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储运探索多路径降本》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9
  •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氢能中游储运环节运输效率低、成本高是当前氢能发展的一大痛点。随着氢能产业链降本诉求与下游需求的不断提升,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高安全、高密度、低成本、长距离的氢能储运技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氢储运
    潜力巨大
    据了解,氢能储运技术路线主要有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和有机液态储运等几种方式,目前以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不过,当前普遍使用的长管拖车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只适用于短距离运输,运输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升高。
    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具备成本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多元化的储运氢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加快研发低温
    液氢
    储运、固态储氢等新型长距离储运技术,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以液氢为例,在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蔚看来,在储运环节,液氢储运罐箱(车)自重轻、载氢量大、工作压力低,比高压氢运输效率更高、更安全。同时,液氢在绿氢产地液化的电费低,到了下游终端使用时,可节省在加氢站的网电消耗,比长输管道气态绿氢携带了更多的绿电。此外,液氢在终端极易获得超纯氢,带动化工电子半导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液氢运输方面在2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情况下,液氢的综合成本低于20兆帕高压气态储氢。”浙江大学教授张小斌在日前举办的氢能储运及基础设施多元化创新实践主题峰会上表示,液氢是全球公认的可大规模获得超纯氢的方式,相比于气态提纯技术,具有系统简单、经济、高效可控、不易污染、品质稳定等特点。未来工业用氢的大规模储运,尤其是在高纯、超纯氢方面,液氢储运及供应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不过,目前我国液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魏蔚指出,全球液氢总产能超过600吨/天,其中北美占全球液氢产品总量的90%以上。目前,我国已自主建成并投产的液氢工厂总产能不超过10吨/天。
    积极探索管道输氢
    管道输氢是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氢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掺氢天然气管道、
    纯氢管道
    建设正逐步展开。
    中集安瑞科氢能研究院院长李怀恩表示,管道输氢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效率最高的输氢方式,适合长期、稳定巨大需求的场合。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氢能管输技术专家彭世垚表示,就掺氢管道发展而言,国外掺氢管道处于示范阶段,以燃气管道为主,掺氢比例逐步从0—10%—30%发展。国内掺氢示范项目均为燃气管道掺氢,长输掺氢管道已开展建设。总体上,国内外在天然气掺氢均处于示范探索阶段,均未实现在现役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的管道内规模化掺氢应用。
    在纯氢管道方面,国外X52以下钢级、中低压纯氢管道输送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向大输量、高钢级快速发展。我国纯氢管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采用低钢级管道、运行压力低、运营里程短,正向大输量方向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氢气管道总里程只有5000多公里,这些管道基本由AL、AP、LINDE等公司建设,并由氢气生产商运营,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国内目前已建成3条纯氢输送管道,数量仅百公里级,几乎都以石油炼化工业为用氢目的。”李怀恩指出。
    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液氢和管道运氢发展潜力较大,预计到2030年国内运氢方式中液氢槽车和管道运输占比有望达到80%。在业内人士看来,为使我国氢能储运环节由弱转强,首先应加速氢储运环节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使成本得以快速下降。同时,更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推动氢能储运前沿技术发展。
    彭世垚表示,管道输氢领域主要围绕管材及焊缝与氢相容性、工艺控制、设备适应性、安全防护等四方面难题进行深入研究。
    张小斌指出,我国液氢产业已初步具备液氢自主生产能力,还需对10吨/天以上的规模化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还可通过设备自主化、产能规模化等方式降低液氢总体投资。
    “展望未来5—15年,氢能基础没施与车载储氢系统发展逻辑将遵循降低成本、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的趋势,应重点关注氢气大流量快速加注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质量密度液氢储氢等创新发展需求。”魏蔚提到。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617/1383334.shtml
相关报告
