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叠层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2
  • 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研发再次取得进展。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单位科研团队合作,成功突破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难题,并开发出光电转换效率达32.5%且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

    在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看来,钙钛矿叠层效率的起点,比目前晶硅组件效率的终点都要高,未来十年,钙钛矿都将处于黄金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钙钛矿叠层电池有着转换效率高等优势,但该电池的商业化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企业积极布局

    当前太阳能电池主要为晶硅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在26%左右,目前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隆基绿能创造的27.3%。

    钙钛矿叠层电池是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由晶硅和钙钛矿两种材料组合吸光,相较传统晶硅电池具有发电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的特点。目前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是隆基绿能创造的34.6%。

    目前,光伏电池技术正由P型向N型迭代。“钙钛矿电池则被看做未来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拥有明显的优势,其原材料取材更加广泛,生产流程更加简便,转换率大幅度提高,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且环保。因此不少光伏企业目前均积极布局钙钛矿叠层技术。”某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公开表示:“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可达43%,被公认为是突破单结晶硅电池效率极限的主流技术方案。”

    但长期以来,这款新型电池在制备过程中,常出现钙钛矿薄膜不均匀和晶体质量差等问题,导致成品出现缺陷,影响光电转换率和使用寿命。为此,相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都在积极进行研发突破。

    据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介绍,该团队创新提出宽带隙钙钛矿结晶控制策略,在前驱液中添加长链烷基胺,促使高质量晶核加速“生长”,抑制低质量晶核“生长”,从而制备出均匀的高质量宽带隙钙钛矿薄膜。

    基于这一创新思路,该团队分别制备出1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对应实现的光电转换效率为32.5%和29.4%,均优于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此外,经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测试后,样品展现出长期运行稳定性。

    陈棋表示,该成果为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发展打下关键技术基础,有望推动其产业化应用,提升光伏发电效能,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高转换效率和低制造成本,使钙钛矿叠层电池有望成为未来光伏市场的主流技术。特别是在与HJT(异质结)电池结合形成叠层电池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屈放表示。

    市场前景广阔

    尽管钙钛矿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业内看来,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低成本规模化生产还存在工艺难度、稳定性等主要难点。”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对《采访者表示。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业界看来,钙钛矿叠层电池在光伏领域的前景仍然广阔。可以说,尽管面临材料稳定性和生产工艺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工艺的持续优化,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市场前景令人期待。据悉,目前,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协鑫集团等光伏龙头都在加码布局,推动其商业化进程。

    隆基绿能6月19日宣布,其商业化M6尺寸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30.1%,这较此前该技术的世界纪录提升了1.5%。

    “1.5%是一个相当大幅度的效率提升,这意味着,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在加速。”屈放称。

    在朱共山给出的时间表中,钙钛矿叠层量产转换效率将在2024年实现突破,2025年钙钛矿叠层组件产能将陆续放量,2026年实现大规模制造,2027年叠层产能迎来大爆发,并以巨大的后发优势“顶点起跳”,用10多年时间完成晶硅电池50年的技术演进之路。

