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7-15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全力”这个词,充分体现了耕地质量的分量,把耕地质量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聚力加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努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深刻认识提升耕地质量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作出的精准研判,是着眼粮食安全大计作出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举措,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机制办法,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我国耕地按质量分为十个等级,目前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七到十等的低等耕地占比22%、数量超过4亿亩。

    二是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北,而这些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约19%。山地、丘陵地区耕地面积较大,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为1.79亿亩,跑水跑肥跑土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耕地退化形势依然严峻。东北黑土地自开垦以来,有机质含量和黑土层厚度大幅下降。目前“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受气候变化、不合理施肥等影响,我国盐碱耕地、强酸化耕地比上世纪80年代明显增加,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面对耕地质量建设的严峻形势,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耕地质量提升摆上突出位置,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制度来抓,多措并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坚决建好用好耕地这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系统谋划推进耕地质量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涉及土壤改良、污染治理、耕地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采取过硬实招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基础。自2022年国务院部署启动以来,在全国88个县共布设调查采样点8.8万个,取得化验数据252.3万条,全面完成试点任务。要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开,加快普查进度,指导各地抢抓作物茬口期开展外业调查与采样,力争今明两年完成全国2861个县的外业调查采样。要统筹组织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等单位力量,加强技术指导和第三方培训,全面开展普查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深度分析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变化演进趋势,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制度,为因地制宜开展种植、施肥、改土、治理、养地等提供精准指导。

    二是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大头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抓紧把这一重大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加快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分区分类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细化区域布局、分区任务、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形成后续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要拓宽投入渠道,推动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指导地方用足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逐步提高投资标准。指导地方落实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化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在建设过程中,要紧盯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关键环节,抓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三是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结合土壤普查成果,根据黑土层厚度、土壤性状、土壤类型等,指导地方调整优化黑土地保护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要坚持综合治理、分类施策,统筹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集成组装有效治理技术模式,分区域实施保育培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和改良培肥等技术措施,强化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要切实强化监管,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开展黑土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监督检查,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四是有序推进酸化等耕地治理。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突出难点。要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土壤酸化类型、面积、分布等底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等重点地区,针对酸化和潜育化等问题,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调酸改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集中连片组织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完善田间设施,实施水旱轮作,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环境。要谋划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传承发扬用养结合的传统理念,把提升有机质作为落实耕地保护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有机肥堆沤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粮豆轮作套作等用地养地措施,从根本上来提升耕地质量。

    五是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增量空间。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查清不同区域的盐碱地类型、分布、盐碱化程度,以县为单位形成盐碱地分类分级分布图和分析报告,打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基础。加快编制盐碱耕地治理专项实施方案,指导有关省份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土壤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分区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和耕地盐碱化防治。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持续推进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加快培育全生育期高耐盐碱、高产稳产的作物新品种,配套完善耐盐碱作物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开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推进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在适宜盐碱地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支撑保障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一项事关粮食安全的长期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部门联动、政策协同、合力推进。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中耕地质量等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各地党委政府耕地质量提升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快推进耕地质量保护立法,明确耕地质量提升的内容、任务、措施,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各方主体耕地质量保护权利和责任。推动细化健全耕地质量举报、约谈、通报办法,建立耕地质量法律责任制度,加大耕地质量保护监管执法力度。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加大耕地质量提升资金保障,给予耕地地力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盐碱耕地改良治理等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鼓励各地通过贷款贴息、专项债券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耕地质量建设。

