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通过审查》

相关报告
  • 《青海: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8-12
    • 巍巍昆仑山,高耸直入云端;壮美三江源,见证高原巨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有“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省,矢志不渝地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践于行动。 70年春风化雨,70年砥砺前行。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青海算“绿色账”,走“绿色路”,打“绿色牌”,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完善顶层设计 搭建生态保护四梁八柱 15年前,三江源牧民更尕南杰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措里玛村。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鼠害频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及沙漠化程度加深…… 2000年,国家正式成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国家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后,2004年,政府开始动员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人们退牧还草,生态移民。 更尕南杰成为最早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的人。当年他和镇上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移民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居住。 长江源村取名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这是老党员更尕南杰一直铭记在心的,他也亲眼见证了家乡绿色发展路。 15年一晃而过。如今65岁的更尕南杰站在村口广场,说起生态新村变迁路,泪水夺眶而出。 “刚来这里时,没有连绵的山峦、蜿蜒的河流,没有奔跑的牛羊和扬鞭的牧人,好几次我都想回到生活了半辈子的牧区。”更尕南杰说,后来这里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文化广场,村里还有了垃圾填埋场,他和老伴强求卓玛日子过得安心自在,他老家的草场如今成为野驴、马鹿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率先在全国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3年12月,青海省实施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超过180亿元。 如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逐步筑牢,生态环保领域法治建设快马加鞭,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600万青海儿女深刻认识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使命,更是己任。 再现“千湖美景” 共建青藏高原秀美山川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腹地的玛可河林区始建于1965年,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是青海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林区总面积152.7万亩,也是青海西南部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 玛可河林业局局长薛长福说,玛可河林区为全国136家重点县级森工企业之一,当年生产商品材总量达70余万立方米,为青海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老一辈伐木工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林区每年采伐量超过1万立方米,很多木材出售到青海省会西宁和四川等地。 1998年停止采伐后,该林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建设。2006年,玛可河林业局由森工企业转为事业单位,并在全国首个全面完成国有林场转制改革任务。 “十三五”以来,玛可河林区森林蓄积量由410万立方米提高到483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覆盖率由森工生产时期的52.6%增加到69.58%。 玛可河林区的变化是青海重视国土绿化和生态变迁的缩影。70年来,青海生态持续好转,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1949年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29%,2018年青海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新创建3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9万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34.65万亩。 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国土绿化等行动不断提速。荒山披上了绿装,沙地变成了绿洲,绿色给古老的高原带来生机。 ——“中华水塔”丰盈充沛。从果洛州玛多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玉树三江源腹地行驶,便可看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放眼望去,绵延的草原上,金光闪闪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让人目不暇接,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作为三江源头,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约600亿方源头活水,惠及全国20个省区和缅甸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海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15年来,青海湖增加的面积相当于56个西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4%,全省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野生动物数量增长。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2倍以上,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34倍。 目前,青海正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经验。 同护绿色江源 筑牢清水东流生态屏障 夏日的玉树草原天气多变,牧民永塔骑着马,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进行草原巡护,风雨无阻。 永塔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杂多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处澜沧江源头,目前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 “过去我只看看家里的牧草长势,以及牛羊壮不壮。现在草场被网格化划分,在我负责的区域里,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和野生动物都是我日常巡护的对象。”永塔说。 经过政府多年生态治理,目前三江源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持续增加,雪豹等野生动物也经常在永塔家乡出没。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12.66万亿元,占68.9%。 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民生。截至2017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超过1万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他们一半以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看到变化的,还有来自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龙周才加。2年前,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三江源长江源园区的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好可可西里这片净土是青海向世界的庄严承诺。 2年过去,龙周才加和队员们巡山的道路不再孤单,更多人参与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行列。 19岁的袁毅恒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今年7月28日,他和同行者一起来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做志愿者。 “可可西里是无人区,看到还有这么多巡山队员坚守在这里让我们感动,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为保护生态所付出的努力。”袁毅恒说。 70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但不变的是高原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美江源”的初心。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族群众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的实际行动,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绚丽乐章。 “从三江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又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青海在生态保护建设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为标志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实现历史性大跨越。”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 青海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荒漠生态系统面积持续缩减,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了青海贡献。
  • 《积累三江源经验打造三江源样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1
