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11城的产业状况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与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导语

    湾区经济主要特点为:一国两制、国家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给充沛、领军企业逐渐增加。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增长,成为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任“主力担当”。

    一、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湾区创造GDP超10万亿元,增速超过7%。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11个城市构成,包括广东省内分布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以及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效益是地区产业经营成果的直观体现,2017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前10中, 深圳、广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为全国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总计创造GDP超过10万亿元,区域内城市总体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具体来看,澳门、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别达到10%、9%、8.80%。

     

    总体而言,粵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

    通常来说,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演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二、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阶段差异大,优势不同。下图中香港—肇庆,第三产业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产业占比与人均GDP 基本呈现正相关。从具体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A、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的纯服务型经济体;

    B、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

    C、其余5个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第二产业是GDP贡献的主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11城产业结构与人均GDP(2016年)

    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各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粵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梳理,从中得到当地的优势基础产业。

    1、香港:依旧是金融、服务业的天下

    金融、专业服务和仓储物流是香港服务业GDP的主要贡献领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长。根据2016年数据,三者合计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支撑服务业增长。

    2、澳门: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2016年数据显示博彩业仍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金融服务的占比在逐渐增加,澳门的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基于两大增长动力和葡语的独特优势,澳门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是继续建成以娱乐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心。

     

    澳门服务主要行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6年)

    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主导

    根据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数据,各产业GDP占比如下,工业贡献率最高,占到 38.8%,且已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1.0%、65.6%。

     

    深圳各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2017年)

    4、广州: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足鼎立

    广州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迅猛发展,2017年工业投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粵芯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已动工建设,并将形成集聚。同时,辅助优势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固定投资也在增加,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1.7%、23.3%、21.3%。

    5、东莞:世界工厂

    2017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和投资值增幅均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9.2%和14.4%,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 镇域间特色明显且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以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6、珠海:电子信息、医药是优势产业

    传统意义上,电子信息产业是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GDP所占比重超过1/4,知名企业包括金山、巨人、金碟、用友等。之后,医药产业也迅速抢占发展高点,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有丽珠、联邦、和佳、宝莱特、汤臣倍健等企业。作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海还围绕海岸线优势而衍生出海洋工程与旅游等产业。

    7、中山:九大产业平台引进先进制造业

    根据2017年中山统计数据,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 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 值385.62亿元,增长8.3%。

    未来,中山已建成的九大产业平台将为制造业贡献更多增加值。截至2017年底, 九大产业平台在建项目共42个,投资额共约165.7亿元;签约项目61个,投资额共约639.8亿元;在谈项目85个,投资额共约882.9亿元。吸引了包括新松机器人、比亚迪、彩迅等先进制造业企业。

    8、惠州:以电子信息和石油产业为主

    根据2017年惠州统计数据,惠州第二产业占比54.8%处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占比超过78%,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是最为突出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成为主导,且2017年外商经济投资持续增加,增长13.2%,达到210.60亿元。

    9、佛山:五大传统产业支持

    佛山的优势传统工业由以下构成: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家用电力器具等,其中佛山家电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家电产值的15%以上,有美的、海信、容声、小熊在内的多家知名品牌。同时,佛山也是家具制造业的重地,大自然地板、东鹏瓷砖、华润漆、箭牌卫浴等知名企业均出自此。

    在传统优势行业产能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新的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例如医药行业, 2017年佛山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11.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药器械增长2.1%。根据企查查显示,仅佛山地区注册的医疗仪器制造厂就有超过5000家。

    10、江门、肇庆:重心是做好产业承接

    江门和肇庆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和深圳的产能转移,一方面立足自身优势鼓励创新发展优势产业,如江门,努力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业,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领域有较好发展;肇庆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产业等。同时,两地都具有链接粵西的地理优势,可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打造宜居城市。

    综上,粵港澳大湾区11城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如下:

     

    三、城市群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是形成由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类似于圆锥面的发展后,向卫星城市转移以达到均衡发展。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也遵循这一规律,传统工业制造业正在逐步向成本更低的湾区内城市转移,例如:

    佛山的陶瓷业向肇庆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带;

    惠州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电子器件、服装加工、新型建材产业;

    江门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五金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业;

    肇庆已完成自建产业转移示范园,用于承接金属材料、电子产业(兼顾发展 生物医药和先进机械装备产业)。

    较发达城市需利用资本、人才、科技优势在稳固基础之上快速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例如:

    香港联合深圳共同发展金融科技;

    深圳137个项目布局在38个“一带一路”国家,华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形成与“一带一路”结合的科技合作“新常态”;

    深圳市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结合湾区各城市的现处阶段、主要优势产业及城市规划政策可知,粵港澳大湾区内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政策促进改革,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sohu.com/a/341157320_488166
相关报告
  • 《深圳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日,深圳市委大湾区办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提纲挈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内容,并从国家战略、核心引擎、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的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引导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1万亿人民币。根据《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今年是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所在。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之后,深圳更是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释放“双区”利好叠加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指引》显示,深圳正加速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港口岸经济带、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7大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在金融、就业、居住、人才引进、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并成立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7个专责小组负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5月深圳刚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提出,深圳将在9大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此次《指引》再次强调了社会力量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提出:深圳坚持以先行示范、市场主导、国际一流、共建共享为原则导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合作等九大领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 延伸阅读 《指引》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时间点: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为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深圳工作的批示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8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
  •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合作进程》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22
    • 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这是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一项重要议案。   马化腾已经连续4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有独钟”,但与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马化腾关注的重点却是大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过去三年,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建言?   完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与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相比,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有必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大湾区在海洋生态文明领域的合作步伐。”马化腾说。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马化腾因身体原因将缺席今年全国两会,但他仍以书面形式提交议案,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设立跨境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协调机制。   完善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9座城市,“2”分别是香港和澳门。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称为“讲粤语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从经济领域的合作拓展至社会治理制度的对接和整合,三地的融合在加深,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扎实。   “要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在新时代的合作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港区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   香港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在两会议案和提案中也聚焦生态环保,建议完善非法捕鱼举报机制,设立跨水域24小时举报热线,加强内地及香港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正在加紧制定,规划中将建立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让发展更充分,让保护更严格。   拓宽环境治理合作领域   “要持续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再造。”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说。   她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促成大湾区城市形成保护水资源的共识,加强“海水淡化”和“再造水”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在大   湾区内成立联合水资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研究整个水资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与委员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去年《纲要》发布,提出以“美丽湾区”为目标,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为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基于这一点,马化腾着眼珠江口,建议全面开展珠江口生态修复整治,加快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将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智慧国家公园。   信息公开是倒逼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要督促相关地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同时推广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全面公开地区的实践经验,切实推动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信息公开。   赋能绿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三地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在加速整合,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高新技术方面,智能汽车作为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动力增长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科学规划布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大湾区创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和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围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建议,三地政府应共同投放更多资源,鼓励及扶持大湾区内的企业或机构大力发展环保科技。   提高循环发展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着力点。   陈勇说:“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建立环保园区,可以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在园区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也可以设置研究机构,让三地专业人才共同研究环保技术,将废物转化成新产品或能源。”   探索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先行先试。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发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绿色金融将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