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科学家发现增加有机分子末端的碳链可延长分子的量子相干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09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模拟研究末端都有由碳原子链隔开的炔基和醛基这一类有机分子,他们发现随着碳链的增长,电子能保持更长时间的同步状态。该研究表明,增加碳原子可减缓量子退相干现象。在像戊炔这样的较大分子中,通常干扰电子流动的某些振动会大幅减弱甚至消失。他们发现,仅保留有分子对称性的特定振动才会对相干性产生显著影响,而预期会引发干扰的面外振动则几乎毫无作用。这一发现为设计能长时间保持量子特性的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兴的阿托化学领域,科学家们使用激光脉冲来触发和引导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这种精度有朝一日可以让我们按需设计化学品。Attochemistry 还可以实时控制化学键的断裂或形成方式,从而产生高度靶向的药物,开发具有定制特性的新材料,并改进太阳能收集和量子计算等技术。但最大的障碍是退相干性

    :电子在几飞秒(十亿分之一秒)内失去量子“同步”,尤其是当分子大而松软时。研究人员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来维持相干性——使用重原子、冰冻温度等。由于量子相干性在宏观尺度上消失,因此大多数维持相干性的方法都基于相同的假设:假设更大、更灵活的分子会更快地失去相干性。如果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艾伦·谢德格尔(Alan

    Scheidegger)和伊日·瓦尼切克(Ji?í

    Vaní?ek)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尼古拉·戈卢别夫(Nikolay Golubev)研究了一系列简单的有机分子,每个分子都有由碳原子链隔开的末端炔烃和醛基。他们使用模拟表明,延长碳链实际上有助于电子更长时间地保持同步。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设计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其量子特性的分子。

    模拟原子和电子的每一个微小运动都太复杂了,而且在计算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聪明的捷径:他们将原子核(原子的重核)视为按照经典力学规则移动,就像小台球一样,但以近似的方式解释它们的量子性质,同时使用量子力学的确切定律仔细跟踪较轻的电子,充分捕捉它们的波状和概率性质。这种方法被称为半经典动力学,为他们提供了哪些特定的原子振动破坏了脆弱的量子态,哪些原子振动使其存活得更久。

    研究发现,添加碳原子会减慢退相干速度。在像戊炔这样的较大分子中,某些通常会破坏电子流的振动变得不那么活跃,甚至消失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只有保持分子对称性的特定振动才会对相干性产生重大影响。相比之下,可能预期会造成干扰的平面外振动,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电荷迁移不仅持续时间更长,而且更容易观察到。当分子失去电子时,它会留下一个“空穴”——一个带正电荷的区域,其作用类似于缺失的电子。在研究的最大分子中,这个迁移空穴沿着碳链移动得更平稳、更可预测,内部振动的干扰更少。这种更清晰、更稳定的运动使科学家更容易精确计时干预,例如使用第二个激光脉冲来影响化学反应。简而言之,使分子变大有助于稳定电荷迁移,而不是破坏它。

    量子相干性不仅仅是一种实验室现象,它对于量子计算机、超灵敏传感器和激光驱动的化学控制等技术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通过使分子更大、更灵活——而不会失去其化学反应性——科学家实际上可以扩展量子相干性并稳定电荷迁移。