    四是强化监测监管。完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土壤普查,每5年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每年开展耕地质量变化调查评价,公布评价成果,对排名靠后的适时进行通报、约谈。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指导各地落实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各项措施。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NDcwODg3NQ==&mid=2247484439&idx=1&sn=9ecdcfb78ed2e1c17aeea928e27aa950&scene=0
相关报告
  • 《大数据精准化提升耕地质量》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22
    •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土壤耕层变浅、有机质流失、重金属污染有没有法子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农业部和各地开出了药方。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 四成耕地退化,东北、华北耕层变浅,南方酸性土壤扩大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透露,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全国各地耕地退化情况不尽相同,东北黑土层变浅,比开垦初期下降了20—30厘米;南方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比30年前扩大了13个百分点;华北耕层变浅,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平均厚度比30年前变浅5厘米;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多达3亿亩…… 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副组长李保国教授说,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在严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保证高标准的耕地质量。 “必须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将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我们提升耕地质量的总体目标。”曾衍德说。 耕地养分不均衡怎么办? 大数据精准化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养分不均衡,是当前耕地质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农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江苏整合全省土地信息,通过短信、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共账号向农民推荐合理施肥方案。”江苏省耕地质量保护站的专家殷广德说。 在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杭天文向记者演示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触摸屏版)”的操作过程:首先屏幕上会出现一幅江苏省行政区域图,用手指触按相应按钮,不断放大地图,屏幕会显示出所在村庄的卫星照片。然后农户点击自家田地,屏幕上就会出现施肥方案推荐卡。从推荐卡中农民可以清楚地了解土地的土壤成分、氮磷钾含量、目标产量以及施肥方案等。 “农户还可以根据目标产量选择肥料。”杭天文演示,“比如现在的目标产量显示的是475公斤/亩,修改为500公斤/亩,配方肥和尿素使用量就会相应变化。” “这个系统已经在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和化肥销售点配置,在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农民可以查询打印《施肥推荐卡》。”杭天文说,“除此之外,农民还可通过短信、微信公共账号、手机客户端等渠道获取施肥推荐方案。” 土壤有机质流失怎么办? 创新秸秆还田技术,有机肥绿肥齐上阵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吉林省黑土耕地面积52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4%。面对黑土层不断变薄,有机质流失严重的现状,吉林省农委联合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启动了《2014年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巡视员于文波说,吉林主要通过鼓励农民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自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在5个县(市)开展增施有机肥试点工作,每年实施面积100万亩。 甘肃省80%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实施了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模式,在河西及沿黄河灌溉农区通过施用有机肥、土壤调节剂等提高土地肥力。 杨祁峰说:“通过四年的连续实施,项目耕地地力等级提高0.5个等级,达到了亩产增产50公斤,亩增收80元的效果。” 耕地重金属污染怎么办? 湖南分类治理,四川建立档案 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作为稻米镉污染的重灾区,湖南省在长株潭地区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巡视员李志纯介绍,长株潭地区有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重点区域。其中,稻米镉含量在0.2—0.4毫克/千克的耕地为76亩,列为达标生产区;稻米镉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土壤镉含量不大于1.0毫克/千克的耕地有80万亩,列为管控专产区;稻米镉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土壤镉含量大于1.0毫克/千克的耕地有14万亩,列为作物替代区。 在达标生产区,采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并通过喷施叶面肥,种植绿肥,深耕改土措施修复镉污染,确保水稻不超标。在管控专产区,采用专用品种、专区生产、专企收购、转仓储存的方式封闭运行,严禁镉超标粮食流入市场。在作物替代种植区,不再种植食用水稻,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湖南省争取了中央财政试点资金11.56亿元,19个试点县市区均指派1名省级专家包县指导。”李志纯说。 四川省为了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从2012年起,共完成了174个农业县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建立起了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初步摸清了省内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情况。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介绍,四川省以此为基础在重点区域启动了9000多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长期低位监测点。今年在5个典型县启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试点。“接下来,我们要编制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力争3—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详查,将污染状况确定到田块。”牟锦毅表示。(原标题:大数据精准化测土配方,分区治理镉大米,建立土壤污染档案 耕地质量提升,有招!)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严守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30
    •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近日,覆盖我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宣告完成。作为我国对黑土地进行的首次地质“体检”,此次地表基质调查共涉及超过4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调查的结果显示,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相关成果将为未来开展黑土地分等定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保护好和利用好,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涉及耕地的改革举措不断落地: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印发,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三条控制线;“占补平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完成修订,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实施。与此同时,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先后启动。 多措并举之下,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保数量的同时,耕地的质量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已认定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在43个城市开展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再开发170.47万亩,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今年,各地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的空间,拓展占补平衡的来源,确保占一亩补一亩,确保占用耕地补足补优。今年,各地还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布局,合理调入适合耕种的优质土地,有序调出不稳定的耕地,进一步增加优质耕地的比例。 一项项政策措施的背后,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之基的中国,正在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用更硬的措施、更高的标准,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中国饭碗端稳端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