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过植物组培技术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晓曼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16年7月4日,印度生物技术署(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与植物组培认证机构(Certification Agency for Tissue Culture Plants)联合举办了全国植物组培认证体系(NCS-TCP)会议。该会议由印度生物技术联营有限公司(BCIL)组织,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家对NCS-TCP的认识。

    由于认识到植物组培在印度农业发展中的潜力,生物技术署于2006年根据种子法(Seeds Act)建立了NCS-TCP,在此体系下指导组培公司生产、分销优质组培植物。NCS-TCP体系建成十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认证了96家公司、5个测试实验室、2个转送中心和8000万株组培植物。并且该体系建成以来,10年内没有爆发重大病毒疫情。

    “印度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需要增加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生物技术署的科学家们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有助于推动知识进步和农业发展。”印度政府科技部部长Y·S·乔德里(Y S Chowdary)先生说。在过去的20年里,农业、林业、木材和园艺作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优质、高产、抗病种苗的需求大幅增加。植物组培技术不受季节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室中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

    “生物技术署与农业部都意识到提高庄稼产量对改善农民和大众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希望在NCS-TCP体系的指导下,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印度生物技术署K·维贾·伊拉加万(K. Vijay Raghavan)博士说。目前印度大约有200家商业组培公司,每年培育5亿株幼苗。印度组培市场估值约50亿卢布。尽管NCS-TCP实施时间尚短且不是强制加入的,却已经有超过90%的组培企业加入该体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NCS-TCP会覆盖全部的组培企业并且为印度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编译 李晓曼)

相关报告
  • 《揭示植物组织再生机制可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人类和动物的缺陷组织或受损组织可通过干细胞再生得以修复,干细胞作为基本的未分化细胞,可分化成更具体的细胞类型并分裂出新的干细胞,以代替受损的组织细胞。植物的修复模式与此相近,只是它们的修复能力更强。尽管这一特点早在几百年前便被应用于嫁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但植物损伤后细胞再生的整体机制依旧不明。 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VIB生命科学研究所利芬·德维尔德教授(Lieven De Veylder)带领的团队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调控组织修复能力的新型蛋白质络合物。当一个植物细胞死亡时,便会向周围细胞发出信号,激活这一蛋白质络合物,继而激发周围的细胞进行分裂,从而产生新细胞以代替死亡细胞。了解这一机制可提高农作物和可食植物的种植效率,以及其对寄生植物的抵抗力,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农业价值。这项科研成果现已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植物》。 德维尔德(De Veylder)教授表示:“许多植物及农作物并不具有快速的修复系统,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香蕉、洋葱等。若能完全了解这一修复系统,我们便有可能借此提高这类植物的培育效率。同时,葡萄种植和其它果树种植所采用的嫁接技术也可以得到完善,有助于降低嫁接失败概率。”事实上,1%的开花植物就是通过该研究所揭示的机制而繁育生长的移植物。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能成为对抗寄生植物的一种新型生态策略。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阻断这些寄生生物的自然嫁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德维尔德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科学利用进化机制的方式。毕竟,大自然已经逐渐形成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生物问题的办法。之后,我们会探究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可用于推断玉米等作物的细胞再生机制,并努力找出激活这类蛋白质络合物的信号物质。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这些生物进化机制,使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等。” (编译 李楠)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加速植物驯化》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迈克尔·帕尔格伦(Michael Palmgren)团队的研究人员认为,理论上,人们会利用那些经过几千年驯化、突变形成的作物性状,如减少苦味和促进收获的特质,来诱导未经培植的作物。在现存的30多万种作物中,仅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作物就占据了人类食物消费量的绝大部分,原因之一是这些作物在农业史上经历突变后变得最容易收获。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出现后,人们就无需等待大自然来帮助驯化植物。 在3月2日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的一篇评论中,迈克尔·帕尔格伦团队阐述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野生豆类、藜麦及苋菜这类性状稳定、营养丰富的作物品种变得更加适于耕种。 迈克尔·帕尔格伦团队通过研究证实了,通过基因编辑方式能够加速某些作物的驯化。为了不破坏自然而又受益于自然界已有的创造,使用不太精确的基因编辑方式,已经成功地加速某些作物的驯化过程。例如,利用化学诱变来诱导垂枝稻草——澳大利亚国产大米野生亲本的随机突变,可提高其成熟后保持籽粒的能力。野生杂草水芹,在其脂肪酸合成过程中,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某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种子油质量。从化肥中流走的多余氮是农田中一种常见污染物,而野生豆类通过与细菌共生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自己的肥料,因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驯化更多此类植物,可以帮助解决因农药过量使用而引起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加速驯化与作物基因编辑面对相似的伦理、经济、法律问题,但是基因编辑技术是删除现有的基因,而非从另一个生物体获取。研究人员希望随着需求的日益增长,公众能够接受在食品供应中广泛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最终推动农业发展。 (编译 李楠,编审 张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