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煤“矿鸿”项目通过鉴定 成功打造智能综采新样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6
  • 近日,在中国中煤的指导下,由中煤装备公司牵头,中煤装备板块企业、中煤山西公司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参与的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智能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简称“矿鸿”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煤炭机械行业十大新闻。

    “矿鸿”项目科技成果的鉴定,不仅标志着全栈自主可控的煤机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更充分展现了中国中煤发挥煤炭全产业链优势和煤机装备设计、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行业痛点难点的使命担当。

    瞄准行业关键技术

    构建煤机装备“芯”和“魂”

    “矿鸿”项目作为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历时四年多攻坚,完成了国产芯片选型、测试、适配,成功开发了基于国产芯片的电路板、PLC、工控机、控制器、集控主机、数据采传终端、移动驾驶舱等采掘装备关键电器件;开展了矿鸿操作系统、管理平台的适配开发;开发了各类设备矿鸿模组、控制程序、应用软件;开发了基于矿鸿操作系统和国产电器件的综采面成套设备。

    基于矿鸿操作系统

    建立智能开采系统新架构

    长期以来,煤矿智能开采均采用“设备-集控系统-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设备间数据无法直接交互,且通讯协议标准不统一,造成设备间通讯链路长、交互效率低等问题。矿鸿操作系统成功构建了综采工作面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实现了设备间的直接交互。依托自主研制的三级索引通讯方式、建立标准的物模型协议,统一了通讯标准,极大提升了设备交互效率,提高了煤矿数据资源的质量与可用性。项目成果成功在中煤山西公司大宁煤矿示范应用,为行业自主可控与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全新路径。

    “矿鸿”项目开发的移动驾驶舱,解决了基于物联网体系架构的无感近场连接,实现综采面入网设备全域、全时、全景移动监控,极大提升了系统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在行业内尚属首例。

    “小内脑”+“大外脑”

    加速矿山智能化国产化替代

    “矿鸿”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典范,不仅得益于中国中煤“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模式,也得益于行业搭建的产学研协同平台,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在矿鸿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联合攻关,实现了从底层芯片、关键器件、操作系统到控制软件的全链条国产化替代。

    “矿鸿”项目充分发挥中煤装备公司在设计、研发、制造等一体化协同优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周期提供技术服务,中煤山西公司及大宁煤矿全力支持示范应用,中国中煤全程跟踪指导项目推进,是一次发挥各自优势、聚力联合攻关的成功实践。

    未来,中煤装备公司将继续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矿鸿技术成果创新应用,持续做好技术产品升级迭代,助力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57922.shtml
相关报告
  • 《国际领先!中国煤科煤科院2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4
    • 近日,由中国煤科煤科院完成的“永陇矿区深部开采多灾联动效应及协同防控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和“工作面底板水害全周期动态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永陇矿区深部开采多灾联动效应及协同防控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永陇矿区离层水害、瓦斯及冲击地压多种灾害并存,致灾机理复杂、治理综合性强等问题,揭示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应力场、渗流场及裂隙场等时空演化规律,确立了离层水、冲击地压、瓦斯等复合灾害致灾主控因素,构建了矿压、离层突水、瓦斯异常涌出的联动效应及致灾机理,形成了水文、瓦斯及冲击地压等复合灾害的协同预警指标体系,开发了多灾害融合预警模型及平台。该研究成果已先后在永陇、彬长等复合灾害矿井推广应用,并建成多个示范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永陇矿区深部开采复合灾害的重大隐患,为我国西部矿区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工作面底板水害全周期动态监测预警技术研究,针对煤矿底板水害监测手段单一、监测精度低、范围小、时效性差等问题,创建了基于“震-电”耦合的采动影响下底板突水危险区的确定方法,获得了采动影响下工作面底板突水“多要素”响应特征及充水水源动态演化规律,形成了底板水害全周期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鄂尔多斯等地的煤矿企业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煤科力量。
  • 《煤电厂节能“黑科技”通过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8
    • 5月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参与的“以空气为载体基于余热蒸发浓缩高盐废水及零排放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鉴定。 鉴定现场,经质询答辩、资料审查、讨论评定等严格审议,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军营估算,全国电厂如能广泛采取该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150万吨。 解决“脱硫废水零排放”最后一公里 该成果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军营团队和天空蓝环保研发的“PM2.5团聚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与青岛达能环保的“以空气为载体利用余热蒸发浓缩技术”组成。一举实现了脱硫废水零排放、细颗粒物(PM2.5)高效脱除和三氧化硫有效控制。 作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如何发挥好燃煤电厂的调峰保障作用,同时兼顾煤炭低碳清洁化利用,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处理难度最大的废水之一,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氯离子,pH值偏酸性、固溶物含量高且具腐蚀性。最难解决的便是氯离子和腐蚀性问题。 为此,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尝试研发相关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 研发团队介绍,他们通过团聚协同技术,以独有的高低温主烟道蒸发技术、使用钝化剂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成功破解了脱硫废水零排放难题。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数据显示,该技术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脱硫废水处理,每小时能处理脱硫废水2立方米,除尘效率提升12.7%以上;实现非碱基三氧化硫脱除,脱除率达38%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 “该技术投入应用,可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同时使细颗粒物团聚长大,提高除尘效率。此外,还能有效脱除三氧化硫,降低空气预热器的堵塞风险,提高炉效和机组负荷的适应性。”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华能集团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汪德良表示,该技术路线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复合药剂可以抑制氯离子对系统的腐蚀。 据悉,在当前废水零排放技术成为燃煤电厂“刚需”技术背景下,脱硫废水零排放领域显示出巨大推广价值。目前,该成果已在华电集团、湖北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电力集团成功应用,为燃煤电厂末端脱硫废水零排放提供指导及技术支持。 助力煤电节能改造和“双碳”目标实现 “发展清洁电力是企业减轻环保压力、保证环保安全、贯彻落实低碳发展既定目标的长期使命。废水零排放课题组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副总经理范青松对项目成果充分肯定。 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三氧化硫严重影响了电厂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成为火电企业减碳途中的“绊脚石”。三氧化硫与脱硝系统中的氨生成硫酸氢铵凝结物会造成空气预热器的腐蚀和堵塞,额外增加机组能耗,尤其不利于调峰机组运行。 “煤电发挥托底调峰保障作用,机组中低负荷运行趋多。此工况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堵塞和腐蚀,因此三氧化硫治理更为迫切。”张军营介绍,“团聚协同多污染物治理技术”突破单一污染物治理技术屏障,创新“以废治废”环保新思路,可从源头治理PM2.5逃逸难题。 同时,该技术还能根据煤电灵活调峰需求,达到不同的三氧化硫脱除率,切断硫酸氢铵形成条件,降低空气预热器堵塞风险。降低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酸露点,提高炉效,突破性解决一直困扰燃煤电厂空气预热器堵塞和设备腐蚀的难题,真正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在煤电调峰升级背景下,该技术改造灵活、提效可调的优势,一举实现了强化减排和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燃煤电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和整体解决方案。”张军营表示,此次通过技术鉴定,是该技术继年初被列入《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后,再次得到肯定。如果能在全国广泛推广,其将有力支撑“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