  • 《黑龙江多路径探索秸秆综合利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8
    •   作为一个年产秸秆1.3亿吨、约占全国秸秆总量1/8的农业大省,如何变废为宝,让这些种植业副产品变成资源、变成财富、变成可用之材?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战线和各级各地政府凝心聚力,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大下功夫,趟出了一条独具龙江特色的秸秆资源化之路。   备耕时节,大地还未完全化冻,哈尔滨华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下属的五常市绿源有机肥有限公司和分布在各乡镇的八个配货网点就热闹起来,每天来咨询和购买秸秆有机肥的农民络绎不绝。公司总经理刘忠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吸引农民使用秸秆制品,去年秋天我们在收秸秆时创新了结算方式——除了现金结算,新增了代金券结算。如果选代金券,就按秸秆实际价值的110%结算。比如,农民送来的秸秆值200元钱,就给220元的代金券。用这个券不但可以买我们公司生产的秸秆有机肥、秸秆压块燃料及秸秆发酵饲料,还可以买五常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销售的任何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   把秸秆当“杠杆”,通过紧密价值链不仅让农民变身秸秆经纪人,更成为秸秆制品的有效消费者——这,就是哈尔滨华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通过几年的摸索打造的秸秆循环利用“华田模式”,也是近年来我省涌现出的诸多秸秆综合利用成功模式之一。   众所周知,我省秋整地时间短,从而造成秸秆综合利用的第一道难关——快速收储运。“华田模式”通过“镇、村、车”三级收储解决方案,很好地迈过了这道关。他们投资1600万元在8个乡(镇)建秸秆收储运中心,利用乡镇的辐射面批量收购秸秆;还设立37个村级流动收储点,对接农户上门收储;再建立村级秸秆经纪人联系制度,由遍布各村屯的经纪人对运输车辆进行整合,将农户的秸秆收卖到公司收储站点。同时,他们通过结算方式的创新,用代金券一方面将农民的秸秆收入放大,另一方面又将卖秸秆的农民变成了秸秆制品的消费者,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共赢。依托该模式,2017年公司收储17.8万吨秸秆,辐射土地面积21.5万亩,收储运环节安排就业82人,促进农户增收230万元。   在农业大县庆安,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模样。   日前,记者在该县庆安镇看到,黑龙江省鑫禾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的压块站内,与房檐等高的粉碎机、压块机正在作业,大包大包的秸秆经过粉碎压块,变成了3厘米见方的燃料棒,伴着隆隆机声从传送带上“流淌”出来,迅速被装到等在旁边的国能庆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拉料车上,运走。   始于2015年的秸秆燃料化利用,成为拉动庆安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的新引擎。庆安县第一家生物质燃料公司、黑龙江省鑫禾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洪涛告诉记者,2015年11月公司成立,在庆安县给予500万元贴息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购进打捆机、粉碎机、搂草机等各类机械60多台套,分别在庆安、同乐、致富等6个乡镇建了秸秆收储打包基地。2016年辐射作业8个乡镇,作业面积10万亩,打包量6万吨。2017年,公司又购进6条秸秆粉碎压块生产线,完成秸秆收储打包5万吨,截至目前完成压块近万吨,公司的作业范围已经扩展到北林区和明水、青冈等邻近县。   记者从省农委获悉,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势头良好,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个方向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齐头并进。在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动下,2017年全省秸秆全量还田增加近200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省投产运行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39个,合计装机规模达80.7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年处理能力达到670万吨;在60个县开展秸秆固化压块试点,固化压块站达123处,新增73处;培育建设了佳木斯泉林造纸、庆安银泉铜版纸等一批工业化加工企业;利用秸秆生产草菇类食用菌基料和水稻育秧盘,均取得了良好效益。全省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齐齐哈尔市去秋以来全市总动员,加大秸秆还田、打包、压块、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的推进力度;林甸县还探索出碧野水稻育秧盘和食用菌基料有机肥模式;肇东市探索出粪便秸秆沤肥就近转化利用模式和秸秆碳化模式;哈尔滨双城区探索了肥料化“牛粪+秸秆+生物菌”模式。   海伦市探索出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利民锅炉使用模式。如今驱车走在海伦市境内,积雪化尽的耕地黑黝黝的,看不到一点秸秆的痕迹。该市农业局干部孙殿龙告诉记者,全市耕地465万亩,年产秸秆200多万吨,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量110万吨,利用率达到55%;其中仅秸秆肥料化还田就达56.5万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蓝天沃土”需要秸秆的无害化处理;而打造国家可靠的大粮仓,更需要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来培肥地力。正是这种共识,促成了近年来我省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突飞猛进。尽管我省秸秆产出量很大,要实现全部利用不仅需要一个过程,也面临较大的秸秆禁烧压力。但可喜的是,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径已经找到,全省各地已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让耕地增肥、天空变蓝,此“柴”变身彼“财”,指日可待。
