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团队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5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Dispersion-assisted?High-dimensional?Photodetector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光场包含强度、偏振、频率、相位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其中,光谱探测与偏振探测包含物体的物质组成和表面形貌等信息,在光通信、遥感、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化学分析、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然而,传统的光电探测器仅限于测量光强度,现有的偏振和光谱探测器通常在时间或空间上集成多个偏振或波长敏感元件来增强探测能力。此外,目前的偏振和光谱探测器通常仅能够测量固定波长下的强度和偏振或均匀偏振下的强度和波长信息。然而,在自然界的很多场景中,光场可能在宽光谱范围内携带任意的偏振和强度变化,而现有探测器难以实现对这种高维度信息的探测。

    针对这一问题,李炜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单个器件通过单次测量,对宽带光谱范围内具有任意变化的偏振和强度的高维光场进行了全面表征,实现了高维度光场信息探测。

    该研究提出了利用光学界面的空间色散和频率色散特性以在波矢空间对偏振和光谱响应进行调控的创新思想,能够将高维光场的信息全部映射到单次成像结果之中。研究配合深度学习方法来解码偏振和光谱信息,实现了高维度光信息的探测,具有与现有先进单一功能的小型偏振仪或光谱仪相当的探测精度。此外,研究通过简单地将薄膜与微透镜阵列和成像传感器阵列进行“三明治”式的组合,能够实现无需对准、单次测量的超集成高维光场成像仪。这一成果为超紧凑、高维度的信息探测和成像探测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具有超宽带探测的潜力;利用这种波矢空间的响应能力,该方法可以进一步与图像处理、测距等功能相集成,以实现更高维度的光场探测。同时,研究显示,利用光子晶体、超表面、二维材料等代替薄膜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分辨率和集成能力。此外,将其中的物理模型与深度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解算能力并降低所需先验数据量,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该工作由长春光机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完成。长春光机所为第一完成单位。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1-03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将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自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已探测到超过100例引力波事件。这些地面探测器的探测频段在几十到几百赫兹之间。为探索低频引力波源,科学界正积极筹备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极端质量比旋近系统。这类系统由一颗恒星级黑洞围绕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旋转而成。研究EMRIs系统,能够帮助科学家精确检验广义相对论,绘制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时空图,验证“无毛定理”,有望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分布及其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历史。 而EMRI信号的探测和分析面临挑战。这类信号可持续数年之久,且特征复杂、强度微弱,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生成高精度波形模板。传统的匹配滤波和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需要海量的EMRI波形模板来覆盖多维参数空间且计算成本高昂。更棘手的是,EMRIs信号的精确建模困难,而传统方法依赖于模板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挑战,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完整解决方案。在时频域进行信号分析时,团队设计的二层卷积神经网络展现出优异的探测性能。对信噪比50至100范围内的信号,在1%的误报率下可实现96.9%的真实探测率。为验证这一方法的普适性,科研人员进行模板依赖性测试。结果表明,即使注入与训练数据不同模型生成的信号,该方法仍可以保持稳定的探测性能。这表明,该方法对理论模型的依赖程度较低,并提升了实际探测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在探测到信号后,该团队采用UNet网络在噪声中提取EMRI信号,并通过神经网络实现关键参数的精确估计。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估计准确率达99%,自旋参数估计准确率达92%。同时,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轨道初始偏心率等参数。这为未来的引力波数据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DOI:10.1007/s11433-024-2500-x)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机构开展的片上谐振腔的多彩激光产生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基于高品质因子的薄膜铌酸锂微盘腔,实现了高效的横向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 高阶非线性光学过程是推动深紫外相干光源、量子通信和超快光学等领域发展的关键物理基础。然而,这类过程即使借助高品质因子的光学微腔来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仍面临高阶非线性极化率随阶数指数衰减以及严格的宽带相位匹配要求这两个挑战。 该研究通过设计薄膜铌酸锂微盘腔的色散,并采用飞秒激光光刻辅助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制备出高品质因子的微盘腔。在1546 nm波段连续激光泵浦下,该铌酸锂微腔在1713 nm和1922 nm波长处分别产生双向受激拉曼散射(SRS)和级联SRS信号。其中,双向SRS信号在微腔内诱导生成自组织的光折变光栅,提供了额外的光学动量,补偿后续非线性过程所需的相位失配。同时,受背向瑞利散射影响,部分前向传输的泵浦光被转化为背向模式。随着泵浦光波长从1545.6 nm连续调谐到1546.1 nm,双向传输的泵浦光将与同样双向传输的级联SRS信号逐步发生和频、四波到六波混频的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受相位匹配条件约束,这些双向传输的非线性信号主要以近乎垂直于微腔平面的角度向腔外发射,以微小角度差出射的非线性辐射信号经干涉在CCD上形成了周期排布性的条纹,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其中,和频转换效率达590%/W。 上述成果有望应用于片上量子光源产生、光信息显示、高灵敏传感、集成光信息处理等场景,将推动片上紫外光源和多通道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DOI:10.1103/PhysRevLett.134.2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