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发!纤纳光电钙钛矿α叠层组件商业化大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3
  • 11月29日上午10时58分,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钙钛矿α叠层组件成功出货三峡能源50MW光伏示范项目,这成为全国首次实现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商业化应用的项目。待该叠层组件光伏电站建成后,与当地电网联网运行,将大大缓解当地电网的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状况。目前,500kW级叠层示范电站设计工作已完成,后续将依托工程单位设计院联合开展现场组件布置设计,预计于2024年底完成示范电站并网发电。


    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和三峡集团刘冬雪博士出席了此次钙钛矿α叠层组件全国首发仪式。姚总在活动中发表讲话,表示“纤纳四端子钙钛矿叠层组件的全国首发,开启了行业先河,它标志着纤纳在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又迎来了新纪元”,同时对背后付出的团队研发及生产人员表达了感谢。刘博士也对顺利发货表示了认可和感谢。


    此次出货的钙钛矿α叠层组件,由纤纳光电联合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开发,这是目前市面上第一款可量产、可实际使用的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四端子叠层电池具有极佳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它的最大优势是其顶电池与底电池在制备过程中互相独立,不需要考虑顶电池与底电池的工艺兼容问题以及顶电池与底电池的电流匹配问题,可以直接将钙钛矿电池和传统晶硅电池产线相结合。纤纳光电的α叠层组件融合了钙钛矿与晶硅组件的优点,批量生产时在工艺上兼顾了钙钛矿的透光性和稳定性,实现跟晶硅的光谱相匹配。在纤纳α叠层组件稳效协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叠层组件开发了新的稳定透明电极工艺,从而实现了对太阳光谱的更充分有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效率,突破了晶硅和钙钛矿单节组件的效率上限。


    纤纳光电钙钛矿四端子叠层组件的成功出货,将加速推进其的商业化应用,拓宽钙钛矿电池的应用场景,开拓行业先河。纤纳光电作为全国首家出货四端子叠层组件的公司,始终在技术上坚持创新,不断提升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和其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长期稳定性,做到产品效率和性能的双赢。未来,纤纳将继续致力于钙钛矿叠层技术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秉持稳效协同发展理念,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309.html
相关报告
  • 《钙钛矿叠层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2
    • 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研发再次取得进展。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单位科研团队合作,成功突破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难题,并开发出光电转换效率达32.5%且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在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看来,钙钛矿叠层效率的起点,比目前晶硅组件效率的终点都要高,未来十年,钙钛矿都将处于黄金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钙钛矿叠层电池有着转换效率高等优势,但该电池的商业化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企业积极布局 当前太阳能电池主要为晶硅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在26%左右,目前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隆基绿能创造的27.3%。 钙钛矿叠层电池是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由晶硅和钙钛矿两种材料组合吸光,相较传统晶硅电池具有发电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的特点。目前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隆基绿能创造的34.6%。 目前,光伏电池技术正由P型向N型迭代。“钙钛矿电池则被看做未来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拥有明显的优势,其原材料取材更加广泛,生产流程更加简便,转换率大幅度提高,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且环保。因此不少光伏企业目前均积极布局钙钛矿叠层技术。”某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公开表示:“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可达43%,被公认为是突破单结晶硅电池效率极限的主流技术方案。” 但长期以来,这款新型电池在制备过程中,常出现钙钛矿薄膜不均匀和晶体质量差等问题,导致成品出现缺陷,影响光电转换率和使用寿命。为此,相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都在积极进行研发突破。 据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介绍,该团队创新提出宽带隙钙钛矿结晶控制策略,在前驱液中添加长链烷基胺,促使高质量晶核加速“生长”,抑制低质量晶核“生长”,从而制备出均匀的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 基于这一创新思路,该团队分别制备出1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对应实现的光电转换效率为32.5%和29.4%,均优于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此外,经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测试后,样品展现出长期运行稳定性。 陈棋表示,该成果为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发展打下关键技术基础,有望推动其产业化应用,提升光伏发电效能,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高转换效率和低制造成本,使钙钛矿叠层电池有望成为未来光伏市场的主流技术。特别是在与HJT(异质结)电池结合形成叠层电池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屈放表示。 市场前景广阔 尽管钙钛矿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业内看来,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低成本规模化生产还存在工艺难度、稳定性等主要难点。”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采访者表示。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业界看来,钙钛矿叠层电池在光伏领域的前景仍然广阔。可以说,尽管面临材料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工艺的持续优化,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市场前景令人期待。据悉,目前,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协鑫集团等光伏龙头都在加码布局,推动其商业化进程。 隆基绿能6月19日宣布,其商业化M6尺寸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30.1%,这较此前该技术的世界纪录提升了1.5%。 “1.5%是一个相当大幅度的效率提升,这意味着,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在加速。”屈放称。 在朱共山给出的时间表中,钙钛矿叠层量产转换效率将在2024年实现突破,2025年钙钛矿叠层组件产能将陆续放量,2026年实现大规模制造,2027年叠层产能迎来大爆发,并以巨大的后发优势“顶点起跳”,用10多年时间完成晶硅电池50年的技术演进之路。 “光伏行业是一个以成本为导向的行业,降本增效是发展核心,而持续提升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是降低整个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举措。一旦这种高效率的电池技术真正实现量产,将促进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长都有帮助,而光伏市场的增长也会带动整个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表示。
  • 《Meyer Burger开发钙钛矿叠层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15
    • 异质结电池和组件制造商Meyer Burger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合作关系,研究和开发钙钛矿叠层太阳能技术,以期将该技术推向工业化规模。 这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公司将与瑞士电子和微技术中心(CSEM)、柏林Helmholtz-Zentrum中心(HZB)、Fraunhofer ISE研究所和斯图加特大学合作,致力于钙钛矿工业化生产和实现未来光伏组件的更高效率。 Meyer Burger表示,与新联合体的合作建立在现有异质结电池开发合作的基础之上。Meyer Burger此前与Oxford PV公司合作开发硅基钙钛矿叠层技术,但这一合作关系在2021年因Oxford PV退出协议戛然而止。这家英国公司在2019年成为商业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据称,其他钙钛矿研究项目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效率超过了30% Meyer Burger还表示,通过与CSEM合作,将硅异质结电池与钙钛矿结构相结合,它已经实现了25cm2钙钛矿叠层电池29.6%的能源效率。 CSEM可持续能源主管Christophe Ballif表示,"这一出色的结果证明了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在实现高效率方面的潜力。虽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效率超过30%的太阳能电池的工业化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10月,研究人员声称,四端钙钛矿-硅叠层光伏电池创下了30.1%的效率记录。HZB声称,它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叠层太阳能电池逾31%的效率记录,它与Meyer Burger的合作将致力于把这些成果带到商业产品制造中。 Meyer Burger研发主管Marcel K?nig表示,"Meyer Burger拥有悠久的专利开发传统以及广泛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技术组合,具备了在内部进行叠层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大规模生产的潜力。" 随着尺寸的增加,钙钛矿叠层电池会出现高水平的衰减。整个欧洲都在研究如何扩大钙钛矿规模。例如, HZB和太阳能制造商Qcells最近宣布了PEPPERONI联合体的消息。 Fraunhofer ISE研究所所长Andreas Bett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使钙钛矿/硅组件达到经典硅光伏技术设定的高可靠性和寿命标准。“ 德国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传统光伏组件相比,硅基钙钛矿组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更具环保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