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上亿!NSFC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己逾12个》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3-24
  • 近期,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河北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书》,2020-2024年,联合基金将投入4亿元,聚焦解决河北区域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等相关领域,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的有河北、湖南、四川、吉林、安徽、重庆、广东、广西、浙江、辽宁、宁夏、西藏共计12个省份。其中四川、湖南、吉林、安徽为首批加入的4个省份,共投入经费12.75亿元,基金委匹配4.25亿元,合计17亿元,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广东、浙江投入8亿元;四川投入6亿元;辽宁投入5亿元;河北、广西、安徽、湖南四省各投入4亿元;重庆、宁夏两省各投入2亿元。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施普林格·自然联合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27
    • 清华新闻网9月24日电 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首次面向全球隆重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 GIHI)。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出席指数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安诺杰介绍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背景。他指出,当下全球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遵循“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从全球创新实践前沿出发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综合评估,对于促进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引领创新经济发展、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薛澜详细解读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成果。他指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融合发展的全球城市,也是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军。他强调,尽管科技创新难有定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各具特色,但深厚的科学积淀、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是影响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位势的重要因素,而创新生态则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此次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紧紧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与内涵,通过客观数据呈现出不同城市在关键指标上的排名,探索创新变革的力量、关键要素和条件,展现出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要准备与核心竞争力。指数在全球范围内研究遴选出30个城市(都市圈)作为评估对象,构建了由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3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系统反映了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 测算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市圈)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波士顿-坎布里奇-牛顿、东京、北京、伦敦、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教堂山-达勒姆-洛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通过综合评估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表现,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特色化定位,大部分城市在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一级指标排名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化趋势,各城市(都市圈)呈现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影响城市(都市圈)在全球创新网络位置的重要因素,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深厚科学积淀的城市(都市圈)占据了全球科技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的半壁江山。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亚洲城市在创新高地方面的吸引力不断加强,新经济在亚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影响力与日俱增;欧美城市的创新生态引领世界一流创新环境,在创新文化包容度和公共服务吸引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研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来测度创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清华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研究团队将持续关注、追踪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优化指标评估体系,逐年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并致力于将指数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评估体系,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和创新发展实践者提供可用指南,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
  • 《白洁:以创新驱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5
    •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提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为此,同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将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模式,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又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走廊,可以说,创新发展是实现“保护”长江与“开发”长江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驱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就目前情况来看,长江沿边各省市均面临产业同质、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要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地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2015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资金等合并使用,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借此契机,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纷纷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助推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重庆市设立了约800亿元战略性 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湖北省设立了规模2000亿元左右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均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沿江各省市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譬如上海率先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但相比上海,沿江各省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有差异,因而在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时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特别应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设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以推进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沿江传统优势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必须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2015年10月,沿江11省市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服务,形成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共同把长江旅游群整合打造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二、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作用 (一)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5年,国家发改委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具战略意义的一着棋。但仅此还不够,同时,还应围绕加快建设步伐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吸引全球人才到沪创新创业。为此,上海持续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意欲将上海打造成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四大高地”,达到引领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之目的,以上海为龙头,引江人海,牵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 (二)推进安徽[合(肥)芜(湖)蚌(埠)]、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和湖北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的八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长江经济带占据4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目的,在于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借此东风,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按照《总体方案》要求,2016年将全面推进落实试验区域的改革部署,开展阶段总结评估,对成熟的改革举措将及时向全国推广。 (三)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11个,包括长江经济带中的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苏南、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示范区与其他地区共建科技园区,以有效发挥示范效应,促进协同创新。目前,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宜昌、黄石、咸宁、孝感、黄冈等地建立了30多个“园外园”。东湖高新区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及工作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园外园”进行帮扶和引导,实现“园区同规、项目互动、产业互联、信息互通”,有效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三、创新产业分工协作机制 (一)探索设立区域合作引导基金 鼓励和支持设立由政府出资的区域合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人区域合作重点项目。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资金、智力、产品等优势,在促进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合作规划编制、推进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上、中、下游之间应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推进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重庆沿江地区、湘南和江西赣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3个城市群实现有效衔接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探索建立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 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国有企业众多,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布署齐全,科研所林立。因而,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基地,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互利共赢。具体而言,则应大力支持区域间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金,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借以推动区域间围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医疗健康及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享创新成果。鼓励长江下游发达省市与中上游省份合作创新,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