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48次全会审议通过《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0-10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8次全会在韩国仁川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并接受了报告全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该报告基于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文献,就全球1.5℃温升有关事实、影响和减排路径等开展了评估,旨在为各国政府提供1.5℃温升有关影响、适应和减缓信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2018年促进性对话和《巴黎协定》下全球盘点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应UNFCCC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邀请,IPCC于2016年启动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编写工作,历时两年完成。这份报告引用了超过6000篇科学文献,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和编审参与其中,全球数千名专家和政府审稿人为其贡献了力量,是第六次评估周期内发布的首份报告。

相关报告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8-26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2019-08-23 13:1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编辑:南筏 .   全球升温、海洋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曾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讨论的主题。 近来IPCC将目光转向土地,发布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粮食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并呼吁各国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土地。   报告作者53%来自发展中国家   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  “各国政府迫切希望IPCC能对整个陆地气候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因此,我们通过世界各地专家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这个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这是IPCC报告历史上第一次有53%的作者来自发展中国家。”IPCC主席Hoesung Lee表示。   记者查看了IPCC官网列出的报告作者名单,其中不乏来自塞内加尔、巴西、印度、摩洛哥、牙买加等国家的作者。并且,每个章节的内容几乎都至少有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成为主要作者协调人。来自中国的3位科学家中的两位,分别成为“第二章: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和“第三章:土地退化”两部分的主要作者协调人。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将有助于将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现状纳入到分析和测算中,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既全面又客观。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份仅给发展中国家的指南,这是有失偏颇的。”   “农业、林业和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贡献’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与此同时,土地自然进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在报告发布会上,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 Skea强调,土地在全球各地的气候系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扩张已敲响土地退化的“警钟”   耕地扩张加剧水土流失   近日,“为亚马逊祈祷”的话题在社交网站上迅速传播,才让已燃烧了3周的巴西亚马逊雨林山火被公众知晓。不仅如此,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表示,近8个月已检测到7万起火灾,创近6年来最高纪录。自8月15日以来,已发现9500起山火,目前已进入紧急状态。据悉,当地山火在旱季频发,其原因与气候变化或有较大关系。在北美,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和山洪爆发,每年造成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次报告中着重强调的议题。那么土地与气候如何相互影响?贾根锁对此做出了回答,“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非常复杂。例如,在不同的气候带,土地受到的影响就体现出差异性。在多数中低纬度地区,升温可能会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但在一些高纬度地区,升温在作物的生长季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都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即便存在不确定性,毋庸置疑的是,气候变化对土地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风险。因此,未来各国如何进行土地管理将越发重要,可持续土地管理将非常关键。”   参与报告的多位科学家指出,土地受到气候变化威胁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土地用途变化带来的压力,造成多种形式的土地退化。   农业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需要灌溉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0%左右,使得很多地区淡水取水量增加,造成当地的气候系统变化。“耕地扩张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机械化农业系统的扩张是造成亚马逊地区毁林的主要原因,这也对当地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压力。” 贾根锁说。   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影响不断加深   4亿-6亿人将营养不良?   “都说食用肉类的碳足迹比素食要高很多,在座各位专家都是素食主义者吗?”在报告发布会现场,一位记者对报告作者团队提出了这个犀利的问题。本次特别报告共计107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贾根锁告诉记者,“因为全球不同区域的饮食结构、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地域特征造成的食材局限性会对不同地区选择膳食有所影响。就像我们国家,南北方的居民口味差别很大,美国东西海岸居民的口味也存在不小差异。所以,我们不是鼓励全世界居民在短时间内选择素食,只是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向,阐述一个事实——素食的碳足迹的确低于肉食的碳足迹。”   “我们不想对人们的饮食指手画脚”,IPCC环境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工作组主席Hans-Otto Portner说,“如果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能够减少肉类消费,政府给予激励措施,这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确实是有益的。”   “在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了一组数据。全球现有8.2亿人依然挨饿,要么没粮食,要么买不起。而另外20亿人则面临肥胖问题。事实上,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粮食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贾根锁告诉记者。   报告指出,1981年-2009年,印度气候变暖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5.2%,澳大利亚却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增强技术,有效防止了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系统在全球分布的天平或因气候及土壤条件、资金、技术、机制等区域性差异,进一步倾斜。   “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会导致价格上涨、营养质量下降和供应链中断。”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说。   IPCC的这份报告揭示的气候与土地现状并不乐观,但研究结果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土地管理的思路。“希望通过此次报告,各国政府可以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实践,通过多部门、多机构及多区域的协调,将有效性与协同性做到极致,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构建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 贾根锁说。
  • 《南极海冰模型在下一次IPCC报告中的改进》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6-28
    • 气候模式在模拟世界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大量的工作协调才能产生。模型依靠大量不同的输入才能对未来世界进行模拟,并在某些情况下,模式中数百万行的代码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来运行,因此气候模式的工作量非常大。建立这些模型可能非常具有挑战性,但理解气候变化正在把我们带向何方是非常重要的。在气候发生变化时,我们可能需要做些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评估了40个最近的气候模型,模拟的重点是南极附近的海冰——形成于海洋表面的相对较薄的一层冰。这些气候模型都预测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南极海冰的空中覆盖率将下降,但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损失量差异很大。相比于北极海冰,南极海冰的研究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相当棘手。 因为南极的测量数据很少,从而导致很难理解最近通过卫星观测到的海冰变化。这些模型被称为耦合气候模型,这意味着它们结合了大气、海洋、陆地和海冰模型来预测气候系统未来的发展变化。我们都熟悉北极即将无冰,以及对全球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南极海冰周围的变化和未来的预期还不太清楚。 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新的气候模式中对南极海冰进行评估。南极地区的特点是极端,那里有最高的风、最大的冰川和最快的洋流,掌握南极海冰的状况至关重要,南极海冰每年生长和收缩约6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地区的面积大致相当于俄罗斯。地球上的冰,即所谓的冰层,对调节全球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改进对南极海冰模型的模拟,科学家们可以增加对全球气候系统的了解,比如它将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更好的海冰模型也揭示了南极洲周围南大洋的动态变化,南极洲是我们南半球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6729 (郭亚茹 编译; 张灿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