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48次全会审议通过《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0-10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8次全会在韩国仁川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并接受了报告全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该报告基于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文献,就全球1.5℃温升有关事实、影响和减排路径等开展了评估,旨在为各国政府提供1.5℃温升有关影响、适应和减缓信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2018年促进性对话和《巴黎协定》下全球盘点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应UNFCCC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邀请,IPCC于2016年启动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编写工作,历时两年完成。这份报告引用了超过6000篇科学文献,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和编审参与其中,全球数千名专家和政府审稿人为其贡献了力量,是第六次评估周期内发布的首份报告。

相关报告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8-26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2019-08-23 13:1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编辑:南筏 .   全球升温、海洋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曾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讨论的主题。 近来IPCC将目光转向土地,发布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粮食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并呼吁各国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土地。   报告作者53%来自发展中国家   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  “各国政府迫切希望IPCC能对整个陆地气候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因此,我们通过世界各地专家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这个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这是IPCC报告历史上第一次有53%的作者来自发展中国家。”IPCC主席Hoesung Lee表示。   记者查看了IPCC官网列出的报告作者名单,其中不乏来自塞内加尔、巴西、印度、摩洛哥、牙买加等国家的作者。并且,每个章节的内容几乎都至少有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成为主要作者协调人。来自中国的3位科学家中的两位,分别成为“第二章: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和“第三章:土地退化”两部分的主要作者协调人。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将有助于将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现状纳入到分析和测算中,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既全面又客观。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份仅给发展中国家的指南,这是有失偏颇的。”   “农业、林业和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贡献’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与此同时,土地自然进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在报告发布会上,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 Skea强调,土地在全球各地的气候系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扩张已敲响土地退化的“警钟”   耕地扩张加剧水土流失   近日,“为亚马逊祈祷”的话题在社交网站上迅速传播,才让已燃烧了3周的巴西亚马逊雨林山火被公众知晓。不仅如此,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表示,近8个月已检测到7万起火灾,创近6年来最高纪录。自8月15日以来,已发现9500起山火,目前已进入紧急状态。据悉,当地山火在旱季频发,其原因与气候变化或有较大关系。在北美,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和山洪爆发,每年造成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次报告中着重强调的议题。那么土地与气候如何相互影响?贾根锁对此做出了回答,“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非常复杂。例如,在不同的气候带,土地受到的影响就体现出差异性。在多数中低纬度地区,升温可能会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但在一些高纬度地区,升温在作物的生长季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都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即便存在不确定性,毋庸置疑的是,气候变化对土地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风险。因此,未来各国如何进行土地管理将越发重要,可持续土地管理将非常关键。”   参与报告的多位科学家指出,土地受到气候变化威胁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土地用途变化带来的压力,造成多种形式的土地退化。   农业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需要灌溉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0%左右,使得很多地区淡水取水量增加,造成当地的气候系统变化。“耕地扩张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机械化农业系统的扩张是造成亚马逊地区毁林的主要原因,这也对当地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压力。” 贾根锁说。   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影响不断加深   4亿-6亿人将营养不良?   “都说食用肉类的碳足迹比素食要高很多,在座各位专家都是素食主义者吗?”在报告发布会现场,一位记者对报告作者团队提出了这个犀利的问题。本次特别报告共计107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贾根锁告诉记者,“因为全球不同区域的饮食结构、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地域特征造成的食材局限性会对不同地区选择膳食有所影响。就像我们国家,南北方的居民口味差别很大,美国东西海岸居民的口味也存在不小差异。所以,我们不是鼓励全世界居民在短时间内选择素食,只是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向,阐述一个事实——素食的碳足迹的确低于肉食的碳足迹。”   “我们不想对人们的饮食指手画脚”,IPCC环境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工作组主席Hans-Otto Portner说,“如果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能够减少肉类消费,政府给予激励措施,这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确实是有益的。”   “在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了一组数据。全球现有8.2亿人依然挨饿,要么没粮食,要么买不起。而另外20亿人则面临肥胖问题。事实上,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粮食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贾根锁告诉记者。   报告指出,1981年-2009年,印度气候变暖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5.2%,澳大利亚却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增强技术,有效防止了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系统在全球分布的天平或因气候及土壤条件、资金、技术、机制等区域性差异,进一步倾斜。   “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会导致价格上涨、营养质量下降和供应链中断。”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说。   IPCC的这份报告揭示的气候与土地现状并不乐观,但研究结果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土地管理的思路。“希望通过此次报告,各国政府可以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实践,通过多部门、多机构及多区域的协调,将有效性与协同性做到极致,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构建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 贾根锁说。
  •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18
