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图书馆人工智能岗位AI技能需求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01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领域对AI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和发展智慧图书馆,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DeepSeek的爆火进一步推动了AI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普及。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员角色定位呈现出多重角色融合的需求,AI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当前馆员AI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外图书馆AI岗位需求,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借鉴。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与案例分析法,主要数据来源包括:ALA JobLIST网站(美国图书馆协会官方招聘平台)Code4Lib招聘信息网(专注于图书馆技术领域的全球性招聘平台)Glassdoor招聘信息网(全球知名招聘平台)通过关键词检索和人工审核,最终筛选出88个AI相关岗位,其中8个为"AI核心岗位",其余为"AI弱相关岗位"。

    主要研究发现

    1. 岗位需求趋势数据显示,AI相关岗位最早出现在2016年,2016-2022年增长缓慢,2023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Code4Lib网站AI相关岗位占比达到10%,表明图书馆对AI技术的需求显著上升。

    2. 岗位类型分析AI相关岗位可分为两类:AI核心岗位(占9.09%):工作内容以AI为核心,对AI技术能力要求高AI弱相关岗位:传统业务为主,仅适度使用AI工具。

    3. 岗位职责分析AI相关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图书馆AI服务优化师生AI素养教育馆员AI能力提升AI伦理与政策制定协同合作与推广AI核心岗位对这五方面职责覆盖更全面,而AI弱相关岗位更侧重于协同合作与推广。

    4. 胜任资格要求AI相关岗位的胜任资格主要包括五个维度:教育背景(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相关硕士及以上学历)AI技术能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素养培训能力AI伦理与政策理解协作管理能力AI核心岗位在这五个维度上的要求均显著高于AI弱相关岗位。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多层级设立AI岗位:

    在传统岗位中融入AI技能要求

    设立专门的AI馆员岗位

    多维度提升馆员AI能力:

    AI技术能力

    AI伦理与政策理解

    协作管理能力

    AI素养培训能力

    多梯度培养AI人才:

    传统岗位馆员:基础AI知识培训

    AI核心岗位馆员:前沿技术深度培训

    多层面推进AI应用:

    图书馆内部跨岗位交流

    校内跨部门协作

    校外经验分享与技术合作


  • 原文来源:https://libvpn.ucas.ac.cn/https/77726476706e69737468656265737421fbf952d2243e635930068cb8/kcms2/article/abstract?v=HlDkjiDVjGs0zh8H_1BU1wrDYnqax_PD_t5JHBPny_O8QA5zVwToOBpHdVPNQzsmmy9nY2_E0luiHCqzC13TP5R3d1edJmk0PeFEc_lcxcpHiC3oCjJXOv3iIE9Jy--OmENRNQsOkgBuADhal9P8Z5Z_hU_HjwTb9XwVyufOzA7zJy4Iaql9v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相关报告
  • 《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探讨会议召开》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8
    • 12月20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会场“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探讨”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约100位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技术研发人员参加,旨在围绕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应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该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并分享最新的应用成果。此次会议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主办,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承办,并得到了江苏嘉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恒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福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会议共包括三项议程,分别为开幕致辞及特邀报告、案例交流与头脑风暴。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发表致辞,对参会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孙翌主持开幕及特邀报告环节。 CADAL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标题为《生长的有机体:我们的使命与作为》的报告。黄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重了图书馆面临的资源、空间和服务的危机。他提出了“大资源观”的理念,所谓大资源,具备广而博、约而精、跨媒体、多机构的特征。图书馆资源应在数字化基础上,向数据化、向量化、联邦化发展,逐渐形成多模态资源一体化,以及开放获取(OA)化。黄主任表达了图书馆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在未来的重要意义。图书馆未来作为知识基础设施,除了各图书馆组成联盟提供服务外,还应考虑和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提供跨学科、全尺度、多模态的各类知识资源,支持人人、人机、机机界面的各类知识存取与交互方式,并始终以满足需求的高可用性为宗旨。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张磊主持了案例交流环节。多家云瀚联盟开发社区成员介绍了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应用探索。其中海恒智能在会议上发布“小海豚数字馆员”,此外还有“博看BK-LLM大模型”、“阿法迪馆员助手”、福呈“来福”AI助手、CNKI的AI学术研究助手等系列产品、柯基医学图书馆Copilot、同伴客语料建设等诸多应用探索。上海图书馆对已经开放测试的三款产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反馈。这些实践探索涉及数字馆员、系统助手、数字人文、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潜能与价值。 会议的头脑风暴环节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学术创作与学术交流”为主题展开。该环节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聂华主持。CADAL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武刚、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图书馆馆长张甲以及与会嘉宾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术创作、学术出版及学术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黄晨主任认为使用人工智能检测学术创作中的创新性是可能的,但使用人工智能去检测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不推荐和不可行的。但在学术创作和学术交流中还是要去积极尝试和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金武刚教授指出科研助理、参考咨询和定题服务等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挑战。未来,数据是新的科研生产力。但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工具,科研的关键还是靠人。刘炜副馆长认为AIGC改变了知识交流的方式,也重构了知识组织的方式,甚至有可能改变知识生产的整个流程。张甲馆长在讨论中提出了在使用大语言模型交互的过程中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也会有科研信息、个人隐私泄露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的问题。 会议现场,多家公司运用智能交互设备与宣传海报,生动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成果,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深入交流和分享,推动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希望业内各方能携手共进,共同研究和探索大语言模型为行业带来的新机遇。
  • 《Gartner:人工智能创造的岗位更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15
    • 【环球网智能报道 记者 张阳】据印度经济时报12月13日报道,据国外调研机构Gartner研究表明,人们大可不必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而感到焦虑,Gartner表示,到2020年将有180万个工作岗位被淘汰,但届时将创造230万个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未来可创造的岗位远比其取代的岗位多。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0年将成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就业动态关键之年,人工智能将成为积极的工作动力。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工作岗位数量将因行业而异;到2019年,医疗、公共部门和教育部门将不断增加就业需求,而制造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在2021年,人工智能的增加将产生2.9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并重新获得62亿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到2022年,五分之一从事非常规工作的工人,将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工作。   Gartner的研究副总裁斯维特拉娜·西库拉(Svetlana Sicular)在新闻稿中说 “过去的许多重大创新都会经历暂时失业的过渡时期,之后是复苏,然后是商业转型,人工智能也可能会遵循这条发展路线,”   许多工作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获得提高,数以百万计的中层和低级职位将被取代,但同时也将会创造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管理岗位甚至初级技能岗位。   “不幸的是,大多数灾难性的裁员警告都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混淆了——这掩盖了人工智能的另一面——智能增强。” 斯维特拉娜说。   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到高度可重复的任务中,在这些任务中可以对大量的观察和决策进行分析。然而,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非日常工作更有可能帮助人类,而非取而代之。人类和机器的组合,将比单一人类专家或由人工驱动的机器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