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对银和金纳米粒子的非选择性吸收。》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07-11
  • 金属纳米颗粒(NPs)对作物具有独特的反应性,但摄取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定量评估了暴露于AgNPs(15 nm)或AuNPs(13和33 nm)时水培中颗粒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植物有效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271319
相关报告
  • 《纳米粒子的口服吸收及其临床转化潜力》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3-07-17
    • 口服给药是患者最喜欢的给药途径,但要有效地提供活性成分(API)是具有挑战性的,这些活性成分(API)在肠液中的溶解度极高或很低,且受胃肠道(GIT)、刷状缘和肝脏中存在的消化和/或代谢酶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提高API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努力导致了具有非特异性摄取途径(M细胞、粘膜和紧密连接)和目标特异性摄取途径(FcRn、维生素B12和胆汁酸)的纳米颗粒(NPs)的发展。然而,来自不同物种的临床前模型的大量研究结果在转化为人类时很少符合实际标准,而且NP中的API浓度不在适当的治疗窗口之内。迄今为止研究的各种NP口服给药方法显示,生物利用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物种、GIT生理学、年龄和疾病状态。当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人类时,这可能导致难以获得类似的口服给药功效。本综述描述了在设计和开发口服NPs时要考虑转化潜力的参数选择。
  • 《在反射面上使用全石墨烯光栅耦合纳米粒子的宽带吸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1-05
    • 自然于2020年11月04日发布关于石墨烯的文章,文章指出利用石墨烯包绕纳米粒子周期组装的杂化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设计了一种纳米粒子辅助光吸收器。该结构的带宽增强是通过在相关的单元单元中使用两个密集的交叉堆叠的石墨烯条提供多种类型的等离子体共振来实现的。设计的石墨烯条带支持基本的表面等离子体在条带上传播,并支持相邻部分构建的空腔中的间隙等离子体。石墨烯条带在工作光谱中呈现双曲色散区,有助于带宽增强。此外,由于纳米颗粒被沉积在顶部条带上,通过激发条带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实时偏置,而不需要将相邻的纳米颗粒电连接起来。该结构的整体动态带宽采用双态偏置方案,覆盖频率为18.16-40.47 THz,效率为90%。由于结构的对称性,该器件对横向电(TE)和横向磁(TM)波的性能相似,并且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具有高的宽带吸收率,最高可达40度。由于采用了2D石墨烯材料和空心球形颗粒,我们提出的吸收体也很轻,而且由于亚波长尺寸,适合新型紧凑型光电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