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3-01
  •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冯立强课题组、陈凌课题组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庾蕾课题组合作,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部分成果以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Zika Virus NS1 Protein Confer Protection via Fcγ Recepto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athways为题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旗下期刊mBio《微生物》。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经蚊媒传播。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及成年人吉兰-巴雷综合征。2013年起在美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或地区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当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物。虽然疫情已逐渐消退,但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亲缘关系近、蚊媒相似、流行区域重叠,两者的交叉反应性抗体有可能经“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ADE)”作用促进彼此流行;此外全球范围内群体免疫缺乏,有可能导致疫情卷土重来。

    该团队致力于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前期发现在疫苗设计中纳入非结构蛋白1(NS1)可提升免疫保护效果,并率先证实NS1抗体可发挥抗病毒作用(Liu Xinglong et al., NPJ vaccines, 2018)。

    本研究中,该团队利用仔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人源NS1单抗的保护效果,发现了一类特殊的NS1单抗,不仅可通过Fc依赖的途径(如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发挥保护作用,还可能经Fc受体非依赖的途径抑制病毒复制。与包膜蛋白(E)抗体不同,NS1单抗不引起ADE风险,值得进一步开发。该成果拓展了对NS1抗体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单抗药物及预防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广州健康院冯立强研究员、陈凌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庾蕾研究员及广州健康院助理研究员刘兴龙、叶贤苗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及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冯立强课题组、陈凌课题组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庾蕾课题组合作,在寨卡病毒NS1抗体作用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部分成果以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Zika Virus NS1 Protein Confer Protection via Fcγ Recepto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athways为题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旗下期刊mBio《微生物》。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经蚊媒传播。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及成年人吉兰-巴雷综合征。2013年起在美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或地区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当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物。虽然疫情已逐渐消退,但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亲缘关系近、蚊媒相似、流行区域重叠,两者的交叉反应性抗体有可能经“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ADE)”作用促进彼此流行;此外全球范围内群体免疫缺乏,有可能导致疫情卷土重来。   该团队致力于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前期发现在疫苗设计中纳入非结构蛋白1(NS1)可提升免疫保护效果,并率先证实NS1抗体可发挥抗病毒作用(Liu Xinglong et al., NPJ vaccines, 2018)。   本研究中,该团队利用仔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人源NS1单抗的保护效果,发现了一类特殊的NS1单抗,不仅可通过Fc依赖的途径(如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发挥保护作用,还可能经Fc受体非依赖的途径抑制病毒复制。与包膜蛋白(E)抗体不同,NS1单抗不引起ADE风险,值得进一步开发。该成果拓展了对NS1抗体作用机理的认识,为单抗药物及预防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广州健康院冯立强研究员、陈凌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庾蕾研究员及广州健康院助理研究员刘兴龙、叶贤苗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及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
  • 《广州健康院在IL-6跨信号对CAR-T细胞抗肿瘤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3
    •  11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Leukemi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L-6 trans-signaling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CAR T cells”,该研究结果阐明了IL-6跨信号通过GP130/STAT3信号通路增强CAR-T细胞的扩增及其抗肿瘤功效。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在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CAR T抗肿瘤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提升。CAR T 治疗免疫应答强的患者往往伴随IL-6 升高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 因此需进一步探究IL-6 信号对CAR T 细胞的作用,目前,促进免疫应答的IL-6跨信号对CAR-T细胞的作用还未见报道。   在本研究中,首先设计和构建了一种持续表达且激活IL-6跨信号的CAR-T细胞。在体外和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HIL-6 CAR-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效果得到明显增强,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CAR-T细胞在HIL-6的刺激作用下,上调了与T细胞迁移、早期记忆分化以及IL-6/GP130/STAT3相关的信号基因。动物模型进一步发现,HIL-6 CAR-T细胞会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CRS,从而限制HIL-6 CAR-T 细胞的临床应用。由于IL-6跨信号主要通过激活GP130信号通路,我们设计了一种能持续激活GP130的CAR-T细胞,结果显示,在B细胞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临床前模型中,GP130 CAR-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效果仍然明显,且不会出现严重GVHD和CRS反应。以上结果表明了IL-6跨信号能显著提升CAR-T抗肿瘤作用,而GP130 CAR-T 的临床应用更安全。 同时提示在CAR T 细胞治疗过程出现CRS时,不应过早使用抗IL-6R的中和抗体。   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别支持计划、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