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0万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来了!四大重点必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共十一章,四十一小节,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纲要》指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重点1: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重点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重点3: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金融方面也将有重大改革,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重点4: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

    《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专家观点:

    张玉龙: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 张玉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以下几点:

    1、粤港澳大湾区是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的尝试,有利于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各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各区域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2、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繁荣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内陆腹地。

    3、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科创中心的必然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广深企业科创优势,结合港澳优质科研资源,促进沟通、促进科创关键要素流动,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4、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粤港澳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典范,目标打造现代的世界级城市群。

    5、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邢自强: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或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邢自强:中国的五大主要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的逐步形成有助于支撑生产力增长,而粤港澳大湾区是这其中发挥集聚优势的桥头堡。与其他四个城市群分别仅专注于若干行业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柱产业更为多样化,包括高端制造业(分布于多个珠三角城市)、IT创新(深圳)、金融(香港和深圳)、专业服务(香港)、休闲娱乐(澳门和珠海),以及航运(整个区域)。此外,珠三角地区在过去近30年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桥头堡,也受益于此发展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并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预计,在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基于枢纽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和对卫星城的辐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望在未来十年保持在1.5-2.2%的区间,延续过去十年的势头。同时,参考国际城市群的人口密度和本区域的人口结构,预计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规模可在未来10年增至7600万到8800万之间(目前为7000万)。

    如此一来,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或将翻一番以上,达到3.2万亿-4.1万亿美元的范畴(2017年为1.5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的经济规模而相当于全球GDP第五大经济体,为全国GDP的增长贡献1/5。同时,通过经济一体化,区域内收入趋同步伐加快,卫星城市与枢纽大都市(广州、深圳)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从目前的43%缩小至2030年的1/3左右。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27610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 《深圳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日,深圳市委大湾区办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提纲挈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内容,并从国家战略、核心引擎、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的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引导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1万亿人民币。根据《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今年是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所在。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之后,深圳更是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释放“双区”利好叠加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指引》显示,深圳正加速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港口岸经济带、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7大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在金融、就业、居住、人才引进、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并成立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7个专责小组负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5月深圳刚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提出,深圳将在9大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此次《指引》再次强调了社会力量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提出:深圳坚持以先行示范、市场主导、国际一流、共建共享为原则导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合作等九大领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 延伸阅读 《指引》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时间点: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为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深圳工作的批示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8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