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隧洞引水式电站硬梁包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30
  • 12月28日,我国隧洞直径最大的引水式电站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大渡河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速推进,为我国能源电力保障再添绿色动力。 硬梁包水电站由中国电建成都院规划论证和全阶段勘测设计,水电五局、七局、十局、十四局等参与施工。该电站是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大渡河干流梯级规划开发中的第14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11.6万千瓦。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地质地形和地震条件等因素,电站采用长隧道引水开发方式,通过修建两条长达14.4公里的引水隧洞,将水位差从26米提升至116米,借助大水位差发电。隧洞最大开挖洞径达16.7米,刷新国内引水式水电站隧洞开挖直径的最大纪录。 此外,硬梁包水电站还创造了多项纪录。电站装机由大厂房4台27万千瓦混流式和生态厂房1台3.6万千瓦轴流转桨式机组组成,是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一站两厂房联合送出电站;电站闸坝高41米,是国内深厚覆盖层基础最高混凝土闸坝;覆盖层深度130米,是国内高地震烈度区基础覆盖层最深面板坝;泄洪流量89立方米每秒,是国内深厚覆盖层基础水闸最大泄洪单宽流量;进水口宽度123米,是国内最宽集中布置进水口;调压室高度118.2米,是国内最高地下长廊型阻抗式调压室。 成都院于2000年开始对硬梁包水电站进行开发方式研究,历时20余年,做了大量规划、勘测、试验和科研工作。2016年项目核准建设,成都院开展了全面深化优化设计研究,使得各项经济指标位列当时待建水电站前列。建设过程中,攻克了高地震烈度区深厚覆盖层复杂地基建坝、长大引水隧洞强蚀变围岩开挖支护,以及施工期地震引发的隧洞大规模塌方、突泥涌水地质灾害处理等世界级难题,大大提升了深厚覆盖层建坝及长大引水隧洞设计及地灾治理水平。电站设计应用了国产化监控系统、智能厂用电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了自主可控化、数字智能化、节能降耗水平。 硬梁包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超51.8亿千瓦时,可满足21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电站的运营将节约标准煤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0万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将加快甘孜州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3131-1.html
相关报告
  • 《创造多项纪录!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31
    • 近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该电站是大渡河干流梯级规划中的第14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11.6万千瓦。硬梁包水电站采用长隧道引水开发方式,通过修建两条长达14.4公里的引水隧洞,将水位差从26米提升至116米,利用大水位差进行发电。隧洞最大开挖洞径达16.7米,创下了国内引水式水电站隧洞开挖直径的新纪录。 电站不仅规模宏大,还创造了多项纪录。其装机由大厂房4台27万千瓦混流式和生态厂房1台3.6万千瓦轴流转桨式机组组成,是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一站两厂房联合送出电站。此外,电站闸坝高41米,是国内深厚覆盖层基础最高混凝土闸坝;覆盖层深度130米,是国内高地震烈度区基础覆盖层最深面板坝。 在建设过程中,电建团队攻克了多项世界级难题,如高地震烈度区深厚覆盖层复杂地基建坝、长大引水隧洞强蚀变围岩开挖支护等,提升了相关设计和治理水平。电站还应用了国产化监控系统、智能厂用电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了自主可控化、数字智能化水平。 电站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超51.8亿千瓦时,满足21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同时节约标准煤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0万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电站的建成还将加快甘孜州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提升。
  • 《白鹤滩水电站——引领世界水电的超级工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4
    •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中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之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对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大工程也显示出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水电开发综合效益高,前景广阔   电,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水电是全球公认的清洁、优质、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无污染、运行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便于电力调峰等特点,开发综合效益高。在河流、湖泊上修建水电站,通过引水管、水轮机、发电机等设备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可以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开发水电资源。除此之外,一些大中型水电站作为水利枢纽工程,还有防洪、减灾、供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我国是水能资源大国,水电开发历史较长。早在1912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就已建成发电。但直到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36万千瓦,水电开发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后,水电建设蒸蒸日上。从自主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新安江水电站,到“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再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历经70余年,中国水电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解决电力短缺和洪旱灾害问题提供了巨大支撑,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水电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为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目前,我国水电已探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87亿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面对这个能源库,我们的水电开发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进军“无人区”,打造超级水电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不仅是当代水利枢纽工程的集大成者,更是技术上的创新者、引领者。