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COVID-19疫情流行病学:疾病发病率,每日累积指数,死亡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医疗资源和经济状况的关系》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20-04-14
  • 自中国武汉报道2019年首例COVID-19患者以来已有两个月了。到目前为止,COVID-19已影响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85403名患者,并在9个国家造成2924人死亡。但是,各国之间的流行病学数据不同。尽管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但自2020年2月26日以来,中国的日新增病例数一直低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发病率范围从韩国的61.44人/100万人到印度的0.0002/100万人。每日累积指数(DCI)(累计病例/首次报告病例至2020年2月29日之间的天数)在中国最大,为1320.85。其次是韩国(78.78),伊朗(43.11)和意大利(30.62)。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DCI每天少于10。在台湾,政府积极采取了几种有效措施,包括限制从中国的旅行,控制口罩的分布,广泛调查COVID-19的传播以及政府每天一次告知疫情和教育民众的新闻发布会等。这可能是为什么台湾地区截至2020年2月29日只有39例病例,且每天DCI为1的原因,这大大低于附近国家(例如韩国和日本)的DCI。此外,发病率和死亡率与DCI相关。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持续监测,以更好地了解COVID-19的潜在传播机制。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199877
相关报告
  • 《Covid-19大流行现转折点?NEJM:南非Omicron发病率与死亡率脱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7
    • 2021年11月25日,南非豪登省首次鉴定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的变异株Omicron(B.1.1529)。Omicron变体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可以很好地规避先天免疫和中和抗体活性。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其列为全球重点关注变异株,仅几个月Omicron变异株就已经进化到第二代,传播力几乎是早期的3~5倍。据WHO最新报告,在所有上传的毒株基因序列中,奥密克戎占比达99.7%,其中,BA.2更是占所有测序病例的近86%。Omicron已然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要变体。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趋势,包括从大流行开始到2022年1月12日的病例、住院、记录的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研究发现,南非Omicron变体流行期间,COVID-19病例的发病率与住院率和死亡率脱钩(图1)。 研究从之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的病例中抽样。病例包括通过核酸扩增测定或快速抗原检测确认的SARS-CoV-2无症状和有症状感染,住院包括因 SARS-CoV-2 感染入院,以及因入院时在常规筛查中偶然发现 SARS-CoV-2 感染的其他疾病入院。研究获取参与者血点样本,并定量分析检测抗SARS-CoV-2棘突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免疫球蛋白G。 研究最后纳入7010例患者,其中1319例(18.8%)已接种COVID-19疫苗。所有参与者中,总体血清阳性率为73.1%,女性参与者比男性参与者更可能出现血清反应阳性(76.9% vs.67.9%)。各年龄组血清阳性率有差异(图2): 12岁以下儿童的SARS-CoV-2 IgG的血清阳性率最低,占比56.2% 50岁以上成年人血清阳性率最高,占比高达79.7% 12-17岁儿童血清阳性的可能性高于12岁以下儿童(73.8% vs.56.2%) 已接种COVID-19疫苗者比未接种者更有可能出现血清阳性(93.1% vs.68.4%) 在18-50岁的成人中,接种疫苗者的血清阳性率高于未接种疫苗者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在第四波疫情中,SARS-CoV-2感染率的上升和下降速度都比前三波快,而感染率的更快上升证明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在住院率、死亡率和超额死亡率这三项与感染率的比值方面,第四波疫情比值均低于前三波,这表明重症疾病(住院和死亡)与感染不挂钩(表1)。 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导致Omicron重症率与感染率脱钩:一是既往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使人群产生了广泛的细胞免疫;二是Omicron与之前的变异株相比,更多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而不是下呼吸道,而这可能使病毒的毒力减弱。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主要目标是预防严重疾病而不是预防感染,那么在南非以 Omicron 为主的浪潮期间,Covid-19 病例的发病率与住院和死亡发病率的脱钩预示着 Covid-19 大流行的转折点。但在主要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的国家,是否会看到同样的保护作用仍有待确定。
  • 《开放获取的COVID-19疫情流行病学数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4
    •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2月19日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题为“Open access epidemiological data from the COVID-19 outbreak”的通讯文章。 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在中国迅速蔓延。在流行病早期,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对于指导公共卫生决策非常重要。流行病学信息的记录,了解传染性、地理传播风险、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因素,可为流行病学建模提供基线,为应对规划和控制措施提供信息。疫情爆发期间,很少能公开实时数据,使用各种模型和假设进行多种分析,有助于达成共识。这与基因组数据的开放共享存在相似之处。 研究人员建立了个人信息库,用于收集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患者(在中国,通过在市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病毒核酸确认)病理信息,包括出行历史、位置(可用的最高分辨率和相应的经纬度)、症状和报告的发病日期,以及确认日期和基本人口统计数据。信息有多种来源,包括世卫组织、卫生部以及中国地方、省和国家卫生部门的官方报告。数据公开并定期更新(大约每天两次)。这些数据可为规划、建模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证据,更好地向公众、决策者、国际组织和资助者通报所处位置以及如何改进监测、应对工作和资源提供,这是控制COVID-19流行病的关键因素。 COVID-19流行病正在迅速蔓延,有必要建立计算基础设施,以应付的病例报告大量增加。数据共享对于评估和维持准确的病例报告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