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_54例实验室检测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4-28
  • 信息名称:54例实验室检测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1.时间:2020年4月27日

    2.机构或团队: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3.事件概要: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在Nature子刊Laboratory Investigation发表文章“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laboratory testing in 54 patients with severe- or critical-typ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旨在分析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实验室特征助于临床诊断和预后。

    文章收集了2020年1月28日至2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54例住院的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61.8±14.5岁,主要分布在50-79岁。相比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的合并症比例更高。所有患者的常规血检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危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重型患者。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升高,危重型患者较重型患者变化更明显。血清铁蛋白水平对SARS-CoV-2病毒感染较敏感,但不能用于疾病评估。 此外,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白介素-6(IL-6)两种炎症因子水平在所有患者中均显著升高,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肾是受COVID-19影响的第二大器官,其次是心脏和肝脏。危重症患者的肾和心脏损伤比重症患者更为严重。31例重症患者已全部痊愈,危重症患者中,6例死亡,17例痊愈。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重症患者。文章认为,淋巴细胞计数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次发性纤溶活性增加、sIL-2R和IL-6升高是COVID-19的典型特征,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4-020-0431-6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4-020-0431-6
相关报告
  • 《54例实验室检测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5-11
    •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在Nature子刊Laboratory Investigation发表文章“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laboratory testing in 54 patients with severe- or critical-typ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旨在分析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实验室特征助于临床诊断和预后。 文章收集了2020年1月28日至2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54例住院的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61.8±14.5岁,主要分布在50-79岁。相比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的合并症比例更高。所有患者的常规血检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危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重型患者。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升高,危重型患者较重型患者变化更明显。血清铁蛋白水平对SARS-CoV-2病毒感染较敏感,但不能用于疾病评估。 此外,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白介素-6(IL-6)两种炎症因子水平在所有患者中均显著升高,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肾是受COVID-19影响的第二大器官,其次是心脏和肝脏。危重症患者的肾和心脏损伤比重症患者更为严重。31例重症患者已全部痊愈,危重症患者中,6例死亡,17例痊愈。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重症患者。文章认为,淋巴细胞计数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次发性纤溶活性增加、sIL-2R和IL-6升高是COVID-19的典型特征,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3月12日_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的101例COVID-19死亡病例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3-14
    • 1.时间:2020年3月12日 2.机构或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3.事件概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med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论文“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in 101 Death Cases with COVID-19”,旨在描述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 作者收集了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16日期间的所有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101例死亡病例中,47例因病情危重直接进入ICU,54例病情加重转入ICU。经RT-PCR核酸检测确诊的病例57例(56.44%),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例44例(43.6%)。64名男性和37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5.46岁(SD 9.74)。血型分布差异显着,A型为44.44%,B型为29.29%,AB型为8.08%,O型为18.19%。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为发热(91例,90.10%),咳嗽(69例,68.32%),呼吸困难(75例,74.26%)。中性粒细胞、PCT、CRP、IL-6、D-二聚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多数患者入院时心肌酶异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肌损害指标明显增加,61例(60.40%)使用抗病毒药物,59例(58.42%)使用糖皮质激素,63.37%的患者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44.55%的患者使用胸腺肽制剂。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生素治疗,其中63例(62.38%)使用了限制性抗生素,23例(22.78%)使用了抗真菌药。84例(83.17%)使用无创呼吸机或高流量氧疗设备,76.24%的患者使用有创机械通气。ECMO治疗7例,CRRT治疗8例。从ARDS到有创机械通气的中位时间为3天(IQR 0.00-6.00)。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为5天(IQR2.00-8.00)。最后,文章认为危重COVID-19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心脏可能是除肺外最早受损的器官。后期继发感染值得关注。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9.20033068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