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疫苗管理法实施 除了“四个最严”还有这些重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3
  • 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开始施行。

      作为我国首部有关疫苗管理的专门法律,疫苗管理法在疫苗研制、注册、生产、批签发和流通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疫苗管理法坚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四个最严”为立法宗旨,规定构成违法犯罪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罚款进一步提高,如生产、销售的疫苗属于假药的,最高罚款从相应货值金额的30倍增加至50倍;属于劣药的,最高罚款从20倍增加至30倍。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员,也增加了行政拘留等惩罚。

      “严”字当头,实施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管理

      “疫苗管理法应该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四个最严’的要求,对疫苗实施了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严管,这将有利于规范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疫苗质量的提升,也会增强人民群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说。

      “严”字贯穿疫苗研制管理、流通和配送管控等各个环节。

      比如,在研制管理方面,疫苗管理法强调研制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和菌毒株、细胞株管理要求,对疫苗临床试验也作出了特别的管理规定,要求审慎地选择受试者,疫苗临床试验应当由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是省级以上的疾控机构来组织实施。

      从事疫苗的生产活动,除了要符合药品管理法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既要具备适度规模和产能储备,还要具备保证生物安全的制度和设施。疫苗管理法提出了严格的生产准入管理。生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其他关键岗位的人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从业经验。

      疫苗管理法同时要求疫苗生产过程符合核定的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规定对疫苗生产的全过程和疫苗质量进行审核和检验。产品上市后,也要制定并且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主动地开展上市后的研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对于可能影响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变更,应该进行充分的验证。对疫苗还要实施批签发管理,每批产品上市前都应该经过批签发机构的审核和检验。

      疫苗管理法同时规定,疫苗由上市许可持有人按照采购合同约定,直接向疾控机构供应,疾控机构按照规定向接种单位供应,配送疫苗也应该遵循疫苗储存、运输的管理规范,全过程要符合规定的温度、冷链储存等相关要求,而且能够实时监测、记录温度,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疫苗管理法对生产销售假劣疫苗、申请疫苗注册提供虚假数据,以及违反相关质量管理规范等违法行为,设置了远比一般药品高的处罚,并且明确要严格处罚到人。

      安排必要资金,对创新疫苗予以优先审批

      目前,我国共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以上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近几年,我国疫苗产业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甲肝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三价流感疫苗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4个品种通过WHO预认证,列入联合国机构采购目录。

      但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仍制约着我国疫苗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内企业创新型疫苗研发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

      为此,疫苗管理法提出,国家支持疫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疫苗研制和创新,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疫苗研制、生产和储备纳入国家战略;制定相关研制规划,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的研制,对于创新疫苗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目前我国45家疫苗生产企业争夺近300亿元以上的市场份额,一种疫苗产品最多有十几家企业同时生产,也存在多家企业只能生产一种疫苗的现象。

      为此,疫苗管理法规定,国家制定疫苗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疫苗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升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

      此外,疫苗管理法还提出一系列鼓励疫苗创新和发展的措施,包括国家制定疫苗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疫苗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地提升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等。

      统一追溯编码,有望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均在使用原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但使用的追溯系统不同,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存在多追溯系统并存、数据共享协同难,跨地区追溯难度大等问题。

      作为强化疫苗全程质量监管的一个最有效措施,疫苗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实行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统一的疫苗追溯标准,还有相应的规范。建立全国疫苗信息化追溯的协同平台,整合疫苗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相关信息,最终实现疫苗全程电子的可追溯。这意味着有望实现疫苗产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统一的标准规范是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药品追溯数据汇聚和分析的重要前提。今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所需的5项标准。

      据了解,早在2018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药品(含疫苗)追溯标准规范编制工作,明确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统一追溯码编码规则,提出追溯过程中需要企业记录信息的内容和格式,以及数据交换要求等,指导相关方在统一标准规范下共建药品(含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

      实行目录管理,鼓励商业保险对异常反应进行补偿

      疫苗接种产生的异常反应,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异常反应处置方面,疫苗管理法的一大突破,就是建立目录,一是便于调查诊断和鉴定,使整个过程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有据;二是使补偿更加合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巡视员崔钢今年早些时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录的建立一定经过大量现场实践,包括疫苗临床试验,大量文献研究等,列出某一种疫苗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什么样的情形可以作为异常反应。

      11月20日,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办的疫苗管理法宣传贯彻座谈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王建军表示,将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制度,研究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目录,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标准、程序的制定工作。

