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地球内部有助于科学家揭开钻石形成的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5
  • 了解全球碳循环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地球可居住性的重要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一个温和稳定的气候和一个低二氧化碳的大气层相比,例如,金星是在一个失控的温室状态,高表面温度和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

    地球和金星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地球上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这使得我们的环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

    但是大气、海洋和地壳只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地幔占地球体积的75%,其潜在的碳储量比所有其他储层加起来还要多。

    碳——有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俯冲进入地球内部,在那里它大大降低了固体地幔的熔点,在浅层地幔中形成碳酸化熔体(富含碳的熔融岩石),为地表火山提供燃料。碳酸盐矿物也可能被运送到地球深处,到达下地幔,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不确定。

    要回答这个问题充满了挑战——地球深处的情况非常极端,来自地幔的样本非常稀少。解决办法是在实验室里用先进的技术重现这些条件。

    现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组实验地球科学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揭示了碳酸盐岩矿物通过海洋地壳俯冲(其中一个地球构造板块在另一个板块之下滑动)进入地幔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新线索。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在1000千米外的碳酸盐岩俯冲的屏障,在那里碳酸盐岩与海洋地壳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形成钻石,这些钻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储存在地球深处。

    地球科学学院的詹姆斯·德威特博士解释说:“碳酸盐矿物在地球的下地幔中是否保持稳定?如果不是,需要多大的压力/温度变化才能引发矿物之间的反应?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得到这些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重现地球内部的条件。”

    德威特博士和他的团队将合成碳酸盐岩置于非常高的压力和温度下,相当于地球深处高达90 GPa(约90万个大气压)和2000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激光加热的钻石砧细胞。他们发现碳酸盐在1000 - 1300千米深处仍然保持稳定,几乎接近地核的一半。

    在这种条件下,碳酸盐与周围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形成一种称为bridgmanite的矿物,这种矿物构成了地球大部分的地幔。这个反应释放的碳是以固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的。当周围炽热的地幔最终加热俯冲板块时,这种固态二氧化碳分解成超深钻石。

    Drewitt博士补充说:“最终超深层钻石可以返回到表面在上升流地幔柱,这个过程可以代表超深层钻石的来源之一,我们发现在表面和提供的唯一直接证据,我们地球深层的构成。

    “这令人兴奋,因为人类所能钻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2公里,不到地壳深度的一半。这与地幔的巨大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地幔的深度可达近3000公里。”

    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钻石砧细胞来产生与在这些深度发现的压力相当的压力,在显微镜下把样品装入一个压力室,这个压力室是从一个金属垫片钻出来的,垫片被压缩在宝石质量的、明亮切割的钻石砧之间。这些样品的晶体结构随后在牛津郡的英国同步加速器工厂用x射线衍射分析。

    Drewitt博士现在计划应用这些高压和高温实验以及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他矿物和材料,并补充道:“除了碳,可能是有海洋的水输送到地幔深处,当释放这将引起地球上融化的上部和下部地幔。

