的城市化以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耕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需要精确和动态地监测耕地质量。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这些方法数据获取量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且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耕地保护的需求。 近年来,遥感技术、地面传感器和物联网(IoT)为高精度、智能化和三维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卫星遥感可以从宏观角度进行动态监测和长期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大规模耕地质量监测。其中,航拍无人机由于其高分辨率、低成本和灵活性,是局部详细监测的理想工具。地面传感器能够实时提供土壤湿度、养分和盐度等关键参数的数据支持,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的精确度。物联网技术则可以用于实时收集、传输和智能管理多源监测数据。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仍然局限于某些特定维度,缺乏对耕地质量概念内涵和关键特征的系统分析。此外,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整合也面临统一标准缺失的挑战。总的来说,尽管新技术为耕地质量监测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要克服若干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 原文来源:http://www.tcsae.org/article/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503121
相关报告
  • 《我国将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02
    • 我国将构建“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的“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彻底解决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数出多门的问题,全面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一套全面、完善、权威的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变化监测体系,以满足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实行分头管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头组织,导致调查监测在对象、范围、内容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以及调查结果相互矛盾,不利于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监测评价,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履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统一、六项职责”的前提和基础。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自然资源部已初步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总体工作思路。一是构建“1+X”型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在调查体系上,“1”是“基础调查”,“X”是多项“专业调查”。在调查周期上,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每10年开展一次,专业调查5年为一个周期,变更调查每年开展一次。在推进步骤上,拟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通过形成新的“三调”工作分类,调整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与水、草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现有调查的实质融合,解决标准不一和空间重叠的问题,查清各类自然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水平分布,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第二步是在查清各类自然资源水平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专业调查,查清不同自然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状况,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也就是将土地调查转为国土调查,再逐步向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过渡,最终建立完备的“1+X”型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在相关调查工作整合和内容融合上,要做到工作、内容、底图、要素4个统筹联系,最终实现自然资源调查“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变化监测体系。在目前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上,构建4个类型的监测体系,即宏观监测、常规监测、精细监测和应急监测。为此,近期自然资源部将加强宏观监测,组织实施全天候遥感监测,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宏观突出变化;完善常规监测,合理调整监测内容与指标,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交叉重复;优化开展年度性监测,组织实施全覆盖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的2018年度项目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特定地区和对象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开展细化监测;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以及相关部门的请求,继续组织开展应急监测。   三是创新调查监测数据分发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数据库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共享分发系统等。针对此前因采用的分类体系、技术标准、调查方法、底图精度、调查时点等各不相同,调查对象也仅限于本行业管理领域而缺乏国土空间上的整体控制,导致数出多门、粗细不均、重复交叉等相互矛盾的问题,自然资源部将按照“先汇总、再集成”的思路,加快推进调查监测数据整合工作,建立自然资源数据服务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建立现有自然资源成果目录系统并实时更新,及时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推进现有调查监测数据成果整合。建立各类自然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推进数据集成和深度开发利用。   “‘三调’将特别注重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且集影像、类型、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库,为成果共享应用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云平台。”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除了上述3个体系建设,将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最终形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制度的总体框架。
  • 《扎实推进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4-09
    •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减污降碳’总要求,紧紧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总思路,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扎实推进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谈及2021年工作,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提纲挈领地告诉记者。   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柏仇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其纳入生态文明改革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   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找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定位、新方向,推动环境质量多要素监测向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性监测的全面转型。   “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质量管理、监测监管、装备研发、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柏仇勇还强调,特别是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身能力水平,实事求是地开展监测点位设置和网络建设,杜绝“扩数量、铺摊子”的路径依赖,加快实现“大规模”监测向“高质量”监测的新跨越。   更加注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抓重点、抓关键、抓试点”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开展长江、黄河“三水统筹”、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相关水质、水生生物、水生态监测,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跨省界水质断面、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围绕新污染物治理等前沿领域,推进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   紧扣“三个治污”,完成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广泛、监测方式多样、监测任务繁密,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生态质量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多项重点任务。   柏仇勇表示,2021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紧扣“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环境质量监测精细化、协同化,强化生态质量监测综合性、完整性,提升污染源执法监测规范性、权威性。   强化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做好1734个国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运行,深入开展国控站点和地方站点数据的联网共享与联合分析,强化PM2.5和O3协同监测,加强重污染过程预报研判和综合分析,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深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水环境监测,重点做好3646个国家地表水断面、1912个地下水点位、1359个海水水质点位的监测与评价。加强生态质量监测,组织实施国家、省域和典型生态区域的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在部分省份开展生态地面监测。提升污染源监测与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水平,组织对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自行监测专项检查,开展应急监测工具箱和“1+N”应急监测调度支援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对应急监测方法、人员、专家、物资、风险源等信息的动态管理。   强化制度保障,全方位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基础   谈及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规标准体系时,柏仇勇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加快建立一套覆盖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的监测标准规范,完善量值溯源体系,将国家层面的质量管理要求延伸到省市县,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部门国家与地方之间,以及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排污单位、社会机构之间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强化监测监督管理,从生态环境监测的组织者,向‘组织者+监管者’转变,下更大力气抓好监督管理,提升各级各类机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独立性和公正性。”柏仇勇表示,要倡导依法、科学、诚信监测理念,构建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责任体系。重点落实好刑法修正案关于监测弄虚作假入刑的决定,对弄虚作假行为,一律严惩重罚,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改革落地见效。柏仇勇表示,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统筹,重点理顺驻市监测机构为所在市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省、市监测数据共享,形成全省监测合力。   最后,柏仇勇还强调了人才队伍与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将组织举办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业务技术培训,开展第二批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遴选,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培育弘扬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行风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