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RO科学家通过鲸鲨DNA研究揭示年龄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16
  • 2018年6月8日,在世界海洋日的这一天,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他们通过收集来自西澳大利亚宁戈罗礁鲸鲨种群的DNA样本来确定世界的年龄,同时也给出了他们测试的地点和深度的数据信息。这项工作是CSIRO和必和必拓合作的一项长达五年高达540万美元的研究合作项目中的其中一项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鲸鱼是海中最大的鱼类,但鲸鲨的行为却非常难以捉摸。鲸鲨被吸引到宁古罗礁上来捕食,形成珊瑚礁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研究海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CSIRO与必和必拓合作对鲸鲨开展广泛的研究,包括龟标、深浅水珊瑚礁调查和海洋碎片评估。

    随着深浅礁研究以及监测海龟和鲨鱼的数量,CSIRO研究人员已经对珊瑚礁中发现的海洋碎片进行了量化。宁格罗礁海水和岸上的海洋碎片水平处在低水平,例如墨尔本港的海洋碎片量是宁格鲁北部海滩的500倍。不过,海洋生物(包括在宁格罗礁的鲸鲨)不会对未来的海洋威胁有免疫力。CSIRO高级科学家Richard Pillans博士介绍说他们从鲸鲨获取的遗传样本提供关键的年龄数据,可以帮助估计澳大利亚西海岸和印度洋东部的数量,并且还将使用卫星标签来追踪鲸鲨以便了解他们的行为。

    CSIRO的科学家认为鲸鲨和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地方,通过与必和必拓之间的合作也突出了合作开发复杂海洋庇护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实现可持续研究和探索的有效途径。

    (陈松丛 编译)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情报网网站:http://marine.whlib.ac.cn

    机构网站:http://www.whlib.ac.cn/

    邮箱:marine@mail.whlib.ac.cn

    电话:027-87197630

  • 原文来源:https://www.csiro.au/en/News/News-releases/2018/DNA-study-to-reveal-age-old-secrets-of-whale-sharks
相关报告
  • 《潜入地球内部有助于科学家揭开钻石形成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5
    • 了解全球碳循环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地球可居住性的重要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一个温和稳定的气候和一个低二氧化碳的大气层相比,例如,金星是在一个失控的温室状态,高表面温度和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 地球和金星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地球上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这使得我们的环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 但是大气、海洋和地壳只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地幔占地球体积的75%,其潜在的碳储量比所有其他储层加起来还要多。 碳——有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在那里它大大降低了固体地幔的熔点,在浅层地幔中形成碳酸化熔体(富含碳的熔融岩石),为地表火山提供燃料。碳酸盐矿物也可能被运送到地球深处,到达下地幔,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不确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充满了挑战——地球深处的情况非常极端,来自地幔的样本非常稀少。解决办法是在实验室里用先进的技术重现这些条件。 现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组实验地球科学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揭示了碳酸盐岩矿物通过海洋地壳俯冲(其中一个地球构造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之下滑动)进入地幔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新线索。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在1000千米外的碳酸盐岩俯冲的屏障,在那里碳酸盐岩与海洋地壳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形成钻石,这些钻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储存在地球深处。 地球科学学院的詹姆斯·德威特博士解释说:“碳酸盐矿物在地球的下地幔中是否保持稳定?如果不是,需要多大的压力/温度变化才能引发矿物之间的反应?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得到这些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重现地球内部的条件。” 德威特博士和他的团队将合成碳酸盐岩置于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下,相当于地球深处高达90 GPa(约90万个大气压)和2000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激光加热的钻石砧细胞。他们发现碳酸盐在1000 - 1300千米深处仍然保持稳定,几乎接近地核的一半。 在这种条件下,碳酸盐与周围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称为bridgmanite的矿物,这种矿物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地幔。这个反应释放的碳是以固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的。当周围炽热的地幔最终加热俯冲板块时,这种固态二氧化碳分解成超深钻石。 Drewitt博士补充说:“最终超深层钻石可以返回到表面在上升流地幔柱,这个过程可以代表超深层钻石的来源之一,我们发现在表面和提供的唯一直接证据,我们地球深层的构成。 “这令人兴奋,因为人类所能钻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2公里,不到地壳深度的一半。这与地幔的巨大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地幔的深度可达近3000公里。” 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钻石砧细胞来产生与在这些深度发现的压力相当的压力,在显微镜下把样品装入一个压力室,这个压力室是从一个金属垫片钻出来的,垫片被压缩在宝石质量的、明亮切割的钻石砧之间。这些样品的晶体结构随后在牛津郡的英国同步加速器工厂用x射线衍射分析。 Drewitt博士现在计划应用这些高压和高温实验以及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他矿物和材料,并补充道:“除了碳,可能是有海洋的水输送到地幔深处,当释放这将引起地球上融化的上部和下部地幔。 “然而,我们无法充分测试或了解这种富水熔融岩石动态行为的当前模型,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组成或物理特性。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和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2日
  • 《科学家揭开黄瓜“雌花发育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4-08
    •     记者7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杨学勇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首次构建了植物发育花芽时空转录组图谱并重建其细胞谱系,并揭示了黄瓜的“雌花发育秘密”——基因开关决定雌花的性别和果实长相。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黄瓜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而决定它们性别的关键,就藏在花朵底部的‘小房子’——子房里。本次的研究发现,这个‘小房子’的位置和形态,由一组特殊的基因(KNAT2-like1)开关控制。”论文通讯作者杨学勇表示。     黄瓜、西瓜等葫芦科植物的果实由花朵底部的“小房子”膨大而成。这种长在花器官下方的子房被称为“下位子房”,而苹果、梨等假果也是由同样的结构发育而来。但长期以来,科学界对下位子房的形成机制知之甚少。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黄瓜发现,下位子房的形成与花托的异常膨大密切相关。为了揭开这个过程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团队使用了华大基因的“时空相机”Stereo-seq技术。“这项技术就像给植物发育过程拍电影,记录下每个细胞在何时何地表达哪些基因。通过分析52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样本,我们团队绘制了黄瓜花芽的‘细胞谱系图’,发现花托的快速生长源于一种特殊的分生组织活性。”杨学勇说。此外,研究团队还找到了控制这一过程的“主开关”——KNAT2-like1基因。“这个基因就像汽车的油门,不仅启动花托的早期发育,还持续推动细胞分裂。当关闭这个基因时,黄瓜花托停止生长,雌花变成了类似番茄的两性花,子房也回到了上位状态。”杨学勇说。“本次研究首次从基因层面解释了下位子房的形成机制,这对葫芦科作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杨学勇表示,未来有望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出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