    “然而,我们无法充分测试或了解这种富水熔融岩石动态行为的当前模型,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组成或物理特性。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和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2日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揭开德尔塔变异株超快传播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4
    • 虽然奥密克戎已来,但德尔塔仍是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毒株。从首次发现到以烈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德尔塔只用了几个月。   是什么给了德尔塔超快的传播力?   经过3个多月的“追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等研究团队最终“查明”了德尔塔究竟是怎样实现超快传播的。   “我们发现,德尔塔变异株能够攻破抗炎型肺泡巨噬细胞的防御机制,通过增加氨基基团的数量,在相对较高的pH环境下,完成刺突蛋白质子化,激活组织蛋白酶。组织蛋白酶通过切割病毒刺突蛋白,导致病毒颗粒的膜和内吞小体的膜在接触部位裂开,使得病毒RNA释放到细胞浆中,进而实现病毒快速传播。”12月21日,黄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因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出现以后迅速在全球肆虐,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   “带有T478K、P681R和L452R突变的德尔塔变异株是怎样实现超快传播的,以前我们十分不清楚。我们的研究揭开了德尔塔变异株超快传播的奥秘。”黄波说道。   要想弄明白德尔塔的传播机制,还得从新冠病毒是怎样感染人的说起。   人体肺部的呼吸气道在终末端出现膨胀,形成如气球样的结构,也就是肺泡。肺泡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其表面有薄薄一层液体,以维持肺泡的伸张,避免其塌陷。人体吸入空气时,不仅将氧气吸至肺泡,同时不可避免地将空气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吸入至肺泡。   为了防御这种病原菌的入侵,在肺泡表面的液体层定居着免疫细胞,特别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其在液体层定居的免疫细胞中占比达95%以上,医学上称之为肺泡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空气中所包含的颗粒和微生物,维持肺泡的干净。   因此,一旦新冠病毒进入肺泡,肺泡巨噬细胞会立即将病毒颗粒吞噬,形成细胞膜包裹病毒颗粒的囊泡,即内吞小体,进而与胞浆内的溶酶体融合,从而将吞噬的生物体包括病毒完全降解。   但是,新冠病毒能够利用肺泡巨噬细胞的特定状态,从内吞小体内逃出,反过来利用巨噬细胞进行自我繁殖。   对此,黄波解释道,这是因为内吞小体内依赖低pH值的组织蛋白酶被激活,组织蛋白酶通过切割病毒刺突蛋白,导致病毒颗粒的膜和内吞小体的膜在接触部位裂开,使得病毒RNA释放到细胞浆中。这样,新冠病毒就可以实现快速增殖。   肺泡巨噬细胞会朝促炎和抗炎两个方向极化,促炎型内吞小体pH值偏酸性,能够促进组织蛋白酶激活;而抗炎型内吞小体pH值偏碱性,能够抑制组织蛋白酶激活。   “少部分人群,其肺泡巨噬细胞偏向促炎型,则易被新冠病毒感染,且易发展为重症,但是正常人的肺泡巨噬细胞偏向抗炎型,通常可以抑制组织蛋白酶激活,从而能够较好地抵御新冠病毒的入侵,表现为不发病或轻微感染。”黄波指出。   然而,黄波等人研究发现,德尔塔变异株能够攻破抗炎型肺泡巨噬细胞的防御机制。   “德尔塔变异株主要是其刺突蛋白的多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改变的规律都是增加了氨基基团。组织蛋白酶活性与内吞小体内pH值密切相关。”黄波说,低pH值可以激活组织蛋白酶,这个过程的本质是病毒刺突蛋白的氨基更容易得到质子,即氨基质子化。   而德尔塔变异株通过增加氨基基团的数量,在相对较高的pH下,即可完成刺突蛋白质子化,从而能够被组织蛋白酶切割,使得病毒RNA被释放,从而实现快速传播。   黄波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为开发小分子药物提供靶点,作用肺泡巨噬细胞,阻断德尔塔变异株病毒RNA从内吞小体逸出,进而将病毒送入溶酶体完全降解,达到预防和病毒早期感染控制的效果。
  • 《新极地科考任务将揭开南大洋的碳秘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9
    • 2024 年 1 月 23 日,英国极地船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号(Sir David Attenborough)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出发前往威德尔海,开展为期30天的PICCOLO项目考察,以研究二氧化碳是如何在南大洋移动和转化的。 当南极洲附近海水中的碳上升到表面时,它会与大气、冰以及海洋表面附近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相互作用,然后下沉到海洋深处。科学家希望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改进预测未来气候的模型。研究人员将利用最新技术,例如自主潜艇、滑翔机和浮标,通过在海冰上钻孔、用仪器标记海豹、使用浮动和系泊平台等方式收集各类样本和数据,在迄今为止未经研究的地方(例如海冰下面)观察这种相互作用过程。 威德尔海被认为是一扇“活板门”,二氧化碳在此离开大气层进入深海,项目选择此处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关键过程。PICCOLO 项目是NERC 资助的 “南大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RoSES)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旨在了解南大洋在庞大的地球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PICCOLO首次对控制碳循环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全年的测量,项目的观测结果和数据将输入地球系统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