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下水调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2
  • “装置已到达定位地点,完成下水目标!”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工作人员兴奋地说道,这个平面面积超3500平方米、重超4000吨的巨型装置成功实现水上“漂浮”。1月10日,广东电网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开展下水调试工作,标志着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从理论研究正式迈入了工程实践的新发展阶段。

    图片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正式下水。

    波浪能作为一种蕴含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因其可再生性和绿色环保优点,已成为一种亟待开发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目前国内外研建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容量都是百千瓦级,我们装置的兆瓦级容量远超于其它装置。”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刘石说道。

    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包括了发电平台、液压系统、发电系统、监控系统、锚泊系统等部件,利用发电平台充分“吸收”波浪,通过三级能量转换将波浪能变成绿色电能,从而实现对远海岛礁的稳定供电。

    “以往没有这么大的装机容量意味着没有太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内容,而且这次面对的又是‘海洋工程’这个全新领域,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刘石解释,想要在确保俘获转化效率高的同时实现电能稳定输出,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装置的形状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光是设计稿就反复修改了近百次,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最终从一字型、圆边形以及四边型等四种形状中选择了更加适合的三边型。

    针对中国南方海洋环境存在的高温、高湿、高盐雾及台风多发等情况,提高发电装置的可靠性极为重要。项目团队全力开展科研攻坚,攻克了波浪能高效俘获及转换、抗台风自保护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抗台风自保护技术设定了规避台风策略,如果环境过于恶劣导致装置已经不再适合工作时,装置会自动向内部注水,增加装置重量使其下沉,进而提高其对于台风的抵抗能力。”刘石说,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可抵抗16级超强台风。

    除此以外,项目团队还提出了自适应波浪发电技术,使得发电装置可以被更加高效地利用。波浪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会有所不同,该技术针对不同的波浪情况进行自适应的调节,在浪大的时候装置内部的发电机组会“火力全开”,而浪小的时候会视情况只开其中一部分。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整体转换效率可达22%,在满负荷的条件下,该装置每天可产生2.4万度电,大约能够为3500户家庭提供绿色电力,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了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

    接下来,广东电网将开展装置整体的集成调试工作,后续会先在广东沿海进行实海况试验,最后在远海并网运行,建成以波浪能为主体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岛。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1853.shtml
相关报告
  • 《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调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1月10日,由南方电网广东电网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在广东中远海运重工完成平台主体建造,开展下水调试工作。平面面积超3500平方米、重超4000吨的巨型装置成功实现水上"漂浮",标志着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从理论研究正式迈入了工程实践的新发展阶段。 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包括了发电平台、液压系统、发电系统、监控系统、锚泊系统等部件,利用发电平台充分"吸收"波浪,通过三级能量转换将波浪能变成绿色电能,从而实现对远海岛礁的稳定供电。 针对中国南方海洋环境存在的高温、高湿、高盐雾及台风多发等情况,提高发电装置的可靠性极为重要。项目团队全力开展科研攻坚,攻克了波浪能高效俘获及转换、抗台风自保护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据了解,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可抵抗16级超强台风。 除此以外,项目团队还提出了自适应波浪发电技术,使得发电装置可以被更加高效地利用。波浪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会有所不同,该技术针对不同的波浪情况进行自适应的调节,在浪大的时候装置内部的发电机组会"火力全开",而浪小的时候会视情况只开其中一部分。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整体转换效率可达22%,在满负荷的条件下,该装置每天可产生2.4万度电,大约能够为3500户家庭提供绿色电力,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了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 接下来,广东电网公司将开展装置整体的集成调试工作,将在广东沿海进行实海况试验,未来在远海并网运行,建成以波浪能为主体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岛。
  • 《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置下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5
    • 记者1月29日从江门海事局获悉,我国首台超100千瓦的气动式海浪能发电装置——“华清号”近日在江门新会成功下水。这项创新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海浪能发电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更为全球气动式海浪能发电技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据了解,这款创新型气动式海浪能发电装置由清华大学海洋波浪能利用技术首席科学家张永良教授团队领衔研发。历经20年潜心研究和应用验证,团队成功突破了波浪能发电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气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的高效、宽频和高可靠运行。这使得我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动式波浪能发电核心技术,为海洋能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清号”的问世,使得波浪能这种尚未实现商业化开发的海洋可再生清洁能源备受关注。波浪能的能量密度分别是风能和太阳能的5倍和20倍,年发电时间高于风能和太阳能,且蕴藏量丰富,高达70亿千瓦。利用海洋波浪能发电,是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之后,开启的又一条全新赛道。据估算,仅发电一项市场规模就达数万亿元,可拉动的经济效益高达几十万亿元。 广东民华船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云华介绍,该公司自2021年起与清华大学团队展开合作,主要负责“华清号”的制造。目前,“华清号”在气动式波浪能发电系统中从海浪能转换至电能的全过程分析方法、高效可靠和强生存力技术等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款装备可替代远海岛礁、海上平台、深海养殖等海洋装备的柴油远运,充当海上充电桩或充电站,对于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华清号”的成功下水,我国在海浪能发电领域的创新成果逐渐崭露头角。这一突破将为深远海岛礁开发、海上平台运行、深海养殖等海洋装备提供电力保障,助力我国增强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双碳”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波浪能这一清洁能源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