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界聚焦转型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9
  • 近日在青岛召开的2019亚太国际管道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油气储运发展与创新开展对话,共同探讨油气管道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新路径。

    储运技术朝智能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在报告中指出,本世纪中叶,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预计将超过30万千米。要建成“资源多元、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油气运输体系,面临着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两大挑战。我国油气管网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是形成感知、数据、知识、应用、决策等5个层次的总体架构,建设智慧一体化数据库和专业性知识库,通过构建管道数字孪生体,支撑管网全方位感知、综合性预判、自适应优化、一体化管控。他强调,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利用的主体,油气管网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参与者,油气管网建设的许多课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和研究,更需要油气储运界同行共同努力,紧跟时代发展,让油气储运行业在新的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油气管道管理必然向着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管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董绍华从人工智能与智慧管网的发展、大数据智能化采集、管道数字孪生数据处理、面向决策支持的智慧管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管道领域的发展这5个方面来阐述人工智能在油气管道的应用。他建议,以管网智能化分析为研究重点,破解材料、结构、失效等关键性难题;解决制约油气管道行业安全、质量、能耗、经营等关键性问题;建立基于企业数据基础数据库的油气管道大数据中心。

    管道腐蚀预防提上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在“金属氢致开裂”的报告中提到,在油气储运过程中,金属和合金中的氢致开裂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因为氢会使原始的韧性金属和合金变脆。氢致开裂会在意外的低应力水平下发生,氢致开裂的行列式特征可分为材料特征(化学成分、晶粒尺寸、晶界、空位、位错等)和服务特征(机械负载条件、环境化学、氢浓度、温度、pH值、电化学势等)。他介绍了Ⅱ型和Ⅲ型负载下bcc铁和氢致开裂中氢原子的应变场,氢原子与螺旋位错和裂纹的相互作用等。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但在二氧化碳的输送及利用过程中,碳钢管的内腐蚀带来的运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ingLiLuo在报告中介绍了采用化学镀法制备的一种非晶Ni-P涂层,系统探索了其在二氧化碳输送和油气田二氧化碳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机理及性能退化机制。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闵希华指出,认识、预防、控制和消除油气管道应力腐蚀,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基础理论成果。他认为,必须对应力腐蚀产生的规律进行准确、透彻、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与检测手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突出源头整治,做到预测、预防,以实现控制和消除。

    呼唤管道风险评估机制

    欧洲科学院院士DanM.Frangopol在题为“基于渐变冲击恶化的结构系统风险管理”的报告中指出,结构系统或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从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可靠性3个角度进行,要从设计、施工、监管、运行管理等环节出发,辅以风险分析手段以及结构健康诊断方法,对结构的疲劳失效作出判断和预测。

    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FrankCheng的报告凝聚了其过去10年中广泛的研究和工业实践经验。他的团队提出了腐蚀科学与工程领域的“4M”理念,分别从机理、模拟、监测、控制4个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应对管线钢腐蚀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谈到了管道腐蚀的缺陷评估。他指出,由于现行标准较为陈旧,有必要通过构建多种耦合模型,分析多种缺陷共存时,缺陷之间的相互干扰等问题,为石油行业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玉星表示:“当前,世界能源行业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建设和技术发展意义重大。本次会议聚焦发展与创新,立足亚洲和“一带一路”,放眼全球,探索行业持续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油气管道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学术交流,将助力国际油气管道行业新一轮飞跃式发展。”

