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机构开展的片上谐振腔的多彩激光产生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基于高品质因子的薄膜铌酸锂微盘腔,实现了高效的横向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

    高阶非线性光学过程是推动深紫外相干光源、量子通信和超快光学等领域发展的关键物理基础。然而,这类过程即使借助高品质因子的光学微腔来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仍面临高阶非线性极化率随阶数指数衰减以及严格的宽带相位匹配要求这两个挑战。

    该研究通过设计薄膜铌酸锂微盘腔的色散,并采用飞秒激光光刻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制备出高品质因子的微盘腔。在1546 nm波段连续激光泵浦下,该铌酸锂微腔在1713 nm和1922 nm波长处分别产生双向受激拉曼散射(SRS)和级联SRS信号。其中,双向SRS信号在微腔内诱导生成自组织的光折变光栅,提供了额外的光学动量,补偿后续非线性过程所需的相位失配。同时,受背向瑞利散射影响,部分前向传输的泵浦光被转化为背向模式。随着泵浦光波长从1545.6 nm连续调谐到1546.1 nm,双向传输的泵浦光将与同样双向传输的级联SRS信号逐步发生和频、四波到六波混频的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受相位匹配条件约束,这些双向传输的非线性信号主要以近乎垂直于微腔平面的角度向腔外发射,以微小角度差出射的非线性辐射信号经干涉在CCD上形成了周期排布性的条纹,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其中,和频转换效率达590%/W。

    上述成果有望应用于片上量子光源产生、光信息显示、高灵敏传感、集成光信息处理等场景,将推动片上紫外光源和多通道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DOI:10.1103/PhysRevLett.134.21380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团队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5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Dispersion-assisted?High-dimensional?Photodetector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光场包含强度、偏振、频率、相位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其中,光谱探测与偏振探测包含物体的物质组成和表面形貌等信息,在光通信、遥感、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化学分析、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然而,传统的光电探测器仅限于测量光强度,现有的偏振和光谱探测器通常在时间或空间上集成多个偏振或波长敏感元件来增强探测能力。此外,目前的偏振和光谱探测器通常仅能够测量固定波长下的强度和偏振或均匀偏振下的强度和波长信息。然而,在自然界的很多场景中,光场可能在宽光谱范围内携带任意的偏振和强度变化,而现有探测器难以实现对这种高维度信息的探测。 针对这一问题,李炜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单个器件通过单次测量,对宽带光谱范围内具有任意变化的偏振和强度的高维光场进行了全面表征,实现了高维度光场信息探测。 该研究提出了利用光学界面的空间色散和频率色散特性以在波矢空间对偏振和光谱响应进行调控的创新思想,能够将高维光场的信息全部映射到单次成像结果之中。研究配合深度学习方法来解码偏振和光谱信息,实现了高维度光信息的探测,具有与现有先进单一功能的小型偏振仪或光谱仪相当的探测精度。此外,研究通过简单地将薄膜与微透镜阵列和成像传感器阵列进行“三明治”式的组合,能够实现无需对准、单次测量的超集成高维光场成像仪。这一成果为超紧凑、高维度的信息探测和成像探测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具有超宽带探测的潜力;利用这种波矢空间的响应能力,该方法可以进一步与图像处理、测距等功能相集成,以实现更高维度的光场探测。同时,研究显示,利用光子晶体、超表面、二维材料等代替薄膜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分辨率和集成能力。此外,将其中的物理模型与深度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解算能力并降低所需先验数据量,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工作由长春光机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完成。长春光机所为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开发出可批量制造的新型光学“硅”与芯片技术》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5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欧欣团队在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及高性能光子芯片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可批量制造的钽酸锂集成光子芯片》(Lithium tantalate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volume manufacturing)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DOI:10.1038/s41586-024-07369-1)。 随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芯片性能提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人们迫切寻找新的技术方案。以硅光技术和薄膜铌酸锂光子技术为代表的集成光电技术可以应对这一问题。其中,铌酸锂有“光学硅”之称,近年来备受关注。 与铌酸锂类似,欧欣团队与合作者证明单晶钽酸锂薄膜同样具有优异的电光转换特性,在双折射、透明窗口范围、抗光折变、频率梳产生等方面比铌酸锂更具优势。此外,硅基钽酸锂异质晶圆的制备工艺与绝缘体上的硅更接近,因此钽酸锂薄膜可实现低成本和规模化制造,具有应用价值。 欧欣团队采用基于“万能离子刀”的异质集成技术,通过氢离子注入结合晶圆键合的方法,制备了高质量硅基钽酸锂单晶薄膜异质晶圆。进一步,合作团队开发了超低损耗钽酸锂光子器件微纳加工方法,使对应器件的光学损耗降低至5.6 dB m-1,这低于其他团队报道的晶圆级铌酸锂波导的最低损耗值。该研究结合晶圆级流片工艺,探讨了钽酸锂材料内低双折射对于模式交叉的有效抑制,并验证了可以应用于整个通信波段的钽酸锂光子微腔谐振器。钽酸锂光子芯片展现出与铌酸锂薄膜相当的电光调制效率;同时,基于钽酸锂光子芯片,该研究首次在X切型电光平台中产生了孤子光学频率梳,结合电光可调谐性质,有望在激光雷达和精密测量等方面实现应用。当前,该研究已攻关8英寸晶圆制备技术,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 欧欣介绍:“相较于薄膜铌酸锂,薄膜钽酸锂更易制备,且制备效率更高。同时,钽酸锂薄膜具有更宽的透明窗口、强电光调制、弱双折射、更强的抗光折变特性,这种先天的材料优势扩展了钽酸锂平台的光学设计自由度。” 上述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微系统所。该工作由上海微系统所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