  • 原文来源:https://actu.epfl.ch/news/how-bigger-molecules-can-help-quantum-charge-flow-/
相关报告
  • 《探索 | 科学家发现增加有机分子末端的碳链可延长分子的量子相干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09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模拟研究末端都有由碳原子链隔开的炔基和醛基这一类有机分子,他们发现随着碳链的增长,电子能保持更长时间的同步状态。该研究表明,增加碳原子可减缓量子退相干现象。在像戊炔这样的较大分子中,通常干扰电子流动的某些振动会大幅减弱甚至消失。他们发现,仅保留有分子对称性的特定振动才会对相干性产生显著影响,而预期会引发干扰的面外振动则几乎毫无作用。这一发现为设计能长时间保持量子特性的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兴的阿托化学领域,科学家们使用激光脉冲来触发和引导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这种精度有朝一日可以让我们按需设计化学品。Attochemistry 还可以实时控制化学键的断裂或形成方式,从而产生高度靶向的药物,开发具有定制特性的新材料,并改进太阳能收集和量子计算等技术。但最大的障碍是退相干性 :电子在几飞秒(十亿分之一秒)内失去量子“同步”,尤其是当分子大而松软时。研究人员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来维持相干性——使用重原子、冰冻温度等。由于量子相干性在宏观尺度上消失,因此大多数维持相干性的方法都基于相同的假设:假设更大、更灵活的分子会更快地失去相干性。如果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艾伦·谢德格尔(Alan Scheidegger)和伊日·瓦尼切克(Ji?í Vaní?ek)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尼古拉·戈卢别夫(Nikolay Golubev)研究了一系列简单的有机分子,每个分子都有由碳原子链隔开的末端炔烃和醛基。他们使用模拟表明,延长碳链实际上有助于电子更长时间地保持同步。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设计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其量子特性的分子。 模拟原子和电子的每一个微小运动都太复杂了,而且在计算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聪明的捷径:他们将原子核(原子的重核)视为按照经典力学规则移动,就像小台球一样,但以近似的方式解释它们的量子性质,同时使用量子力学的确切定律仔细跟踪较轻的电子,充分捕捉它们的波状和概率性质。这种方法被称为半经典动力学,为他们提供了哪些特定的原子振动破坏了脆弱的量子态,哪些原子振动使其存活得更久。 研究发现,添加碳原子会减慢退相干速度。在像戊炔这样的较大分子中,某些通常会破坏电子流的振动变得不那么活跃,甚至消失了。事实上,研究表明,只有保持分子对称性的特定振动才会对相干性产生重大影响。相比之下,可能预期会造成干扰的平面外振动,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电荷迁移不仅持续时间更长,而且更容易观察到。当分子失去电子时,它会留下一个“空穴”——一个带正电荷的区域,其作用类似于缺失的电子。在研究的最大分子中,这个迁移空穴沿着碳链移动得更平稳、更可预测,内部振动的干扰更少。这种更清晰、更稳定的运动使科学家更容易精确计时干预,例如使用第二个激光脉冲来影响化学反应。简而言之,使分子变大有助于稳定电荷迁移,而不是破坏它。 量子相干性不仅仅是一种实验室现象,它对于量子计算机、超灵敏传感器和激光驱动的化学控制等技术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通过使分子更大、更灵活——而不会失去其化学反应性——科学家实际上可以扩展量子相干性并稳定电荷迁移。
  • 《科学家发现:分子抢座位 损害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据报道,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电池中的分子也会玩一种“抢座位”的游戏,进而损害电池性能。研究人员证明,氧原子的激发能够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同时也会造成损伤。这一发现为制造寿命更长、容量更大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提供科学依据。 氧的缺点 控制分子的结合和流动方式,对电池储能和释放能量至关重要。在锂离子电池中,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质流向负极;放电时,相同的离子会返回正极,精确地回到所属晶格中,晶格里还有其他原子,比如氧、镍、钴和镁。这种循环往复使电池能够储存和释放能量。 为了促进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利用氧作为电子的供体,增加从正极中流出的锂。但是,“被激发”的氧原子能对精心构造的正极造成破坏。PNNL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氧分子是制造混乱的罪魁祸首,它们的流动性很强,很可能从表面逃逸,导致电池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电池故障,它们可以轻松地交换分子位置,从而影响电池结构。 领导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利用氧原子提供电子,可以增加容量。然而,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知道氧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 正极大战 Wang的团队精确追踪正极中氧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分子之间进行的“抢座位”游戏,其中包括被激发的氧“霸王”,它们趁机从整体结构中离开,造成巨大的缺口,锂离子阻碍了它们原路返回。 研究小组发现,氧原子贡献电子后,过度激发的氧原子很容易从正极表面逃逸,在精心构造的电池晶格中留下空位。表面的氧原子离开后,在整体结构中,其他氧原子就会挤进这些空位里。越来越多的氧分子也跟着发生连锁反应,进入空隙并逸出表面。随着这一过程的继续,缺陷从正极表面一点点渗透至更深的材料中,形成大洞。这种位置交换会破坏电池之前有序的原子结构。氧原子离开后留下的空位会形成空隙,造成巨大的屏障,阻止锂离子回到原有位置。其他原子,如镍、镁、钴和氧,开始四处移动,像恶霸一样横行霸道,在锂进行必要的化学反应时,很可能偷走原本属于锂的位置。 如果越来越多的锂原子不能精确地回到自己在正极中的位置,那么,能够在正负极之间往来的锂原子就会减少,电池储存的能量将越来越少。大量的空位或空隙会破坏晶格的稳定性,导致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电池失效。 为任性的氧做保镖 ”一旦失去足够的氧原子,电池容量就会损失,整个结构随之崩溃。“Wang说。在此项研究中,他所在的PNNL团队与来自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展开合作。 该团队正在探索阻止此类缺陷的方法。有一种想法是稳定表面的氧,将氧原子更紧密地锁在应有位置,阻止它们逃逸。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氧化锆分子施加化学影响,并充当保镖,使氧原子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减少氧损失。这有助于保持整体结构,让锂离子更从容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