      疫苗管理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明确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补偿范围实行目录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原来各省都有类似规定,但是不够统一,容易互相攀比。为此,疫苗管理法规定,国家统一制定补偿原则、程序,然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规定,制定补偿的具体办法。另外,疫苗管理法还鼓励实施通过商业保险开展补偿,目的是使补偿、调查、诊断更快捷、更规范,效率更高。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2/02/content_435886.htm?div=-1
相关报告
  • 《《疫苗管理法》实施在即 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提档升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28
    • 12月1日,我国首部《疫苗管理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即将正式实施。新规聚焦公众普遍关注的疫苗冷链运输、全程追溯等环节,明确将施行最严格监管。而在疫苗生命周期的源头,研发试制阶段的关键部位——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新规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疫苗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研制、生产、检验等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物安全风险,加强菌、毒株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管理。其中要求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疫苗的研究,必须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就是在生物安全三级及以上实验室开展。   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如何迎接新规实施?科技日报记者日前探访了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大学ABEL-Ⅲ实验室(以下简称A3实验室),见证新规为生物安全研究前沿领域带来的变化。   SARS病毒疫苗从这里迈向临床   走进武汉大学A3实验室,第一道程序就是换装安全防护服。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记者戴上口罩、目镜,穿上制服然后在密闭的风淋室消毒数十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进入实验室的人(或物)把细菌带入造成污染。而整个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在实验期间也一直处于负压状态,室内空气必须经过安全处理才能流通,从而把研究对象——病毒“困住”。   武汉大学A3实验室建成于2003年8月,而我国直到一年以后的2004年才开始施行实验室认可制度。在经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1年多严格评审后,2005年武汉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成为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时颁发的编号为“001”的认可证书。时任实验室主任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孙理华教授回忆,生物安全等级三、四级的实验室研究的是高度危险的病毒,传染性强且没有疫苗。为了保证病毒研究人员的安全,也为了保证病毒被“困住”,连空气里的微生物都不能随便跑出去,十多年前的武汉大学A3实验室,其防护设备和措施就已经达到四级实验室的级别。   研究人员对安全制度的执行也严格到近乎苛刻,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是绝不允许的。孙理华至今仍记忆犹新,2003年11月18日下午4点,一只已经携带SARS病毒的实验猴子试图打开笼子外面的有机玻璃窗,监控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动并迅速通知实验室内工作人员现场处理,在短短数十秒内阻止了动物逃脱。事后,管理人员又重新调阅24小时内的监控录像,对应排查消除所有风险隐患。基于此,一批SARS灭活疫苗顺利、安全通过18只实验猴体内实验,保障了相关疫苗从实验研发走向临床应用。   打造生物医学实验的“安全堡垒”   此次提档升级,武汉大学A3实验室重点建设了生命支持系统,将原来直接把外部空气送入实验人员面罩内的方式,升级为将外部空气的温湿度调整到合适程度,并过滤掉粉尘颗粒和异味后送入,并且送气管路更合理、轻便,方便佩戴,便于研究人员长时间在实验室内开展活动。   此外,将原有的房间净化围护结构升级为不锈钢焊接的气密性围护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房间的安全性,有效控制污染物外泄,特别是以气溶胶(即空气)传播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此举将有助于今后开展以非人灵长类为主的感染性动物实验,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开展疫苗研究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   除了灵敏、在线、实时的控制系统,整个实验室还配套有特别的“逆逃逸”设备。例如负压维持设备,实验室里的气压低于外部气压,空气不会溢出,而且负压是梯度的,在最危险的地方气压最低,比如关实验动物的笼子,确保那里的空气绝对出不去。人员进入试验区要经过多道风淋、缓冲系统等。   为了能在不可抗力情况下仍旧保证安全,武汉大学A3实验室楼高16米,地基却深入地下12米,能抗六级地震;实验室的墙壁两面夹有彩钢板,让灰尘难以“落脚”。   服务生命科学发展,续写零事故历史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断提档升级,武汉大学A3实验室在设施工况、运行记录、体系文件、人员专业性等“软件”上也持续探索,走在前列。   近二十年来,在这里进行的每一项科学研究,大到国家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小到实验室进出交接记录,每一笔都清楚明白记录在册,当事人签字归档后存放。一本本精心装订的纸质台账,一帧帧数据可视化的原始记录,“软硬兼修”,保障了武汉大学A3实验室实现连续多年零事故运行,为我国后续建设的多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8年,武汉大学A3实验室第四次通过国际最高资质的AAALAC完全认证(实验动物领域国际最高、最全面的认证资质)。负责人李红良教授介绍,武汉大学A3实验室已累计完成1300多只非人灵长类猴的艾滋病、结核等实验,是我国近十年来最为繁忙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是全球开展感染性猴动物实验最多的地方;被国家卫计委指定作为我国履行国际生物安全公约《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细菌(生物)与病毒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实验室报备联合国,被科学技术部列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2003年SARS期间开展了疫苗研发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被指定为奥运“百日”生物安全应急检测实验室,2012年被国家卫计委指定为国家防控MERS应急储备实验室;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97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137个传染病相关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们既面临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还面临着老传染病‘死灰复燃’的威胁,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丝毫不能松懈,作为基础保障设施,我们有义务为更重大的研究任务和感染性事件提供‘零风险’服务。”李红良说。武汉大学A3实验室已经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维修,对设备设施和管理的要求更高,将持续为国家高致病性病原的防治、疫苗的研发提供支撑,在进行常规化、规范化、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创新性技术服务。
  •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审议通过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最严”》