相关报告
  • 《氢能储运探索多路径降本》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9
    •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氢能中游储运环节运输效率低、成本高是当前氢能发展的一大痛点。随着氢能产业链降本诉求与下游需求的不断提升,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高安全、高密度、低成本、长距离的氢能储运技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液 氢储运 潜力巨大 据了解,氢能储运技术路线主要有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和有机液态储运等几种方式,目前以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不过,当前普遍使用的长管拖车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只适用于短距离运输,运输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升高。 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具备成本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多元化的储运氢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加快研发低温 液氢 储运、固态储氢等新型长距离储运技术,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以液氢为例,在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蔚看来,在储运环节,液氢储运罐箱(车)自重轻、载氢量大、工作压力低,比高压氢运输效率更高、更安全。同时,液氢在绿氢产地液化的电费低,到了下游终端使用时,可节省在加氢站的网电消耗,比长输管道气态绿氢携带了更多的绿电。此外,液氢在终端极易获得超纯氢,带动化工电子半导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液氢运输方面在2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情况下,液氢的综合成本低于20兆帕高压气态储氢。”浙江大学教授张小斌在日前举办的氢能储运及基础设施多元化创新实践主题峰会上表示,液氢是全球公认的可大规模获得超纯氢的方式,相比于气态提纯技术,具有系统简单、经济、高效可控、不易污染、品质稳定等特点。未来工业用氢的大规模储运,尤其是在高纯、超纯氢方面,液氢储运及供应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不过,目前我国液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魏蔚指出,全球液氢总产能超过600吨/天,其中北美占全球液氢产品总量的90%以上。目前,我国已自主建成并投产的液氢工厂总产能不超过10吨/天。 积极探索管道输氢 管道输氢是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氢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掺氢天然气管道、 纯氢管道 建设正逐步展开。 中集安瑞科氢能研究院院长李怀恩表示,管道输氢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效率最高的输氢方式,适合长期、稳定巨大需求的场合。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氢能管输技术专家彭世垚表示,就掺氢管道发展而言,国外掺氢管道处于示范阶段,以燃气管道为主,掺氢比例逐步从0—10%—30%发展。国内掺氢示范项目均为燃气管道掺氢,长输掺氢管道已开展建设。总体上,国内外在天然气掺氢均处于示范探索阶段,均未实现在现役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的管道内规模化掺氢应用。 在纯氢管道方面,国外X52以下钢级、中低压纯氢管道输送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向大输量、高钢级快速发展。我国纯氢管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采用低钢级管道、运行压力低、运营里程短,正向大输量方向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氢气管道总里程只有5000多公里,这些管道基本由AL、AP、LINDE等公司建设,并由氢气生产商运营,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国内目前已建成3条纯氢输送管道,数量仅百公里级,几乎都以石油炼化工业为用氢目的。”李怀恩指出。 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液氢和管道运氢发展潜力较大,预计到2030年国内运氢方式中液氢槽车和管道运输占比有望达到80%。在业内人士看来,为使我国氢能储运环节由弱转强,首先应加速氢储运环节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使成本得以快速下降。同时,更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推动氢能储运前沿技术发展。 彭世垚表示,管道输氢领域主要围绕管材及焊缝与氢相容性、工艺控制、设备适应性、安全防护等四方面难题进行深入研究。 张小斌指出,我国液氢产业已初步具备液氢自主生产能力,还需对10吨/天以上的规模化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还可通过设备自主化、产能规模化等方式降低液氢总体投资。 “展望未来5—15年,氢能基础没施与车载储氢系统发展逻辑将遵循降低成本、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的趋势,应重点关注氢气大流量快速加注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质量密度液氢储氢等创新发展需求。”魏蔚提到。
  • 《积极探索“双碳”数字化新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1
    • 威胜信息4月19日晚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延续2021年业绩高速增长的态势,营收达37,681万元,同比增长19.36%,归母净利润达6,509万元,同比增长22.54%,扣非净利润达6,180万元,同比增长28.27%,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公司优异业绩表现主要归功于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数字电网领域的持续性发力。 紧握配电网投资机遇 筑牢国内市场龙头地位 2021年国家加速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电网市场空间已被打开。“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预计总投资近3万亿元,配电网建设成为核心重点。威胜信息是业内少见的技术和产品覆盖能源物联网各个层级的企业,业务主要聚焦于配用电侧智能化产品,在数字电网领域具备长期竞争力,有望充分受益。 从技术层面来看,威胜信息在数字电网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创新性地开发出适合中国配电网的HPLC芯片和模块,制定了全新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实用化和自主可控,在国际上成功推出Wi-SUN及G3-PLC通信协议,具备行业标准制定者的科研实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参与标准制定46项,其中国家标准24项,行业、地方、团队标准22项。 同时,聚焦数字电网的核心技术领域,公司积极推进相关项目,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公司与广东电网、清华大学等联合打造的“智能用电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研发及其工程应用项目”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智能配电网边缘计算平台项目”入选2022年全省软件产业关键技术产品攻关目录清单;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年度物联网项目、国家级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成为全国“区块链+能源”领域仅有的十一个创新应用项目之一,并再次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从市场层面来看,公司能够面向新型电力系统业务领域提供从数据感知、通信组网到数据管理的一整套综合解决方案,这令公司在国网、南网的项目招标中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3月,在国家电网2022年新增第三批招标采购(含用电信息采集)中,威胜信息中标2个标包,排名第一。 疫情之下业务稳步推进 ESG价值持续提升 企业的ESG价值是投资者评估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维度之一。今年3月,公司发布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全面展示公司履责成果,也令公司ESG价值更好地为投资者所了解。威胜信息秉持“至诚致精 义利共生”的经营宗旨,聚焦国家“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对内推进绿色经营、绿色办公,倡导环保理念,对外推动绿色赋能,促进节能减排,赋能行业与城市发展,ESG价值持续提升。 面对当下严峻的疫情,威胜信息全员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全力投身各地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业务的稳步推进。早在2月底上海出现疫情后,公司就已经做好了全面抗疫防护准备,提升人员健康安全防护意识,办事处客户经理、技术支持人员提前准备了疫情来袭的应对预案,保障疫情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华东各办事处提前进行了物资储备,全力保障坚守一线岗位人员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月11日起,上海多地已陆续封闭,在公司的高效组织下,办事处各项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工作依然稳步开展,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电力输送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同时,威胜信息海外团队不畏艰辛,勇敢逆行,坚守在印尼、孟加拉、埃及等国家的公共事业电网智能改造和智慧水务改造项目,实时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以优秀的中国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网建设作出持久贡献,充分展示了公司“至诚致精 义利共生”的企业宗旨和勇于担当的国际化企业形象。 如今,数字经济和双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主线,威胜信息作为中国领先的能源物联网综合方案解决商,提供从数据感知、数据传输到应用管理的能源物联网全层级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支持电力、水务、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建设和经济发展,赋能客户提升能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双碳”数字化新路径,在双重政策利好下,有望持续受益。而据公司同日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威胜集团拟自2022年4月20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允许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股份不低于250万股不超过500万股,充分体现了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