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陈义华研究组在庚糖的合成代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6
  • 糖是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之一。不同的糖基可以聚合在一起形成细胞壁等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修饰蛋白和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赋予它们不同的特性。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中糖基结构十分丰富。而且,糖基和药物分子的成药性息息相关。分析细菌来源的天然产物中的庚糖可以按结构分为四类:呋喃庚糖、还原型吡喃庚糖、庚糖杀菌素代表的L-吡喃庚糖和潮霉素B代表的D-吡喃庚糖。前两类庚糖的生物合成分别是由转醛酶和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但后两类庚糖的前体和形成机制一直没能得到阐明。

    庚糖在微生物中十分重要,因为所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结构的核心区都含有两或三个庚糖的寡糖链。这些庚糖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通过异构化(GmhA)、1位磷酸化(HldE)、7位磷酸水解(GmhB)、腺苷转移(HldE)和6位羟基异构化(HldD)五步反应得到ADP-L-glycero-β-D-manno-heptose后进一步修饰合成的。

    庚糖杀菌素(Septacidin)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所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近年来发现还具有诱发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活性。这类化合物的衍生物KRN5500已经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和疼痛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的研究发现庚糖杀菌素中L-吡喃庚糖也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合成的,而且其前几步反应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初级代谢LPS中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完全一致,催化相关反应的酶可以相互替换。这一发现说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初级代谢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次级代谢共享了保守的庚糖合成途径,为利用革兰氏阳性细菌次级代谢的多样性来改造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结构打开了大门。这也是首次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ADP活化的糖基进行次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随后的工作中,我们对合成庚糖杀菌素的后修饰过程进行了研究,大致推测了其生物合成的机制。

    潮霉素B及其抗性基因是实验室常用的筛选系统。同时,潮霉素B在家禽和家畜饲养中用作抗寄生虫的兽药。在潮霉素B的结构中含有特殊的D-吡喃庚糖结构。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潮霉素B中的D-吡喃庚糖也是以景天庚酮糖-7-磷酸为前体,通过衍生而来。根据我们的工作,首次推测了潮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部分解析了这一类重要氨基糖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我们在体外酶学研究中,用潮霉素B中催化景天庚酮糖-7-磷酸生产D-glycero-D-altro-heptose-7-P的异构化酶HygP和大肠杆菌中催化后面三步反应的酶HldE、GmhB 组成杂合体系,发现可以有效地催化生成一种全新的ADP-庚糖ADP-D-glycero-β-D-altro-heptose。利用这种新颖的庚糖来改造大肠杆菌LPS组成和庚糖杀菌素类化合物结构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于2018年2月26日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在线发表。该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唐伟博士和郭正彦副研究员,陈义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kyjz/201803/t20180301_496867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29
    •  3月22日,国际生物学期刊The ISME Journal刊发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软壁菌门(Tenericutes)细菌首次纯培养及其特殊生命过程的研究成果,为突破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瓶颈及深入了解深海稀有微生物类群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研究范例。 深海蕴含着海量的微生物资源,却是地球上人们了解最少的生境之一。迄今为止,99.9%以上的深海微生物无法获得纯培养,称之为难培养微生物,是地球上尚未实现有效开发的巨大生物资源库。软壁菌门是一类独特的难培养微生物类群,此类菌无细胞壁却由厚壁菌门进化而来。根据宏基因组预测结果可知它们具有突出的核酸降解能力,对磷、氮等元素的循环有重要驱动作用,而且还能自如应对深海高压和陆地常压环境,在进化、耐压和元素循环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软壁菌生长慢、丰度低,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获得任何深海生境的纯培养菌株,阻碍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此,孙超岷研究团队利用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大肠杆菌DNA的新颖手段富集并纯培养了一株Izemoplasma纲的软壁菌。因其在进化和代谢特征上兼具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特征,研究人员特以《山海经》中一种非鱼非猪的怪物-(xian)父鱼(样子像鲋鱼,有鱼的脑袋,却长着猪的身子)对该菌进行了命名,即Xianfuyuplasma 。进而基于转录组学手段揭示了其代谢有机物和硫代硫酸钠进行能量转换的机制,基于生物化学等手段首次证实了其降解DNA的突出能力,并借助“科学”号科考船的先进装置进行了深海原位实验,验证了该菌在自然生境中也具有降解DNA参与能量合成的独特生命过程。多项前期研究表明深海富含各种类型的核酸分子(如DNA、RNA等),是一些微生物(如软壁菌门)的重要能量来源。而这些类群降解核酸的突出能力有力促进了深海生境磷、碳、氮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程,对深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The ISME Journal主编认为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他人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和研究稀有物种有重要启示”(“have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others to isolate and study rare species from deep-sea sediments”)。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郑日宽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前沿部署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Rui Liu, Yeqi Shan, Ruining Cai, Ge Liu, Chaomin Su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2021, Doi: 10.1038/s41396-021-00961-7. 论文链接:https://rdcu.be/chcze
  • 《微生物所合作在古菌病毒结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30
    •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科学家Woese等提出了三域学说,将地球上的生命分为三种形式(或域),即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古菌常见于高温热泉、盐碱湖、厌氧等极端环境。1984年,德国人Zillig等首次从热泉古菌中分离到了病毒,该病毒形态为此前从未见过的纺锤形(60×100nm),宿主是极端嗜酸嗜热古菌─硫化叶菌(Sulfolobus)。这些纺锤形病毒(Sulfolobus spindle-shaped virus,SSV)属于微小纺锤形病毒科,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所有高温硫泉中,至今已分离得到20多个病毒株(SSV1~22)。纺锤形是古菌病毒的常见形态,在海洋、盐湖、酸性矿山、极地水体等许多自然环境都已发现。除了形状奇特,纺锤形病毒基因组中约3/4的基因功能未知,这些病毒的衣壳形态构建规则、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生活史、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起源与进化等成为研究热点。 黄力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纺锤形病毒和其他古菌病毒,先后发现了包括四株微小纺锤形病毒(SSV19~22)在内的多个新的古菌病毒,并深入探讨了微小纺锤形病毒的感染过程及关键步骤。解析微小纺锤形病毒结构对于理解病毒组装方式、入侵机制和核酸释放等过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此类病毒衣壳通常柔性较大,先前获得的冷冻电镜结构的分辨率都很低,难以看清微小纺锤形病毒的真实面貌。 黄力团队与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程凌鹏团队合作,利用近期分离的SSV19,获得了近原子分辨率的病毒颗粒尾部结构。研究发现,SSV19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VP1构成七股螺旋,左手盘绕,组成整个病毒衣壳,病毒颗粒的尾部由七次对称的喷嘴蛋白(nozzle protein)C131、连接蛋白(adaptor protein)B210和尾刺蛋白(tailspike protein)VP4组成。七次旋转对称的病毒衣壳结构属首次发现。在尾部和衣壳之间发现了脂质分子,解开了此类病毒脂质定位之谜。 他们还发现尾刺蛋白含有与细菌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部位相似的结构域,提示该病毒可能通过识别、甚至水解细胞表面的糖链进入宿主细胞。有意思的是,VP1与一种古菌杆状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结构高度相似,说明纺锤形和杆状病毒衣壳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此外,SSV19的喷嘴蛋白与疱疹病毒和细菌噬菌体的相应蛋白在结构上相似,提示这些感染古菌、真核生物和细菌的病毒可能具有共同祖先。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微小纺锤形病毒颗粒组装、宿主识别与进入、病毒DNA释放等环节的分子细节,增加对古菌病毒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 上述工作已于2022年7月2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黄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教授、程凌鹏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韩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袁琬娟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1943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