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刘文军课题组在有限复制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9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疫苗仍是防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干扰素敏感(IFN -sensitive)和复制缺陷(replication-incompetent)流感疫苗因其在正常细胞中无法进行有效复制,却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备受关注,这类疫苗被认为将很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非结构蛋白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通过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的产生来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IFN敏感疫苗正是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将流感病毒的IFN拮抗功能去除,从而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有效复制。目前主要使用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或IFN功能低下的低日龄SPF鸡胚来繁殖此类疫苗病毒,但仍然无法满足此类疫苗病毒的生产需求。

    刘文军课题组长期从事流感病毒的复制调控机制研究,前期围绕流感病毒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Journal of Virology,2016,90:6263– 6275;Cellular Microbiology,2017,19(2),e12643)。而该研究则利用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功能,制备了有限复制流感疫苗并建立了生产该类疫苗的细胞系。

    该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RIG-I敲除的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出NS1蛋白38位和41位氨基酸双突变(NS1 R38A/K41A)的重组流感病毒,其包装效率要远远高于其在野生型293T细胞中的效率。并且,该重组病毒几乎丧失了IFN拮抗功能,在MDCK、A549甚至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中传3-6代后即被细胞清除。为了能够大量生产此类有限复制的IFN敏感流感病毒,该团队利用Tet-On 3G系统建立了稳定表达野生型NS1蛋白的Vero细胞系,NS1 R38A/K41A病毒在该细胞系上能够稳定传20代以上并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动物实验表明,NS1 R38A/K41A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并诱导强烈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并抵抗A/WSN/33 (WSN)、A/Puerto Rico/8/1934 (PR8)和 A/California/04/2009 (CA04)流感病毒的再次攻击,但NS1 R38A/K41A病毒的致病力几乎丧失,并很快被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RIG-I敲除的293T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包装,稳定表达NS1的Vero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有效复制,该系统可以用于包装并生产有限复制的IFN敏感疫苗病毒。NS1 R38A/K41A流感病毒在正常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复制是有限的,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干扰素敏感疫苗。

    上述研究于2018年5月1日在线发表在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刘文军研究员和孙蕾副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博士生陈璨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kyjz/201805/t20180508_5008108.html
相关报告
  • 《有限复制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8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疫苗仍是防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干扰素敏感(IFN -sensitive)和复制缺陷(replication-incompetent)流感疫苗因其在正常细胞中无法进行有效复制,却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备受关注,这类疫苗被认为将很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非结构蛋白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通过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的产生来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IFN敏感疫苗正是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将流感病毒的IFN拮抗功能去除,从而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有效复制。目前主要使用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或IFN功能低下的低日龄SPF鸡胚来繁殖此类疫苗病毒,但仍然无法满足此类疫苗病毒的生产需求。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课题组长期从事流感病毒的复制调控机制研究,前期围绕流感病毒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Journal of Virology,2016,90:6263– 6275;Cellular Microbiology,2017,19(2),e12643)。而该研究则利用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功能,制备了有限复制流感疫苗并建立了生产该类疫苗的细胞系。 该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RIG-I敲除的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出NS1蛋白38位和41位氨基酸双突变(NS1 R38A/K41A)的重组流感病毒,其包装效率要远远高于其在野生型293T细胞中的效率。并且,该重组病毒几乎丧失了IFN拮抗功能,在MDCK、A549甚至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中传3-6代后即被细胞清除。为了能够大量生产此类有限复制的IFN敏感流感病毒,该团队利用Tet-On 3G系统建立了稳定表达野生型NS1蛋白的Vero细胞系,NS1 R38A/K41A病毒在该细胞系上能够稳定传20代以上并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动物实验表明,NS1 R38A/K41A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并诱导强烈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并抵抗A/WSN/33 (WSN)、A/Puerto Rico/8/1934 (PR8)和 A/California/04/2009 (CA04)流感病毒的再次攻击,但NS1 R38A/K41A病毒的致病力几乎丧失,并很快被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RIG-I敲除的293T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包装,稳定表达NS1的Vero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有效复制,该系统可以用于包装并生产有限复制的IFN敏感疫苗病毒。NS1 R38A/K41A流感病毒在正常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复制是有限的,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干扰素敏感疫苗。 上述研究于5月1日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研究员刘文军和副研究员孙蕾为文章通讯作者,博士生陈璨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微生物所叶昕研究组与刘文军研究组合作在流感病毒感染和复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9
    • 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该病毒宿主谱较为广泛,能感染人、禽类和猪等物种,曾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持续给人类健康、畜禽养殖造成重大威胁。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能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研究lncRNAs如何在病毒感染中发挥作用,如何调控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对于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及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将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宿主细胞所产生的lncRNAs在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功能以及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叶昕课题组与刘文军课题组合作在流感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继先前发现ISG20通过与流感病毒NP蛋白相互作用以及抑制病毒聚合酶活性来抑制病毒复制,我们最近发现一条长链非编码RNA(lnc-ISG20)在流感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通过采用RNA深度测序等方法,我们筛选到了一个与ISG20基因位于相同染色体位点上并被流感病毒WSN/CA04上调的lncRNA(命名为lnc-ISG20),初步研究表明lnc-ISG20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基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且能上调ISG20的蛋白水平。深入研究表明,在聚肌胞苷酸(Poly I:C)和仙台病毒处理的A549细胞中,lnc-ISG20过表达可提高ISG20蛋白水平,而lnc-ISG20敲减则降低ISG20蛋白水平。此外,我们证明lnc-ISG20是以ISG20依赖的方式抑制IAV病毒复制。由于lnc-ISG20并未影响ISG20 mRNA水平,我们推测lnc-ISG20可能作为ISG20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促进ISG20翻译。研究发现,miR-326是ISG20和lnc-ISG20的共有miRNA,它作用于ISG20 mRNA的3'UTR,抑制 ISG20的翻译。我们证实lnc-ISG20可与miR-326结合,使与ISG20 mRNA结合的miR-326的量下降。总之,我们证明lnc-ISG20可作为一种ceRNA与miR-326结合,降低其对ISG20 mRNA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ISG20蛋白水平,达到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 该研究阐释了lncRNA-ISG20调控流感病毒的作用靶点及其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揭示lnc-ISG20作为一种新型干扰素诱导基因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作用。博士研究生柴文佳和副研究员李晶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叶昕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该项成果于2018年6月13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在线发表(Journal of Virology, 2018; doi: doi:10.1128/JVI.005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