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煤携手华为 共探智能开采新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4
  • 6月25日,由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鸿联万物·矿智未来——中国中煤矿鸿智能装备与技术成果发布会”在鄂尔多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举办。随后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中煤装备事业部(中煤装备研究院)智能开采技术研发经理孙鹏亮、华为三方使能产品线总经理杨霖、华为中国政企矿业系统部解决方案总监谷新亮三位行业专家共同出席,并与现场多家媒体围绕“中国中煤矿鸿智能装备如何赋能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矿鸿操作系统在煤矿智能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深远意义。

    孙鹏亮指出,矿鸿操作系统的最大突破在于其从系统架构层面实现了设备间的端到端连接,摆脱了传统“烟囱式”集中控制模式的限制。过去,所有设备数据必须通过集中控制系统才能实现互联互通,一旦通信链路中断,整个系统便无法正常运行。而矿鸿操作系统具有天然的物联网特性,支持设备与集中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设备之间的直接互联,极大提升了横向交互能力。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和设备物模型,使不同设备之间能够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跨设备的数据共享。

    推动成套化应用,提升工业控制水平

    杨霖介绍,中国中煤发挥煤炭全产业链优势,借助“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联合华为公司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单机产品、成套控制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此次发布的矿鸿智能装备主要包括采煤机、液压支架群和刮板运输机三大核心设备及集中控制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综采面成套采煤系统。

    通过矿鸿系统的适配,成套设备具备了在统一平台、统一协议的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高了系统集成度与协同效率。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58383.shtml
相关报告
  • 《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2
    • 据媒体报道,日前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粉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成功完成“二代新型一体化煤加氢气化炉”工业示范装置试车任务。这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添了新路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包含洗选加工、直接燃烧发电和供热供暖、煤化工深度转化、煤基新材料、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专业和多领域,是建立具有强大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意义重大。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因此,如何确保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10多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边采边复垦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大幅度提升;原煤洗选加工、燃煤清洁高效发电、现代煤化工转化、工业和民用散煤治理都取得重大突破,从技术和装备层面基本满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治理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接下来,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   以高端为方向,打造多元化专业化格局。在燃煤污染治理上,统筹健全长效机制和普惠机制,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动煤炭行业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在行业未来思路上,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在规模稳定性、多元融合性、先进高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安全链、能源绿色链、能源科技链。   以智能为支撑,赋能传统煤矿转型升级。加快煤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系统联动耦合,努力实现单个系统智能化向煤矿整体智能化升级,借助自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智能化手段,实现煤炭行业从源头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加快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煤矿建设智能化标准,打通煤炭、煤机、软件等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沉淀数据、推进共享。   以绿色为基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装备、工艺,实现煤炭清洁开采与高效利用。建立动态管理绿色矿山名录,全面夯实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在产业结构上,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提升,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碳核算、碳减排体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段威)
  • 《中国中煤“矿鸿”项目通过鉴定 成功打造智能综采新样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6
    • 近日,在中国中煤的指导下,由中煤装备公司牵头,中煤装备板块企业、中煤山西公司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参与的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智能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简称“矿鸿”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煤炭机械行业十大新闻。 “矿鸿”项目科技成果的鉴定,不仅标志着全栈自主可控的煤机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更充分展现了中国中煤发挥煤炭全产业链优势和煤机装备设计、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行业痛点难点的使命担当。 瞄准行业关键技术 构建煤机装备“芯”和“魂” “矿鸿”项目作为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历时四年多攻坚,完成了国产芯片选型、测试、适配,成功开发了基于国产芯片的电路板、PLC、工控机、控制器、集控主机、数据采传终端、移动驾驶舱等采掘装备关键电器件;开展了矿鸿操作系统、管理平台的适配开发;开发了各类设备矿鸿模组、控制程序、应用软件;开发了基于矿鸿操作系统和国产电器件的综采面成套设备。 基于矿鸿操作系统 建立智能开采系统新架构 长期以来,煤矿智能开采均采用“设备-集控系统-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备间数据无法直接交互,且通讯协议标准不统一,造成设备间通讯链路长、交互效率低等问题。矿鸿操作系统成功构建了综采工作面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实现了设备间的直接交互。依托自主研制的三级索引通讯方式、建立标准的物模型协议,统一了通讯标准,极大提升了设备交互效率,提高了煤矿数据资源的质量与可用性。项目成果成功在中煤山西公司大宁煤矿示范应用,为行业自主可控与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全新路径。 “矿鸿”项目开发的移动驾驶舱,解决了基于物联网体系架构的无感近场连接,实现综采面入网设备全域、全时、全景移动监控,极大提升了系统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在行业内尚属首例。 “小内脑”+“大外脑” 加速矿山智能化国产化替代 “矿鸿”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典范,不仅得益于中国中煤“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模式,也得益于行业搭建的产学研协同平台,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在矿鸿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联合攻关,实现了从底层芯片、关键器件、操作系统到控制软件的全链条国产化替代。 “矿鸿”项目充分发挥中煤装备公司在设计、研发、制造等一体化协同优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周期提供技术服务,中煤山西公司及大宁煤矿全力支持示范应用,中国中煤全程跟踪指导项目推进,是一次发挥各自优势、聚力联合攻关的成功实践。 未来,中煤装备公司将继续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矿鸿技术成果创新应用,持续做好技术产品升级迭代,助力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