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过植物组培技术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晓曼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16年7月4日,印度生物技术署(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与植物组培认证机构(Certification Agency for Tissue Culture Plants)联合举办了全国植物组培认证体系(NCS-TCP)会议。该会议由印度生物技术联营有限公司(BCIL)组织,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家对NCS-TCP的认识。

    由于认识到植物组培在印度农业发展中的潜力,生物技术署于2006年根据种子法(Seeds Act)建立了NCS-TCP,在此体系下指导组培公司生产、分销优质组培植物。NCS-TCP体系建成十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认证了96家公司、5个测试实验室、2个转送中心和8000万株组培植物。并且该体系建成以来,10年内没有爆发重大病毒疫情。

    “印度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需要增加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生物技术署的科学家们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有助于推动知识进步和农业发展。”印度政府科技部部长Y·S·乔德里(Y S Chowdary)先生说。在过去的20年里,农业、林业、木材和园艺作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优质、高产、抗病种苗的需求大幅增加。植物组培技术不受季节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室中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

    “生物技术署与农业部都意识到提高庄稼产量对改善农民和大众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希望在NCS-TCP体系的指导下,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印度生物技术署K·维贾·伊拉加万(K. Vijay Raghavan)博士说。目前印度大约有200家商业组培公司,每年培育5亿株幼苗。印度组培市场估值约50亿卢布。尽管NCS-TCP实施时间尚短且不是强制加入的,却已经有超过90%的组培企业加入该体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NCS-TCP会覆盖全部的组培企业并且为印度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编译 李晓曼)

相关报告
  • 《揭示植物组织再生机制可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人类和动物的缺陷组织或受损组织可通过干细胞再生得以修复,干细胞作为基本的未分化细胞,可分化成更具体的细胞类型并分裂出新的干细胞,以代替受损的组织细胞。植物的修复模式与此相近,只是它们的修复能力更强。尽管这一特点早在几百年前便被应用于嫁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但植物损伤后细胞再生的整体机制依旧不明。 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VIB生命科学研究所利芬·德维尔德教授(Lieven De Veylder)带领的团队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调控组织修复能力的新型蛋白质络合物。当一个植物细胞死亡时,便会向周围细胞发出信号,激活这一蛋白质络合物,继而激发周围的细胞进行分裂,从而产生新细胞以代替死亡细胞。了解这一机制可提高农作物和可食植物的种植效率,以及其对寄生植物的抵抗力,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农业价值。这项科研成果现已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植物》。 德维尔德(De Veylder)教授表示:“许多植物及农作物并不具有快速的修复系统,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香蕉、洋葱等。若能完全了解这一修复系统,我们便有可能借此提高这类植物的培育效率。同时,葡萄种植和其它果树种植所采用的嫁接技术也可以得到完善,有助于降低嫁接失败概率。”事实上,1%的开花植物就是通过该研究所揭示的机制而繁育生长的移植物。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能成为对抗寄生植物的一种新型生态策略。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阻断这些寄生生物的自然嫁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德维尔德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科学利用进化机制的方式。毕竟,大自然已经逐渐形成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生物问题的办法。之后,我们会探究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可用于推断玉米等作物的细胞再生机制,并努力找出激活这类蛋白质络合物的信号物质。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这些生物进化机制,使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等。” (编译 李楠)
  • 《IFPRI报告指出提高农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方法》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董利苹
    • 发布时间:2014-05-20
    • 2014年4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旗下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题为《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策略》(HowdoesClimateChangeAlterAgriculturalStrategiestoSupportFoodSecurity)的报告草案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人类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潜在风险增加,目前急需采取措施推动农业转型以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全球贫困。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FAO和CGIAR都制定了相应的方案。CGIAR开展了为期10年的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安全研究计划(CCAFS),以帮助农民探索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途径。该报告建议FAO和CGIAR可以在农场、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倡导农业转型,主要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CGIAR研究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已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致力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和推广,迎接气候变化为作物育种带来的挑战。 (2)基于气候信息,制定“低悔”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并增加其应用。FAO和CGIAR通过向农民提供及时、有价值、可信的气候信息帮助农民做出有效的应对决策,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倡导农业生产系统多样化。农业多样化包括景观多样化和生计多样化,提倡在同一时空下合理种植不同的作物,并使用不同的种植制度,并鼓励农户参与更多不同的非农业活动。 (4)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地方政府作为传递农业政策法规、新技术、新市场机遇等信息的枢纽,具有信息传播、风险管理、执行决策采取行动3个关键功能,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将促进地方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5)发展可持续的农业集约化生产体系,增加农业生产系统的应变能力。农田科学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及适应能力;提高水利用效率;加大对杂草和动植物病虫害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6)增加气候融资。FAO和世界银行为世界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解决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最后,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确定了CGIAR和FAO的三项重要任务:①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②研发评估工具,评价筛选气候变化应对方案;③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农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