    • 青海的三江源,中国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汇聚地;是雪豹、欧亚水獭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乐园;是我国离天空最近的天然湿地;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如沐春风般吹向了三江源腹地,2017年12月,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在如今美丽富饶的三江源地区,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统一行使所有权、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目标,把不断深化体制试点改革,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作为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能否提供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的“试金石”。 首要任务:加强统一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健全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生态文明体制试点。 在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过程中,我省始终把党的领导摆在首位,以领导到位、认识到位促进行动到位、改革到位。 《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学深悟透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主动作为,及时成立局系统体制试点领导工作小组,研究部署工作,把责任落下去,把工作抓起来。同时,还着力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三篇文章”,确保步调一致、大胆创新,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确保改革任务落地生根。 玉树藏族自治州及时召开州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果洛藏族自治州主动进位、紧盯重点,及时成立以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州委常委会、州委州政府专题等会议,精心谋划、积极推进。 总抓手:敲定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就是既要保全好又要经营好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目前,果洛州玛多县全县发放林权林班634个,面积达7575.36公顷,草原承包经营权2096个地块,面积达188.78万公顷,并已向社会发布登记通告。 在推进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过程中,我省把制定实施方案、敲定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总抓手,做到纲举目张。 我省把制定实施方案作为开局起步的关键步骤,深入研究,吃透改革要求,为后续开展试点打好基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省编办共同起草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结合三江源实际和国家公园建设任务大胆探索,在短时间内制定完成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并在逐级上报后得到中央编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玉树州牢固树立“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积极开展园区草地、森林、湿地、地表水等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登记工作,基本摸清了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底数和边界,为开展自然资源监测评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出让管理、有偿使用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玉树州杂多县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为契机,继续深化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着力打造了“澜沧江源党旗红”党建品牌,推行“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模式,助力实现资产权属和用途管控“两个统一行使”。 为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杂多县还探索推进了垃圾减量分类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县城社区实现了“垃圾不出门,出门就分类”,在牧区实现了“户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同时,对县域内1861条大小河湖(段)实现了96名县、乡、村三级干部大小河长管护负责制,完成了1585名河湖巡护员聘任工作,使全县区域内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河长全覆盖。 果洛州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总投资3.24亿元的三江源二期2017年度工程、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生态保护设施、管理能力建设等项目。 关键环节:组建机构、推进运行 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中,我省把组建机构和推进运行作为体制试点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一步,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全力迈好第一步、站稳第一个台阶。 去年10月,省政府下发《关于组建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明确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年12月,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全面启动。 及时成立治多、曲麻莱、杂多、可可西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分局,并督促各县、各分局和州直相关部门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与国家公园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抓好定员定岗定责及设施配套等工作落实。 运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有经验,将原来分散在县政府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和自然资产管理的职责划归到园区管委会,组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将园区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及职责从相关职能部门中分离,初步实现了一个部门统一行使。 杂多县已完成大部门制改革,将政府组成部门由20个“瘦身”到15个,组建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统筹自然资源管理与综合执法,实行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集中有效统一管理。 将玛多县政府19个组成部门统一整合为15个,组建了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和乡(镇)生态保护管理站。并不断建立健全党建、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22项规章制度,完成园区功能划分、红线职责范围划定和调查统计工作,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揭牌运行的园区,同时挂牌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玛多分局,具体负责和履行黄河源园区内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 重要支撑:加强协作、强化配合 自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启动以来,玛多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70余万元,以玛拉驿村草原确权试点为基础,对玛多县1.91万平方公里确权登记范围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数据入库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县域内自然资源的类型、种类、权属、位置、数量、质量、保护状况等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我省把加强协作、强化配合作为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的重要支撑,各相关部门及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动配合,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7.4万个资源类型图斑的确权登记;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四县内开展的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已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及示范经验;全面开展了三江源区野生动物等本底调查,已取得初步结果,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管控办法(试行)》,进一步落实科学管控。 同时,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自然资源本地调查工作方案,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所有者职责权利清单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试点任务。 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杂多县全面完成了澜沧江源园区阿多乡多加村161户849人896个地块,4.33万公顷的草原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初步划定了试点区域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解决了自然资源跨行政区域登记地块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信息档案不健全等问题。 同时,在昂赛乡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生态监测,收集各类野生动物有效图片超过10万张,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证明澜沧江源地区是中国顶级食肉动物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打造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我省将继续担起先行先试责任,在推进、巩固、深化和拓展上下功夫,努力积累三江源经验,积极打造三江源样板。 视点短评:切实保全好 经营好三江源 国家自然资源资产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开展三江源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对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三江源是青海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三江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资产是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资产。站在为全人类做贡献的高度,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保全好、经营好自然资源资产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构建统一、顺畅、简约、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研究解决好为什么管理、怎样管理、谁来管理的问题,切实研究解决好试点推进中的瓶颈问题,坚决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努力交上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好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必须用绣花的功夫,精心组织实施。注重有效对接,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试点方案和中编办、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试点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行动方案,把方案做深、把环节做细、把细节做实,确保方案落得快、落得准、落得实。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试点工作与其他改革、所有权与使用权等方面的关系,整体、系统、协同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河长制等相关改革任务,促进各项改革在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注重实践创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为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供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 实施好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必须用高度负责的精神来扎实推进。扎实做好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不走弯路、不务虚功;扎实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工作,确保有部门管事、有人员干事;扎实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始终按照制度规范有力有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