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华课题组在NPR发表关于含庚糖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的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23
  • 糖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糖基可以聚合在一起形成细胞壁等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修饰蛋白和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赋予它们不同的特性。糖基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的生命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核酸、多糖、蛋白质、脂质以及次级代谢产物都有糖基化修饰。糖缀合物功能多样,能够参与细胞内信息的储存与转移、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介导分子间的识别与信号传导,还与细菌的毒力作用以及化学防卫等相关。在次级代谢中,糖基化往往能够改善微生物天然产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增强其生物活性,极大地促进天然产物的成药性。

      庚糖作为细菌脂多糖LPS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细菌感染和免疫识别至关重要。在细菌天然产物中,至今已经发现100多个含庚糖结构单元的化合物,拥有抗细菌、抗真菌、抗寄生虫、抗肿瘤和抗神经痛等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结构分析表明庚糖单元不仅可以作为是糖基修饰基团,而且很多天然产物结构中庚糖单元更是核心的骨架结构,这意味着庚糖单元很可能直接决定了天然产物的活性功能。

      庚糖杀菌素(Septacidin)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所产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中含有L-型吡喃庚糖结构单元,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近年来发现还具有诱发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活性。这类化合物的衍生物KRN5500已经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和疼痛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潮霉素B及其抗性基因是实验室常用的筛选系统。同时,潮霉素B在家禽和家畜饲养中用作抗寄生虫的兽药。在潮霉素B的结构中含有特殊的D-吡喃庚糖结构。陈义华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庚糖杀菌素中L-吡喃庚糖合成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初级代谢共享了庚糖合成途径;在潮霉素B生物合成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ADP-阿卓庚糖。(PNAS, 2018,115(11), 2818-2823.)

      2020年,课题组证明了庚糖杀菌素中N6-糖基化腺嘌呤结构由特殊的Fe(II)依赖的糖基转移酶SepE催化形成,同时证明SepF是一种新颖的糖苷酶,可水解庚糖杀菌素前体化合物的C-N糖苷键生成中间体SEP-328。有趣的是,糖基转移酶SepE呈现非常罕见的褐色,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ICP-OES/MS分析发现SepE分子中含有一个二价亚铁离子。点突变分析发现SepE中亚铁离子在AMP结合中起到重要作用。上述研究通过体内敲除、产物结构鉴定和体外酶学实验阐明了庚糖杀菌素生物合成中关键的一步,同时推导了整个合成途径,加深了对L-吡喃庚糖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理解。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Organic Letters》。

    近期,课题组受天然产物权威综述期刊《Natural Products Reports》邀请撰写的综述《Heptose-containing bacterial natural products: structures, bioactivities, and biosyntheses》在线发表。该综述以庚糖单元的重要生理意义为出发点,分析了细菌来源的天然产物中的庚糖并将它们按结构分为四类:呋喃型庚糖、 高度还原的吡喃型庚糖、 L-型吡喃庚糖和 D-型吡喃庚糖。按照结构分组,全文描述了至今发现的100多种含有庚糖结构的细菌来源天然产物结构特征和相关的生物活性;归纳了它们的生物合成机制的规律和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庚糖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机制。最后,还简述了细菌初级代谢中庚糖单元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糖基单元改变可以显著影响天然产物的药理性质。至今,已有很多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改变天然产物糖基单元的成功案例。而这些案例成功的前提都需要深入理解含糖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含庚糖天然产物的结构、活性和生物合成机制已有很多报道。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相关的综述予以总结。该综述系统的总结了相关研究,为含庚糖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支撑。

      关于庚糖杀菌素中N6-糖基化腺嘌呤结构形成机制的解析工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课题组唐伟博士为第一作者,郭正彦副研究员和陈义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关于含有庚糖结构的细菌天然产物的综述工作,郭正彦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陈义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和面上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103/t20210323_598180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陈义华研究组在庚糖的合成代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6
    • 糖是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之一。不同的糖基可以聚合在一起形成细胞壁等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修饰蛋白和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赋予它们不同的特性。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中糖基结构十分丰富。而且,糖基和药物分子的成药性息息相关。分析细菌来源的天然产物中的庚糖可以按结构分为四类:呋喃庚糖、还原型吡喃庚糖、庚糖杀菌素代表的L-吡喃庚糖和潮霉素B代表的D-吡喃庚糖。前两类庚糖的生物合成分别是由转醛酶和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但后两类庚糖的前体和形成机制一直没能得到阐明。 庚糖在微生物中十分重要,因为所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结构的核心区都含有两或三个庚糖的寡糖链。这些庚糖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通过异构化(GmhA)、1位磷酸化(HldE)、7位磷酸水解(GmhB)、腺苷转移(HldE)和6位羟基异构化(HldD)五步反应得到ADP-L-glycero-β-D-manno-heptose后进一步修饰合成的。 庚糖杀菌素(Septacidin)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所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近年来发现还具有诱发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活性。这类化合物的衍生物KRN5500已经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和疼痛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的研究发现庚糖杀菌素中L-吡喃庚糖也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合成的,而且其前几步反应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初级代谢LPS中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完全一致,催化相关反应的酶可以相互替换。这一发现说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初级代谢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次级代谢共享了保守的庚糖合成途径,为利用革兰氏阳性细菌次级代谢的多样性来改造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结构打开了大门。这也是首次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ADP活化的糖基进行次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随后的工作中,我们对合成庚糖杀菌素的后修饰过程进行了研究,大致推测了其生物合成的机制。 潮霉素B及其抗性基因是实验室常用的筛选系统。同时,潮霉素B在家禽和家畜饲养中用作抗寄生虫的兽药。在潮霉素B的结构中含有特殊的D-吡喃庚糖结构。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潮霉素B中的D-吡喃庚糖也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通过衍生而来。根据我们的工作,首次推测了潮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部分解析了这一类重要氨基糖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我们在体外酶学研究中,用潮霉素B中催化景天庚酮糖-7-磷酸生产D-glycero-D-altro-heptose-7-P的异构化酶HygP和大肠杆菌中催化后面三步反应的酶HldE、GmhB 组成杂合体系,发现可以有效地催化生成一种全新的ADP-庚糖ADP-D-glycero-β-D-altro-heptose。利用这种新颖的庚糖来改造大肠杆菌LPS组成和庚糖杀菌素类化合物结构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于2018年2月26日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在线发表。该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唐伟博士和郭正彦副研究员,陈义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 《微生物所等在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也称为微生物天然产物,是抗菌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通常情况下,如何提高活性是天然产物进入到新药研发流程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采用的常规方法是构建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库,筛选活性显著提高的化合物进入后续研发流程。多种药物分子都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得到的。但建库筛选费时、费力,大大增加了研发成本。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课题组提出基于构效关系和次级代谢多样性,通过理性设计和组合生物合成快速获得活性显著提升的天然产物的思路。他们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六肽类抗生素白黄菌素作为出发材料,基于白黄菌素类似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理性设计活性更优的二聚化的白黄菌素衍生物,并通过组合生物合成技术让微生物直接生产二聚化的白黄菌素,将白黄菌素类化合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提高了10-100倍以上(达到纳摩尔级),大大推进了白黄菌素类天然产物药物的研发速度。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12月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2/t20181227_4675180.shtmll 原文标题:微生物所等在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