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驱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情报管理:新机遇、新挑战、新趋势》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黄雨馨
  • 发布时间:2023-09-17
  • 数智驱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情报管理:新机遇、新挑战、新趋势

    王晰巍/王楠阿雪

    图书情报工作.2022 Vol.66 (16): 4-12.

    摘要: [目的/意义]分析数智驱动下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情报管理,可更好地推动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应急管理中的相关研究,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扎根方法进行文本内容分析与主题挖掘,来呈现数据驱动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热点主题内容,以及新热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趋势。[结果/结论]在热点主题内容方面,主要关注应急危机治理、应急数据协同、应急数据共享与应急数据服务;在新机遇方面,提出面向智慧应急管理的数智平台、面向协同决策的应急情报和基于数据的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在新挑战方面,提出应解决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建设中应急资源、危机事件群体负面情感及数据隐私泄露三个方面问题;在新趋势方面,包括智慧社会治理中的应急管理理论、基于区块链的应急大数据技术和基于新基建的数字孪生等。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_7ziTg0mv3e88dlzdx4AQ
相关报告
  • 《全球能源市场新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5
    •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油气投资大幅下滑,加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加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石油高产国家)实施大规模减产计划,在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之际,全球能源供应明显不足,导致以能源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的俄乌冲突再度冲击全球能源市场。美国和英国已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设定了将其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2/3的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面临持续紧缩的压力下,国际局势的演变促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发生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全球能源市场短期波动加剧 石油市场最容易受包括自然灾害、重大技术事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风险因素的影响。疫情导致的投资缺乏以及OPEC+大规模减产计划已使全球石油供应趋紧,全球石油价格在2021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俄乌冲突后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力度,加深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避险情绪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上涨。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自2022年开盘价78.09美元/桶飙升至3月份的139美元/ 桶,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价格也一度升至130美元/桶的高位。 随后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两度承诺将在未来6个月内释放1.2亿桶原油和石油产品紧急储备,以平息由于俄罗斯大幅减少供应导致的油价上涨,国际油价应声回落至100美元/桶以下。 OPEC+承诺缓慢增产以及IEA的库存释放,将减缓原油供不应求的状况,但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多年投资不足和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而导致的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 全球石油库存已连续14个月下降。IEA警告称,由于制裁或主动禁运,从5月起每天大约有300万桶俄罗斯石油可能无法流入国际市场,再加上乌克兰局势的不明朗和利比亚油田的关闭,原油市场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月18日又升至112.72美元/桶。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前景构成严重威胁。 欧洲能源转型节奏加快 随着经济复苏,欧洲一直面临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对欧洲天然气需求端造成严重打击,欧洲地区基准天然气价格涨幅超两倍,促使欧洲公用事业机构不得不转向使用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 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欧盟9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而俄罗斯提供了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以上。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27%和煤炭进口总量的46%也来自俄罗斯。 为实现在2030 年之前逐步消除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3月制定了《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将基于两大支柱提升欧盟范围内的能源系统弹性:一是增加来自非俄罗斯供应商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的进口,以及增加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氢的生产和进口;二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等,更快地减少家庭、建筑和工业层面以及电力系统层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根据该计划,2022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减少2/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至2030年,完全关闭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通道。4月,欧盟还宣布对俄煤炭禁运。通过支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并提高能源效率,将大幅提高欧洲的能源独立性,加速欧洲向清洁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流动方向或发生重要调整 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出口量在全球占比达25%左右。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中国。由于冲突和制裁,许多运输公司拒绝运输俄罗斯原油,导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因素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俄罗斯能源产业,俄能源贸易空间被压缩。 与此趋势相反,欧盟大幅增加了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自2016年4月第一批LNG发货以来,欧盟从美国的LNG进口一直在增加。2021年美国向欧盟出口的LNG超过22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欧近期签署的天然气供应协议,2022年美国将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向欧盟市场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LNG,最终目标是完成欧盟提出的2030年前每年进口500亿立方米LNG的目标,从而帮助欧洲在2027年前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预计未来欧盟对美国LNG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加强。 作为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重要举措,欧盟还将加大与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日本、尼日利亚、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天然气跨境合作。意大利已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协议。 加速推进部署清洁能源 俄乌冲突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扳手,气候变化则是另一个。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亚洲等地区意识到寻找能源替代品的紧迫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也显著上升,未来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石油和天然气高昂的价格,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投资变得更具吸引力。 首先,光伏和风能发电有望快速提升。欧盟的目标是到2025年光伏和风能发电能力提高1倍,到2030年提高两倍。化石燃料价格的飙升已经导致欧盟内部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激增,而新建住宅的强制性加装太阳能电池板措施正加速这一趋势。 同时,欧盟推出的简化风电许可措施将使欧洲的风电产能部署提高近20%。欧盟和英国已经批准了近19吉瓦的风电产能建设,如果建设时间表提前,欧洲可能会在两年内看到额外产能投入运营。 其次,核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可能提升。IEA预计,到2050年全球9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中,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份额加起来将占近70%,其余的30%由核能提供。 多数经济体如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阿根廷、巴西、埃及、芬兰、匈牙利、波兰、沙特、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都对发展核能持乐观态度。对于核能是否应归类为绿色能源的问题,欧盟内部已展开了激烈争论。受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挑战,包括德国在内的反核国家淘汰核能的进程有可能放缓。 