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复制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8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疫苗仍是防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干扰素敏感(IFN -sensitive)和复制缺陷(replication-incompetent)流感疫苗因其在正常细胞中无法进行有效复制,却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备受关注,这类疫苗被认为将很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非结构蛋白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通过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的产生来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IFN敏感疫苗正是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将流感病毒的IFN拮抗功能去除,从而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有效复制。目前主要使用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或IFN功能低下的低日龄SPF鸡胚来繁殖此类疫苗病毒,但仍然无法满足此类疫苗病毒的生产需求。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课题组长期从事流感病毒的复制调控机制研究,前期围绕流感病毒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Journal of Virology,2016,90:6263– 6275;Cellular Microbiology,2017,19(2),e12643)。而该研究则利用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功能,制备了有限复制流感疫苗并建立了生产该类疫苗的细胞系。

    该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RIG-I敲除的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出NS1蛋白38位和41位氨基酸双突变(NS1 R38A/K41A)的重组流感病毒,其包装效率要远远高于其在野生型293T细胞中的效率。并且,该重组病毒几乎丧失了IFN拮抗功能,在MDCK、A549甚至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中传3-6代后即被细胞清除。为了能够大量生产此类有限复制的IFN敏感流感病毒,该团队利用Tet-On 3G系统建立了稳定表达野生型NS1蛋白的Vero细胞系,NS1 R38A/K41A病毒在该细胞系上能够稳定传20代以上并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动物实验表明,NS1 R38A/K41A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并诱导强烈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并抵抗A/WSN/33 (WSN)、A/Puerto Rico/8/1934 (PR8)和 A/California/04/2009 (CA04)流感病毒的再次攻击,但NS1 R38A/K41A病毒的致病力几乎丧失,并很快被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RIG-I敲除的293T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包装,稳定表达NS1的Vero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有效复制,该系统可以用于包装并生产有限复制的IFN敏感疫苗病毒。NS1 R38A/K41A流感病毒在正常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复制是有限的,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干扰素敏感疫苗。

    上述研究于5月1日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研究员刘文军和副研究员孙蕾为文章通讯作者,博士生陈璨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223.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刘文军课题组在有限复制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9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疫苗仍是防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干扰素敏感(IFN -sensitive)和复制缺陷(replication-incompetent)流感疫苗因其在正常细胞中无法进行有效复制,却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备受关注,这类疫苗被认为将很有可能替代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非结构蛋白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够通过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的产生来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IFN敏感疫苗正是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将流感病毒的IFN拮抗功能去除,从而抑制病毒在体内的有效复制。目前主要使用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或IFN功能低下的低日龄SPF鸡胚来繁殖此类疫苗病毒,但仍然无法满足此类疫苗病毒的生产需求。 刘文军课题组长期从事流感病毒的复制调控机制研究,前期围绕流感病毒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Journal of Virology,2016,90:6263– 6275;Cellular Microbiology,2017,19(2),e12643)。而该研究则利用NS1拮抗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功能,制备了有限复制流感疫苗并建立了生产该类疫苗的细胞系。 该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RIG-I敲除的293T细胞中成功包装出NS1蛋白38位和41位氨基酸双突变(NS1 R38A/K41A)的重组流感病毒,其包装效率要远远高于其在野生型293T细胞中的效率。并且,该重组病毒几乎丧失了IFN拮抗功能,在MDCK、A549甚至IFN-α/β缺陷的Vero细胞中传3-6代后即被细胞清除。为了能够大量生产此类有限复制的IFN敏感流感病毒,该团队利用Tet-On 3G系统建立了稳定表达野生型NS1蛋白的Vero细胞系,NS1 R38A/K41A病毒在该细胞系上能够稳定传20代以上并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动物实验表明,NS1 R38A/K41A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并诱导强烈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并抵抗A/WSN/33 (WSN)、A/Puerto Rico/8/1934 (PR8)和 A/California/04/2009 (CA04)流感病毒的再次攻击,但NS1 R38A/K41A病毒的致病力几乎丧失,并很快被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RIG-I敲除的293T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包装,稳定表达NS1的Vero细胞有助于NS1 R38A/K41A流感病毒的有效复制,该系统可以用于包装并生产有限复制的IFN敏感疫苗病毒。NS1 R38A/K41A流感病毒在正常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复制是有限的,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干扰素敏感疫苗。 上述研究于2018年5月1日在线发表在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刘文军研究员和孙蕾副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博士生陈璨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树鼩APOBEC3限制HBV复制及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3-20
    • 乙型肝炎病毒(human 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人类乙型肝炎的病原体,能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多种临床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虽然目前有HBV疫苗,但对慢性HBV感染仍无有效治疗手段。HBV感染仍然是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缺乏合适的HBV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发病机制和研发药物及疫苗的瓶颈。树鼩是灵长类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新型实验动物,有研究发现HBV可感染树鼩,也能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HBsAg和HBeAg)。基于树鼩对HBV的易感性,发现鉴定出HBV功能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NTCP),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治疗靶点。但HBV对成年树鼩的感染率较低以及难以形成持续性感染等缺点限制了该模型的推广应用。 宿主限制因子是限制病毒跨种传播和模型建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宿主限制因子APOBEC3家族成员能够通过胞嘧啶脱氨基作用导致病毒基因组突变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唐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罗梦婷对树鼩APOBEC3家族基因序列特征、进化、表达和抗HBV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首次鉴定发现,树鼩有5个APOBEC3基因家族成员,分别为APOBEC3A,-3C,-3F,-3G,-3H,也命名为A3Z1a、A3Z2a-Z2b、A3Z2d-Z2e、A3Z2c-Z1b、A3Z3。树鼩A3Z1的2个基因和A3Z2的5个基因分别独立进化而来,并且在免疫器官中表达较高。树鼩APOBEC3A和APOBEC3H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干扰素和HBV感染刺激能够上调树鼩APOBEC3家族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提示树鼩APOBEC3可能有限制HBV复制的能力(Gene, 2018, 646:143-152)。随后在树鼩原代肝细胞中发现,使用干扰素后确实能够限制HBV在树鼩原代肝细胞中的复制水平,cccDNA指标甚至能够下降至与使用拉米夫定阳性药物相似水平。同时检测到干扰素刺激树鼩原代肝细胞后APOBEC3家族表达上调。体外实验验证,除A3Z2d-Z2e外,树鼩APOBEC3能够通过其基因编辑作用以及非编辑作用,在体外发挥较强抗HBV活性。在HBV的X蛋白存在情况下,APOBEC3的胞内水平降低,限制HBV能力减弱。这一现象在加入外泌体抑制剂GW4869或MG132后得到恢复。这提示X蛋白能够降解树鼩A3Z2d-Z2e,还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外排其余树鼩APOBEC3家族成员,从而降低胞内APOBEC3蛋白水平,增强病毒复制效率。虽然HBV的X蛋白能够降低胞内APOBEC3的蛋白水平,但却不能完全抵消APOBEC3的抗病毒作用。这说明X蛋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POBEC3的抗病毒水平,但却不能像HIV-1 Vif对抗APOBEC3G那样完全抑制宿主限制因子的作用。同时,外泌体外排的APOBEC3可能能够增强相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提示即使X蛋白存在情况下,树鼩APOBEC3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这可能是HBV在树鼩中难以形成持续性感染的原因。因此,在树鼩HBV动物模型研究中,考虑宿主天然免疫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Cell Mol Immunol, 2020, doi: 10.1038/s41423-020-0369-z.)。(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