  • 《油气储运界聚焦转型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9
    • 近日在青岛召开的2019亚太国际管道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油气储运发展与创新开展对话,共同探讨油气管道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新路径。 储运技术朝智能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在报告中指出,本世纪中叶,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预计将超过30万千米。要建成“资源多元、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油气运输体系,面临着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两大挑战。我国油气管网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是形成感知、数据、知识、应用、决策等5个层次的总体架构,建设智慧一体化数据库和专业性知识库,通过构建管道数字孪生体,支撑管网全方位感知、综合性预判、自适应优化、一体化管控。他强调,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利用的主体,油气管网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油气管网建设的许多课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和研究,更需要油气储运界同行共同努力,紧跟时代发展,让油气储运行业在新的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油气管道管理必然向着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管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董绍华从人工智能与智慧管网的发展、大数据智能化采集、管道数字孪生数据处理、面向决策支持的智慧管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管道领域的发展这5个方面来阐述人工智能在油气管道的应用。他建议,以管网智能化分析为研究重点,破解材料、结构、失效等关键性难题;解决制约油气管道行业安全、质量、能耗、经营等关键性问题;建立基于企业数据基础数据库的油气管道大数据中心。 管道腐蚀预防提上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在“金属氢致开裂”的报告中提到,在油气储运过程中,金属和合金中的氢致开裂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因为氢会使原始的韧性金属和合金变脆。氢致开裂会在意外的低应力水平下发生,氢致开裂的行列式特征可分为材料特征(化学成分、晶粒尺寸、晶界、空位、位错等)和服务特征(机械负载条件、环境化学、氢浓度、温度、pH值、电化学势等)。他介绍了Ⅱ型和Ⅲ型负载下bcc铁和氢致开裂中氢原子的应变场,氢原子与螺旋位错和裂纹的相互作用等。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但在二氧化碳的输送及利用过程中,碳钢管的内腐蚀带来的运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ingLiLuo在报告中介绍了采用化学镀法制备的一种非晶Ni-P涂层,系统探索了其在二氧化碳输送和油气田二氧化碳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机理及性能退化机制。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闵希华指出,认识、预防、控制和消除油气管道应力腐蚀,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理论成果。他认为,必须对应力腐蚀产生的规律进行准确、透彻、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与检测手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突出源头整治,做到预测、预防,以实现控制和消除。 呼唤管道风险评估机制 欧洲科学院院士DanM.Frangopol在题为“基于渐变冲击恶化的结构系统风险管理”的报告中指出,结构系统或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从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可靠性3个角度进行,要从设计、施工、监管、运行管理等环节出发,辅以风险分析手段以及结构健康诊断方法,对结构的疲劳失效作出判断和预测。 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FrankCheng的报告凝聚了其过去10年中广泛的研究和工业实践经验。他的团队提出了腐蚀科学与工程领域的“4M”理念,分别从机理、模拟、监测、控制4个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应对管线钢腐蚀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谈到了管道腐蚀的缺陷评估。他指出,由于现行标准较为陈旧,有必要通过构建多种耦合模型,分析多种缺陷共存时,缺陷之间的相互干扰等问题,为石油行业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玉星表示:“当前,世界能源行业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建设和技术发展意义重大。本次会议聚焦发展与创新,立足亚洲和“一带一路”,放眼全球,探索行业持续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油气管道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学术交流,将助力国际油气管道行业新一轮飞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