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基于“剪刀石头布”策略实现快速多轮基因编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6
  • 随着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需要编辑越来越多的基因,例如为了构建特定功能的菌株需要进行多轮的基因编辑,而且往往需要通过不同基因编辑的组合构建大量菌株进行“试错”筛选。现有基因编辑方法需要引入特定筛选标记或者特定抗性的质粒来完成基因编辑,这些筛选标记或者质粒需要在下一轮基因编辑前去除,从而实现无痕编辑或者筛选标记的重复利用。而筛选标记或者质粒的去除效率很难达到100% (即会发生逃逸),因此在去除标记后需要进行单克隆的筛选和确认。这极大地增加了多轮基因编辑的周期,而且需要更多的培养次数、增加了基因组自发突变的风险。
      针对这个问题,青岛能源所咸漠研究员带领的材料生物合成技术中心基于“剪刀石头布”策略实现了免筛选标记/质粒消除步骤的多轮基因编辑方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高影响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本研究构建了三个能够循环消除的基因编辑辅助质粒(pRock,pPaper,pScissors),在按照“剪刀-石头-布”顺序分别使用这三个质粒实施基因编辑时,可以同时去除上一轮基因编辑中使用的辅助质粒,从而免除了传统方法中的筛选标记或者质粒消除步骤,极大地提高了多轮编辑的速度(图1)。质粒消除效率可达到99.99-100%,几乎不会有逃逸情况。另外该系统还存在双重检查机制:如上一轮发生了逃逸的情况,由于质粒间的拮抗作用则不能进行下一轮编辑。本研究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快速完成了多轮的敲除、插入、替换等基因编辑操作。
      利用本方法进行连续多轮基因编辑时,每一轮编辑仅需要进行两次培养,即一次平板培养和一次单克隆液体培养(图2),这几乎是精细基因编辑所需要的最少培养次数。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基因编辑周期,还减少了基因组随机突变的可能性,这些优势在进行大规模多轮基因编辑时尤为明显。本方法是目前最快最鲁棒的多轮基因编辑策略,可与现有其它CRISPR/Cas9编辑优化策略进行联合使用并且在未来更易于实现自动化,同样策略也可以用于其它物种的基因编辑。
      材料生物合成技术中心博士后王纪超、硕士研究生隋新悦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赵广研究员和咸漠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局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隋新悦 王纪超)

      图1. 基于“剪刀石头布”策略的多基因编辑方法示意图。A. 三个能够循环消除的基因编辑辅助质粒,在实施基因编辑的同时能消除上一轮的质粒。 B. 相较于传统方法,本方法不需要单独的筛选标记或质粒消除步骤。


      图2. 基于“剪刀石头布”策略的多轮基因编辑流程图。A. “剪刀石头布”基因编辑辅助质粒构建流程图。B. 连续多轮基因编辑步骤流程图。
      本研究相关质粒可从第三方开放获取:MolecularCloud (www.molecularcloud.org),MC_0101139, MC_0101140,MC_0101141。建议同时获取MC_0000011以及MC_0000012。

     

相关报告
  • 《“剪刀石头布”策略延长基因电路寿命》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一般情况下,合成生物学家插入微生物中的大多数基因电路会在一段时间后(通常是几天到几周),由于细胞的各种突变和进化,基因电路很容易在微生物中失效或消失。微生物基因电路的稳定性问题成为临床和其他应用的技术瓶颈。 2019年9月6日Science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者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显著延长基因电路的寿命,可用于指导微生物生产和输送药物、分解化学品以及作为环境传感器等。 研究者基于一种生态策略,创造了三种细菌菌株组成的“石头剪刀布(rock-paper-scissors,RPS)”动力系统,“石头”菌株可以杀死“剪刀”菌株,但会被“布”菌株杀死。一旦携带基因电路的第一个菌株经历了降低功能的突变,系统可以通过添加另一个杀死第一个菌株但又含有所需基因电路的菌株,使其总体功能不受干扰地进行。此外,该方法不限于三种相同功能菌株的稳定系统,各个微生物群可以各自被编程以产生不同的药物,提供精确组合药物疗法,发挥治疗疾病的潜力。 目前,大多数已发表的工作倾向于关注在单细胞水平上起作用的稳定策略。虽然其中一些方法在特定的治疗背景下可能是有效的,但是自然进化必将导致单细胞方法会在某个时刻停止工作。然而,RPS稳定系统是在群落层面上起作用,它还可以与任何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起作用的系统结合,从而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全新的嗜热全菌催化塑料生物降解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30
    • 塑料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在可塑性、耐用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都令传统材料望尘莫及,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产量已达4亿吨且与日俱增。然而,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和利用也同时带来源源不断的环境污染问题,仅中国每年就产生7000多万吨塑料垃圾。不仅如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的物理化学结构稳定,自然环境下难以分解,会造成长期生态问题。因此,PET废弃物的有效降解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PET生物降解法具有环境友好、条件温和的优势,而高温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效率,因此,嗜热PET降解体系一直是国内外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青岛能源所崔球研究员领导的代谢物组学研究组前期已成功建立了热纤梭菌这一典型嗜热细菌的成熟的基因操作平台,可以通过对热纤梭菌的任意遗传改造实现高效全菌催化剂的定向打造。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将基于热纤梭菌的全菌催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领域,建立了新型的整合生物糖化技术。基于此,代谢物组学研究组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University Greifswald)Uwe T. Bornscheuer团队合作,在塑料生物降解领域开展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证实了嗜热全菌催化策略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Thermophilic whole-cell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using engineered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为题于2020年4月28日发表于应用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Microbial Biotechnology。博士研究生颜飞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亚君副研究员、崔球研究员、德国Greifswald大学韦韧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以热纤梭菌作为底盘细胞,将来自枝叶堆肥元基因组的嗜热角质酶LCC在热纤梭菌中进行异源表达,从而成功建立了具有PET降解功能的嗜热全菌催化剂(图1)。该全菌催化剂可以在60℃条件下,14天内成功将60%的商业化PET塑料薄片转化为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可溶性单体(图2)。这一以热纤梭菌重组菌株为全菌催化剂的PET降解性能显著高于之前报道的基于嗜中温细菌和微藻的全菌催化体系。由于热纤梭菌可以通过合成纤维小体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因此,基于热纤梭菌的全菌催化策略还有望在混纺织品废弃物的生物回收中发挥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文/图 颜飞 刘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