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具有双重作用的转录因子稳定中间表达水平》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8
  • 2024年4月16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李寅青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丕龙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Dual-Role Transcription Factors Stabilize Intermediate Expression Levels的文章。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Assay for Chromatin-bound Condensates by exploratory Sequencing(ACC-Seq)的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凝聚体分布的技术。通过ACC-Seq,研究人员鉴定了一类独特的双效应转录因子(dual-action TFs)。这类转录因子通过形成转录凝聚体,能在抑制基因高表达的同时激活沉默状态的基因,从而将基因表达水平“保温”在特定的活化程度。

    ACC-Seq技术是基于以下原理:在基因组中,那些没有凝聚体结合的区域,即使经过1,6-己二醇处理,其染色质可及性(由ATAC-seq评估)也基本保持稳定。然而,在凝聚体结合的区域,由于1,6-己二醇破坏了凝聚体,染色质的可及性会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识别出基因组中哪些位置被转录凝聚体占据。

    通过运用ACC-Seq技术,研究者们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中识别出了一组具有相分离能力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被称为双效转录因子(dual-action TFs),其中包括ETV5等。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dual-action TFs发生相分离时,它们虽然与转录的核心组分RNA聚合酶II(Pol II)有一定的亲和性,但与其他活化组分如MED1之间则可以表现出较低的亲和性。深入的研究揭示,这种差异性的亲和性使得dual-action TFs在调控基因表达上具有双效的调控功能:在高表达基因处,它们起到抑制作用;而在沉默的基因区域,则能激活这些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dual-action TFs与传统的通过招募不同辅助因子实现转录调控的bifunctional TFs有所不同,也与常见的激活或抑制因子有所区别。此外,研究人员还确认这些dual-action TFs并不是通过介导如H3K9me3等表观遗传修饰来调控转录的。

    过去的研究曾提出,凝聚体可以作为一种机制来缓冲其组份浓度的波动。基于这一理论,研究团队推测dual-action TFs可能通过形成转录凝聚体减少转录过程中的波动。研究团队使用报告基因系统深入探究了dual-action TFs的转录调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ual-action TFs能够显著稳定转录水平。然后,研究者进一步确认dual-action TFs的双效转录功能与其相分离能力密切相关。破坏它们的无序区序列(IDR)会导致它们在凝聚体中与MED1的亲和性改变,并失去双效转录调控能力。而将dual-action TFs与亲水的MBP肽段融合,使这些蛋白的相分离能力受到干扰,双效转录调控功能也会受到显著影响。研究者还发现,与疾病相关联的某些突变可以改变dual-action TF在凝聚体中的亲和性,并扰乱其双效转录调控能力。

    最后,研究还表明,当这些dual-action TFs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被敲低后,干细胞脱离干性状态。相反,当过表达这些dual-action TFs时,干细胞状态维持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略有上升,从而进一步证实了dual-action TFs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功能维持中的关键作用。

    综合上述发现,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类具有相分离能力的dual-action TFs,它们通过选择性地招募转录核心组件,实现其独特的双效转录调节功能。这些发现不仅为探索相分离现象与转录调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理解,也为中等水平的基因表达及其维持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关报告
  • 《Cell | DNA引导的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塑造面部》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2日,斯坦福大学Joanna Wysocka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DNA-guided transcription factor cooperativity shapes face and limb mesenchyme的文章。 研究人员在前期意外发现了一个17个碱基对的DNA序列模式,具有内源性细胞功能,命名为Coordinator ,通过比较人类和黑猩猩面部祖细胞(CNCCs)的增强子景观,并分析潜在的DNA序列变化,发现了Coordinator的增加和减少与增强子活性变化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Coordinator motif比任何已知motif都能更好地预测增强子活性。该基序未被注释为调控因子,但研究者注意到Coordinator包含由许多HD因子结合的TAATT[a /G]基序和由大多数bHLH因子结合的CANNTG E-box基序。 因此,研究试图系统地识别结合Coordinator 的TFs如何独特地定义胚胎面部和肢体间充质的调控区域,确定它们在内源性细胞环境中的分子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协同性和选择性的机制。研究发现Coordinator指导bHLH家族间质调节因子TWIST1和一组与面部和肢体区域特性相关的HD因子之间的合作和选择性结合。TWIST1招募了HD因子的结合,打开Coordinator位点染色质开发程度,同时HD因子稳定了TWIST1在Coordinator的占位,并使TWIST1远离那些没有HD因子的位点。这种合作导致参与细胞类型和位置身份的基因共享调节,并最终形成面部形态和进化。
  • 《Cell | SMARCAL1抑制STING且促PD-L1表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3
    • 2024年1月31日,哥伦比亚大学Alberto Ciccia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SMARCAL1 is a dual regulator of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and PD-L1 expression that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的文章。 SMARCAL1作为SNF2家族的一员,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研究通过CRISPR-Cas9筛选技术识别了癌症细胞自主免疫调节因子,发现SMARCAL1是这些因子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揭示了SMARCAL1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抑制先天免疫信号传导,另一方面促进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 当SMARCAL1缺失时,它触发了细胞内在的免疫响应并下调了PD-L1的水平。这一发现表明SMARCAL1不仅抑制了由cGAS-STING通路介导的先天免疫信号,而且与AP-1转录因子家族成员JUN合作,共同促进了PD-L1的表达。此外,SMARCAL1的缺失还增强了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增强依赖于cGAS和PD-L1的激活。进一步的研究显示,SMARCAL1通过保持染色质的可访问性来调控PD-L1的表达,特别是在PD-L1基因座的一个顺式调控元件上。SMARCAL1的这一功能依赖于其ATP酶活性和HARP结构域。同时,SMARCAL1与AP-1转录因子家族成员JUN的合作也依赖于SMARCAL1的HARP结构域。 在临床数据集分析中,SMARCAL1的低表达与炎症反应的增加、白细胞浸润的增加、PD-L1表达的降低以及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提高有关。这表明SMARCAL1的高表达可能抑制了cGAS介导的肿瘤免疫原性,而低表达则可能通过增强肿瘤免疫应答和减少PD-L1水平来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SMARCAL1是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调节因子,它在肿瘤免疫逃逸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靶向SMARCAL1可能为开发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疗法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