    • 来源专题: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路线图信息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9-03
    •  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案。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将于2019年12月1日施行。这是《药品管理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的第二次系统性、结构性的重大修改,将药品领域改革成果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为公众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总结改革成果 全面系统修订   《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的基本法律。现行《药品管理法》于1984年制定,2001年首次全面修订,2013年和2015年两次修正部分条款。《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药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药品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以及药品产业的发展,现行《药品管理法》与党中央、国务院对药品安全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药品安全的新期待,与药品监管工作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等都存在一定差距,鼓励创新的措施不多,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够,科学监管手段相对滞后。为适应当前的新要求、新期待、新形势,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药品安全治理能力,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药品管理法》修订纳入五年立法规划,加快推进修订工作。   2018年10月,《药品管理法(修正草案)》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进行初次审议,并于会后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审议中,有意见提出现行《药品管理法》自2001年修订以来,没有进行大的修改,建议将历年来药品领域改革成果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将修正草案改为修订草案。2019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进行审议。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第三次审议并表决通过。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明确了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药品管理工作使命,确立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要求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药品质量,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可及。这些充分体现了《药品管理法》的修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尊重规律、坚持国际视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明立场、根本遵循和基本要求。   鼓励研制创新 保障供应可及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2017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围绕“创新、质量、效率、体系、能力”五大主题,提出鼓励药物研发创新、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性、创新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措施。几年来,药品监管改革创新有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固化为法律成果,鼓励研制和创新新药,为深入推进药品领域改革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法律基础。   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人体疾病具有明确或者特殊疗效的药物创新。鼓励对具有新的治疗机理、治疗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者罕见病、对人体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干预功能等的新药研制,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和创新。 建立健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 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审评审批效率,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如建立沟通交流、专家咨询等制度,将临床试验由审批制改为到期默示许可制,对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实行备案管理。   同时,对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品、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罕见病等疾病的新药、儿童用药品优先审评审批;对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以及公共卫生方面急需的药品,可以附带条件批准上市。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国常用药、急(抢)救药短缺问题,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药品储备和供应”做出专章规定,明确国家实行药品储备制度、国家建立药品供求监测体系、国家实行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国家实行短缺药品优先审评制度等,多部门共同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   坚持全程管控 落实各方责任   药品安全关乎公众生命健康,在认真总结国际社会药品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进一步明确药品安全工作应当遵循“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并以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为主线,进一步明确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责任,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依法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的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靠性负责。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专设第三章“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持有人的条件、权利、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强化药品全过程信息要求。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应当遵循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保证全过程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环节,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也予以严格管理。规定从事药品研制,应当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保障药品研制全过程持续符合法定要求。规定持有人应当建立药品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药品上市放行。持有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全面评估、验证变更事项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同时要求持有人应当建立并实施追溯制度,保证药品可追溯。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上市后管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建立年度报告制度,持有人每年将药品生产销售、上市后研究、风险管理等情况按照规定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同时持有人应当主动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进一步确证,对已识别风险的药品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给用药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还从药物警戒、监督检查、信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强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落实,细化完善了药品监管部门的处理措施,提升监管效能。   此次修订还强化了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强化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药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责任,齐心合力共同保障药品安全。   严惩重处违法 落实处罚到人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全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专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旗帜鲜明地保持对药品安全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提高了财产罚幅度。如对无证生产经营、生产销售假药等违法行为,罚款数额由货值金额的二倍到五倍提高到十五倍到三十倍,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以十万元计,也就是最低罚款一百五十万元。生产销售劣药违法行为的罚款,也从货值金额的一倍到三倍提高到十倍到二十倍。   加大了资格罚力度。对假劣药违法行为责任人的资格罚由十年禁业提高到终身禁业,对生产销售假药被吊销许可证的企业,十年内不受理其相应申请。   增加了自由罚手段。对生产销售假药和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以及伪造编造许可证件、骗取许可证件等情节恶劣的违法行为,可以由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五日至十五日的拘留。   对严重违法的企业,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落实“处罚到人”,在对企业依法处罚的同时,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也予以处罚,包括没收违法行为发生期间其所获收入、罚款、一定期限甚至终身禁业等。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还完善了民事责任制度。包括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赔偿责任;规定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中国境内的代理人与持有人承担连带责任;实行民事赔偿首负责任制;对生产假劣药或者明知假劣药仍销售使用的,受害人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等。   在大幅提升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时,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严格贯彻“过罚相当”的原则,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重点加大对主观故意或者严重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中国食品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