此外,对储能、海上风能、氢能、碳捕集与封存 (CCS) 等低碳技术的投资有望保持上升态势。储能在许多国家的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清晰。 欧盟委员会2021年批准了提供29亿欧元资金支持欧盟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计划。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典等12个欧盟成员国,将在电池制造的4个核心阶段(原材料开采、电池芯设计、电池组系统和回收供应链)投资创建新的解决方案。风电、氢能、CCS技术等也是欧盟、日本、韩国等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带来新挑战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加速绿色转型,使得一些非燃料矿产如锂、钴、锰、稀土、镓、钕、铟、锗、钪、铂、钽等的地位凸显。由于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的极度不均衡性,资源民族主义已被确定为自然资源领域投资者的主要风险之一。 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一些国家纷纷单方面修改游戏规则,比如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出于战略或经济等原因强制性要求对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提高矿业特许使用费、强化环境保护标准等,给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安全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开始重新审查评估其关键矿产供应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全球资源战略。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围绕关键矿产的萃取、加工、精炼和应用等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而由战略性矿产资源驱动的地缘冲突也可能加剧。
  • 《工业互联网“数造”新机遇 》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制造技术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将对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近来,业界人士围绕工业互联网如何“数造”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字化转型 成就智慧企业   在刚刚闭幕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工业互联网在量、质变革过程中,能够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它还创新了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应该说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有力方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也认为,从打造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起步,航天云网把分散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市场主体资源配置与业务流程优化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从省钱、赚钱、“生”钱三个层次逐步递进,配合中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从云制造到协同制造、从协同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   而从事实体生产的国内乳企蒙牛,也在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迎接数字新时代。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认为,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家波音737飞机从纽约到洛杉矶能产生200多个TB的数据,而我们一杯牛奶大概有170M的数据,如果生产出和飞机同样重量的牛奶,大概会采集将近30TB数据。这也反映了乳业有超长的产业链,蒙牛任何一种产品都要实现农牧业、工业、服务业的跨越。   “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高端化,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时代的用户需求,因此必须要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也就是由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换到以用户为中心。”海尔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说。   为了实现这个模式的转换,海尔打造了面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COSMOPlat。其思路是,由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变成用户生命周期。原来产品卖到用户家里就算结束,现在产品变成了网器,可以持续地和用户连接,持续和用户交互,把消费者变成终身用户,变成全生命周期。此外,做到全流程,原来的流程是串联的,得到用户信息以后一层一层传递,效率非常低,响应速度非常慢,现在把流程彻底颠覆,变成并联,每个节点都和用户相连,都和用户直接对话,它在最快时间之内可以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   智在融合 “数造”工业新机遇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认为,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但无论如何,云平台能力、信息化能力以及先进制造能力是基础,这三个能力构建出企业的“大脑”。然而,让这个“大脑”发挥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比小孩一出生就有大脑,但它的成长是个不断发育完善、不断增加知识的过程。   “过去几年,华为通过IT、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整地改造了供应链、制造、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流程,解决了实际场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华为公司副总裁郑叶来说,华为一直在推动一件事,就是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以共有云的形式降低整个成本,并把它作为公共模块开放出来。“在华为,我们不叫人工智能,而是企业智能,先解决一个场景,解决完之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作为硬件生产商的戴尔也在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吴海亮说,现在戴尔不光是做PC,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都有布局。现在大家谈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很多时候也在谈数字化转型,其实根本的变化是模型跟理念变了,原来的模型是从物到人,或者从机器到人,比如说驾驶汽车、开动机器,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变化在中间加了信息层,信息层做什么?就是把机器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交给后面的深度分析,产生新的业务。   王志勤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整个工业智能化的趋势,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具有低时延、高可靠,而且是广泛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更加缺少不了上层的新兴业务与应用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了很多运营优化以及产业协同与创新,最终构建全新的工业生态体系。   多方联动 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巨大,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已经达到6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7.4%。但与发达国家总体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此外,制造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仍然欠缺。”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说。   他建议,在构建全新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中,各方应加强联动。工信部与各地加强对接,建立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核心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实施、产业示范项目等重点工作。加强跨界合作,要加强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进一步将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优势发挥出来,以更开放、更多元、更务实、更包容的方式,推动两大主体深入合作,将互联网企业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与制造企业的行业经验、专业经验紧密结合。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说,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到工业中,因为互联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数据密集型的。今天,工业领域当中已经沉淀了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沉睡的数据价值在递减,而工业的数据每天都 在产生,如果不从这上面去着手,只是追求互联网的形态和连接,最后会本末倒置,你会发现价值密度最高的一部分东西就没了,所以要数据先行。   树根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CEO贺东东则认为,工业互联网需要的是端到端的即插即用服务,需要物理接入、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管理、运营软件管理等,综合运用联结起来才会形成真正落地的服务,如果单独强调某一项就会存在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一米打不通的情况,对广大制造企业来说还是没用。   “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说,还是要培育相应的人才。有对工业领域认识的人才,也有对互联网领域认识的人才,当这些人才凝聚在一起,互相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全球性的,我相信会爆发出新的火花,做出全新的东西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范扬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