    • “赞成54票,反对0票,弃权0票。通过!”11月30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引发广泛关注。 申请人承诺达到条件的,可先作出行政许可再进行检查验收;对消防、抗震、防雷等内容进行施工图联合审查;改革中出现失误但符合一定条件的,免除相关责任……《规定》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固化了浙江省近年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的经验做法,破解了改革中存在的不少制度障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预留了充足空间。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立法提供依据 “没想到,我们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仅用了39天!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确实名不虚传。”11月28日,正在现场检查施工的阿尔法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经理章国荣告诉记者,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项目从拿到土地到最终开工,起码要3个月,这一次到浙江投资办厂,桐庐“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效率着实令他惊讶。 近年来,浙江省在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以“最多跑一次”为标志的“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创造出一个个“浙江速度”:二手房交易基本实现一小时办结,跨户籍地申请出入境证件由3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出生、婚姻状况等公证事项实现“立等可取”。 走进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前来办理工商登记、税务事项、土地审批的企业代表络绎不绝。与许多地方不同的是,当事人不用带着大包小包的资料,也几乎不用排队,就能很快办完手续。 “凡是能通过部门间会商核查或实地调查核实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介绍,义乌通过直接取消、个人承诺、部门核查和信息共享4种方式取消证明材料270项,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通过“义网通办”平台,实现让“数据跑”替代“群众跑”。 “最多跑一次”改革给浙江行政效能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据第三方评估的数据显示,群众对改革的满意率高达96.5%。 然而,改革越深入,涉及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越需要立法层面作出回应、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项目要落地,往往要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等,这些发生在同一地块上的评估如果一项项做,费时费力,有不少重复。能不能多评合一、联合评估,节省时间成本?这需要立法突破。”浙江省编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处长董继鸿说。 “作为企业,我们享受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有隐忧。如果改革举措没有法律法规的固化认可,将来会不会‘翻烧饼’,又说当年的审批不合法?”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伟说。 “还有一种担忧是,改革难免有试错的过程,对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如何评价?不从立法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对改革参与者而言,始终不放心。”桐庐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晏燕说。 地方立法固化改革成果,破解痛点堵点 改革中遇到的障碍,尤其是制度障碍,不通过高位设计、不通过立法,难以突破。“浙江省委提出,要通过地方立法,固化改革成果、破解改革痛点堵点、为改革留足空间。《规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草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尹林说。 “最多跑一次”改革,首先要解决办什么事“最多跑一次”的问题。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和群众对“一件事”的理解不同。比如,孩子出生后要办的手续,群众认为是一件事,但办理出生证、户口本、社保卡却涉及多个部门。对此《规定》明确界定什么是“一件事”,要求梳理和公布一件事及其办事事项清单。对确实无法“最多跑一次”办结的事项须由省政府统一公布,任何单位不得增加事项。 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复提交材料、转嫁证明责任、办事时间长等问题,《规定》明确,实行统一收件或者受理的办事事项,只需提供一套材料,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户口本、居住证、驾驶证、社会保障卡、市民卡、老年卡、人像认证结果等记载申请人身份信息的有效证件或者凭证均可以作为身份证明材料,电子签名与本人到场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主要申请材料具备、容缺受理申请材料欠缺的,可以先予以受理。 “《规定》固化了浙江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中的经验,明确对区域评估事项可以实行多评合一、联合评估。已实施区域评估的,区域企业投资项目可以简化评估或者不予评估。”尹林说。 针对部分干部存有顾虑,担心一些改革措施一旦出现失误会承担责任的问题,《规定》设定了容错免责条款。规定,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出现失误,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一)符合国家和省确定的改革方向;(二)未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义务性规定;(三)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四)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五)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 尹林说,这就是“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给参与改革的干部吃下一颗“定心丸”,激发了政府部门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各级人大积极行使职权,推动和保障改革 在改革中,浙江省人大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立法权、监督权,为“最多跑一次”改革保驾护航。 “为了给桐庐县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法规依据,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关于推进和保障桐庐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决定》。这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针对一个县的某项具体工作出台决定。”桐庐县委书记方毅说。为了确保该决定的落实,去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还多次组织赴桐庐县督察,并在该决定作出一年之际专题听取桐庐县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浙江省各级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也积极参与“最多跑一次”改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017年10月12日,衢州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举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走在前列专题询问会。 “目前,施工合同备案还需在住建部门下属单位办理,可能会给办事群众带来不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在数据共享应用中,婚姻登记信息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如何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速增效、优化服务?”常委会委员们在专题询问会上提问犀利,市政府办公室、市编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室等9个部门负责人认真作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举措和办法。 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衢州的居亚平、徐伟、姚方、王晓宇、鲁玲5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对浙江省政务服务管理的立法建议》,建议将“最多跑一次”理念融入立法,让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今年8月,这5位省人大代表收到了浙江省编办发来的答复。浙江省编办在办理代表建议时,肯定了5位代表的建议,并在参与省人大常委会制定《规定》时积极采纳。 专题询问会上富有针对性的提问,人代会上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来源于人大代表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参与。在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人大代表联络站设在这里,人大代表入驻中心听取群众投诉意见。 “人大代表要为群众发声,行政服务中心是群众与政府部门集中打交道的地方,在这里最能掌握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我们把收集的意见建议通过议案、建议、专题询问等表达出来,监督和推动政府工作。”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马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