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河段,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二,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624.43亿千瓦时,源源不断地将清洁电能输送到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量换算的话,其一年的发电量可满足6500万人全年生活用电需求。   建设这样一座超级水电站,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上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相关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对金沙江开发开展了大量普查、勘察、规划和一系列筹备工作。党的十八大之后,白鹤滩水电站开工建设,吹响了中国攀登世界水电“珠峰”的号角。10年间,建设者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先后创造了水电机组单机容量世界第一、地下电站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等6项世界纪录,将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用先进技术筑成“无缝大坝”。大坝是水电枢纽工程的核心建筑,只有大坝质量过硬才能截住水。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89米,相当于100层楼高,从空中俯视犹如一个弯曲的、薄薄的鸡蛋壳镶嵌在金沙江河谷中,十分宏伟壮观。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温控理论、坝工设计、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工艺和养护维护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比如,温度裂缝是由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也是大坝建设面临的普遍难题。白鹤滩水电站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我们优化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理论,形成了一整套相关施工工法和工艺,为“无缝大坝”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坝内部还累计埋设了300万米长的冷却水管,借助1万多个传感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可以进行故障自我诊断、温度流量异常报警等。在这套智能温控系统和智能混凝土运输、浇筑成套设备的支持下,截至目前,大坝没有发现一条温度裂缝。   研制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向世界水电“无人区”进军。如果说大坝是水电站的躯干,发电机组就是心脏。心脏够强,水能才可以充分、稳定地转化成电能。白鹤滩水电站就拥有一颗“大心脏”——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研制这一级别的水电机组没有先例可以参考,犹如攀登水电行业的“珠峰”。建设者攻克了发电机组结构、水力设计、发电机通风、机组总体设计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比如巨型转轮“零配重”,即用一根手指的力量就能拨动巨大的转轮。转轮是决定发电机组能量转化的关键部件,一旦出现质量偏心,会影响机组安全。为保证重达330吨的转轮不出现质量偏心,白鹤滩水电站通过现场建厂解决运输难题,采取转轮全低氢焊接、三维模拟精准确定、转轮过程监控等措施,实现了“零配重”。从运行效果来看,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的效率、稳定性等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50米、重逾8000吨的机组,整体振动、摆度值只有头发丝宽度。   泄洪洞群堪称精品,如“地下迷宫”。作为水利枢纽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在汛期需要泄洪。为此,水电站左岸布置了3条无压泄洪洞,单洞最大泄洪流量4083立方米/秒,水流可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通过。针对泄洪洞流速高、坡度陡、流量大等难题,运用衬砌混凝土智能化温控防裂等新技术,泄洪洞混凝土实现了“平整光滑、抗冲耐磨、内实外光、体型精准、零缺陷”的目标。为洪水修建的这3条“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无压泄洪洞群。目前,光滑如镜、可以清晰照出人影的泄洪洞经受住了水库高水位泄洪运行的实践检验。   连珠成串,构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随着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长江干流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6座水电站连珠成串,共同构成了一条跨越1800公里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条走廊上的110台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年均生产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可满足3.6亿人一年的用电需求,能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的用电紧张情况,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不仅扩大了发电效益,实现了“一滴水发六次电”,还将更好发挥水电站防洪、航运、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   这条走廊生产的电能替代了大量化石燃料,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仅白鹤滩水电站所有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60万吨。6座水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0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8亿吨,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白鹤滩水电站作为能源领域的大国重器,在人类水力发电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中国水电的国家名片更加闪耀。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国水电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水平,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水电作为世界引领者的地位。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