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分子抢座位 损害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据报道,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电池中的分子也会玩一种“抢座位”的游戏,进而损害电池性能。研究人员证明,氧原子的激发能够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同时也会造成损伤。这一发现为制造寿命更长、容量更大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提供科学依据。

    氧的缺点

    控制分子的结合和流动方式,对电池储能和释放能量至关重要。在锂离子电池中,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质流向负极;放电时,相同的离子会返回正极,精确地回到所属晶格中,晶格里还有其他原子,比如氧、镍、钴和镁。这种循环往复使电池能够储存和释放能量。

    为了促进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利用氧作为电子的供体,增加从正极中流出的锂。但是,“被激发”的氧原子能对精心构造的正极造成破坏。PNNL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氧分子是制造混乱的罪魁祸首,它们的流动性很强,很可能从表面逃逸,导致电池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电池故障,它们可以轻松地交换分子位置,从而影响电池结构。

    领导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利用氧原子提供电子,可以增加容量。然而,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知道氧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

    正极大战

    Wang的团队精确追踪正极中氧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分子之间进行的“抢座位”游戏,其中包括被激发的氧“霸王”,它们趁机从整体结构中离开,造成巨大的缺口,锂离子阻碍了它们原路返回。

    研究小组发现,氧原子贡献电子后,过度激发的氧原子很容易从正极表面逃逸,在精心构造的电池晶格中留下空位。表面的氧原子离开后,在整体结构中,其他氧原子就会挤进这些空位里。越来越多的氧分子也跟着发生连锁反应,进入空隙并逸出表面。随着这一过程的继续,缺陷从正极表面一点点渗透至更深的材料中,形成大洞。这种位置交换会破坏电池之前有序的原子结构。氧原子离开后留下的空位会形成空隙,造成巨大的屏障,阻止锂离子回到原有位置。其他原子,如镍、镁、钴和氧,开始四处移动,像恶霸一样横行霸道,在锂进行必要的化学反应时,很可能偷走原本属于锂的位置。

    如果越来越多的锂原子不能精确地回到自己在正极中的位置,那么,能够在正负极之间往来的锂原子就会减少,电池储存的能量将越来越少。大量的空位或空隙会破坏晶格的稳定性,导致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电池失效。

    为任性的氧做保镖

    ”一旦失去足够的氧原子,电池容量就会损失,整个结构随之崩溃。“Wang说。在此项研究中,他所在的PNNL团队与来自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展开合作。

    该团队正在探索阻止此类缺陷的方法。有一种想法是稳定表面的氧,将氧原子更紧密地锁在应有位置,阻止它们逃逸。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氧化锆分子施加化学影响,并充当保镖,使氧原子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减少氧损失。这有助于保持整体结构,让锂离子更从容地移动。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钠离子电池阳极的储能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8
    • 来自斯科尔科沃科学和技术学院(Skoltech)和莫斯科国立大学(MSU)的科学家们确定了与钠离子电池(SIB)阳极材料中的电荷存储相关的电化学反应类型,这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新型电化学电源。他们的研究结果以及该团队开发的阳极制造方法将有助于使SIB在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商业化进程更加接近。该研究发表在《Electrochimica Acta》上。   如今,锂离子电池(LIB)是最受欢迎的电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从手机(几瓦时)到发电厂的缓冲系统(数百万瓦时)的各种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和存储设备的平均尺寸都在不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趋势却遇到了多重障碍,如锂盐的高成本、全球锂储量有限以及各国含锂矿床分布不均等。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科学家都在研究SIB,这种替代技术可能会挑战LIB和广泛使用的铅酸电池。   钠是地壳中第六大常见元素。与锂相比,其盐类的价格要便宜100倍左右。虽然在化学性质上与锂相似,但钠还有其他的区别,这就需要在SIB设计中采用新的方法。电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阴极、阳极和电解质。阴极或电解质的成分和结构有广泛的多样性,而阳极仍然是一个绊脚石。成功用于LIB的石墨不能用于SIB,因为碳六边形和钠阳离子的尺寸相差太大,无法提供夹层。硬碳似乎是唯一可以真正用于阳极的材料。由扭曲的石墨状层的不规则排列形成的硬碳表现出与LIB中的石墨相当的钠离子存储性能,然而仍然不清楚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这种情况。   "关于钠如何被引入硬碳中,有几种假说。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验证并稍微扩展了其中的一个假设。我们发现,硬碳表现出夹层型行为,以积累大部分电荷,这是个好消息。夹层正是电池所需要的,而与 "假电容 "相关的表面过程则是超级电容器的责任,它在化学电源中形成了一个非常狭窄的发展空间。有趣的是,我们的日本同事,也是我们的主要研究者和MSU博士生的研究导师Zoya Bobyleva一开始就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他是世界上SIB和硬碳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我们很难说服他我们是对的,但我们做到了!"Skoltech能源科技中心(CEST)和MSU的项目负责人和高级研究科学家Oleg Drozhzhin说。   去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 "开发锂离子电池 "的科学家。其中一位获奖者要归功于硬碳,这种负极材料在大约三十年前给锂离子电池技术带来了生命,后来被石墨取代。现在,硬碳可以再次催生一项新技术。   "这项工作非常了不起,不仅展示了硬碳在钠离子体系中的工作原理,而且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生产出与LIB中石墨容量相当的超过300mAh/g的硬碳。创建和优化一种新的方法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而这些努力通常都停留在幕后,几乎没有在科学论文中报道过,所以对我们来说,展示最终的成果很重要:我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好的SIB阳极材料,我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MSU化学学院电化学系主任、Skoltech教授Evgeny Antipov评论道。
  • 《科学家发现让癌细胞“自我毁灭”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3-31
    • 日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AU)的研究人员在Oncotarget杂志上揭露了三种蛋白质在杀死癌细胞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由TAU医学院的Malka Cohen-Armon教授引领,他们发现这些蛋白可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被特异性修饰,从而释放一种内在的“死亡机制”——根除癌细胞的自我复制,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进行验证,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血癌、脑癌等。 Cohen-Armon教授表示,这种机制能够在不损害健康细胞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根据该机制,癌细胞增殖的速度越快,被根除的速度和效率就越快。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释放的机制或许适用于不受传统化疗所影响侵袭性肿瘤。 新发现的机制涉及到特异性蛋白的修饰,这些蛋白影响着纺锤体的结构和稳定性。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化合物如菲啶衍生物能够削弱这些蛋白的活性,使纺锤体结构变形并阻止染色体分离。一旦这些蛋白被修饰,细胞分离则被停止,从而加速细胞的自我毁灭。该机制或将成为了癌症研究的新靶点。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菲啶衍生物进行测试,然而其他能修饰这些蛋白的药物也可用来摧毁癌症细胞。 研究人员利用培养的癌细胞以及植入人类癌细胞的小鼠进行试验,并采用生化、分子生物学和成像技术来观察这一机制。在植入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小鼠试验中,他们观察到了肿瘤生长停滞的现象。Cohen-Armon教授说,“识别机制以及揭示其与肿瘤治疗的关联性,为消灭恶性肿瘤开辟了新途径”。目前,他们正在探索菲啶衍生物治疗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