    “光伏行业是一个以成本为导向的行业,降本增效是发展核心,而持续提升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是降低整个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举措。一旦这种高效率的电池技术真正实现量产,将促进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长都有帮助,而光伏市场的增长也会带动整个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表示。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4033.s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首发!纤纳光电钙钛矿α叠层组件商业化大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3
    • 11月29日上午10时58分,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钙钛矿α叠层组件成功出货三峡能源50MW光伏示范项目,这成为全国首次实现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商业化应用的项目。待该叠层组件光伏电站建成后,与当地电网联网运行,将大大缓解当地电网的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状况。目前,500kW级叠层示范电站设计工作已完成,后续将依托工程单位设计院联合开展现场组件布置设计,预计于2024年底完成示范电站并网发电。 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和三峡集团刘冬雪博士出席了此次钙钛矿α叠层组件全国首发仪式。姚总在活动中发表讲话,表示“纤纳四端子钙钛矿叠层组件的全国首发,开启了行业先河,它标志着纤纳在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又迎来了新纪元”,同时对背后付出的团队研发及生产人员表达了感谢。刘博士也对顺利发货表示了认可和感谢。 此次出货的钙钛矿α叠层组件,由纤纳光电联合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开发,这是目前市面上第一款可量产、可实际使用的四端子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四端子叠层电池具有极佳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它的最大优势是其顶电池与底电池在制备过程中互相独立,不需要考虑顶电池与底电池的工艺兼容问题以及顶电池与底电池的电流匹配问题,可以直接将钙钛矿电池和传统晶硅电池产线相结合。纤纳光电的α叠层组件融合了钙钛矿与晶硅组件的优点,批量生产时在工艺上兼顾了钙钛矿的透光性和稳定性,实现跟晶硅的光谱相匹配。在纤纳α叠层组件稳效协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叠层组件开发了新的稳定透明电极工艺,从而实现了对太阳光谱的更充分有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效率,突破了晶硅和钙钛矿单节组件的效率上限。 纤纳光电钙钛矿四端子叠层组件的成功出货,将加速推进其的商业化应用,拓宽钙钛矿电池的应用场景,开拓行业先河。纤纳光电作为全国首家出货四端子叠层组件的公司,始终在技术上坚持创新,不断提升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和其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长期稳定性,做到产品效率和性能的双赢。未来,纤纳将继续致力于钙钛矿叠层技术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秉持稳效协同发展理念,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重“叠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21
    • 近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异常火热。刚刚过去不久的3月份,《科学》连续刊发4篇有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其中关于钙钛矿与硅的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文章就有3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热点科学问题是什么?受关注的解决策略有哪些?近期发表的文章对热点科学问题有什么贡献?带着这些问题,4月15日,《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 “3篇采用叠层技术的文章值得重视,将来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商品化硅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但这一方向目前国内开展研究的不多。”李永舫指出,“国内研究者应该重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尤其是在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开发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同时需要研究叠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后对原来的硅太阳能电池产品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为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么受关注? 李永舫: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利用一种新兴的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进行光电转换的光伏器件。最近几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得到快速发展,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超过25%,并且具有低成本溶液加工的优势,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潜在应用领域中,它的竞争对手是硅光伏电池。当今商用光伏市场份额主要被硅光伏电池占据,因为它可以稳定提供超过18%的组件能量转化效率、2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以及0.3美元/瓦的低成本,接近于电网平价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要与硅光伏电池竞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科学上还需要加强哪些工作? 李永舫:相比之下,新兴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然需要在各方面更加成熟,除了效率以外,还应关注稳定性、大面积器件的生产工艺、材料和器件制备的成本等等,才能真正形成产业竞争力。现在提升稳定性应当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因为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否实现实际应用的关键。 《中国科学报》:近期的3篇《科学》论文有哪些特点?对上面提到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李永舫:我花了一些时间,仔细读了近期3篇《科学》上发表的前沿工作,都是针对钙钛矿光伏材料的另一种潜在应用方式: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叠层技术是进一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途径。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比硅太阳能电池,能更有效地利用高能量的紫外和蓝绿可见光,而硅太阳能电池可以有效地利用钙钛矿材料无法吸收的红外光,因此,通过叠层方式组合这些高效的单电池,可以突破传统纯硅光伏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进一步提升硅光伏电池的效率。 比如,3月6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获得了截至目前文献报道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27%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这项工作重点围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氯元素在混合钙钛矿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人员利用一系列材料学表征手段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钙钛矿组分以及氯的调节,加上电池制备集成工艺上的经验积累,得到了如此高的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同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创新点集中在叠层电池连接技术的有效精简上,尤其是在复杂的纹理化硅电池表面制备叠层器件的连接技术。对于商品化的硅太阳能电池,为了提高太阳光的吸收和利用,在硅电池表面大多会制备成纹理化结构,因此该项研究工作对于与商品化的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接轨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实用性。 3月26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韩国首尔大学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思路仍然集中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中的宽带隙钙钛矿材料本身的调控上,创新点是通过调节钙钛矿中阴离子添加剂工程,达到了26.7%的高效率,这也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有哪些不足之处? 李永舫:这3篇文章都没有特别关注如何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问题,报道的器件效率也都源自实验室的小面积器件,还没有把握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中。 除了效率以外,还应关注稳定性、与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的匹配、工艺精简程度、材料成本,还有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是否可以同步提升等。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研工作者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李永舫:这种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是进一步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可以结合传统硅电池成熟的生产技术优势,在其基础上对能量转化效率作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在整个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处于前沿水平,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展了大面积器件制备和应用研究。但是,国内有关硅和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不多。 国内相关研究者应该重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应该在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基础上开发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商品化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需要研究和解决叠加钙钛矿电池后形成的叠层器件对硅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07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343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