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混合对南大洋气候平均状态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8
  • 南大洋对于全球层化和生物储碳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与全球大洋传输带相连,该传输带(即全球经向翻转环流)将进入南大洋的大气热量和碳重新分配到世界海洋中,从而使南大洋吸收的大气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被重新分配并缓冲数百年。因此,了解控制南大洋气候的因素、全球大洋传输带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量化未来气候预测中不确定性的关键。

    前不久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文章重点关注全球海洋输送带的太平洋部分。基于一系列气候模型试验,探讨了深海混合对南大洋冬季海冰区域的可能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响应。研究强调了气候模式中深海混合的模拟表达,这对于量化南大洋气候驱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重要。研究表明,通过大洋传输带盆地规模的海洋分层重组和全球海洋响应,太平洋深海潮汐引起的微尺度混合对冬季南大洋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研究对潮汐引起的深海混合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气候模式试验。第一个被称为TED实验,在估计涡动垂直扩散系数Kv时采用从全局三维潮汐模型中获得的潮汐能量耗散率全局图。另一个称为CTRL实验,为Kv规定垂直的一维经验轮廓。引入该经验轮廓可以获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强度,同时考虑观察到的底部强化混合特征。实验表明,南大洋气候中TED和CTRL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罗斯海的TED冬季(7-9月)海冰区域比CTRL更向北延伸。海冰面积的增加也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增加,从而导致太阳辐射降低。TED试验相对于地球辐射预算实验的年平均太阳辐射偏差下降了10.6 Wm-2,CTRL试验则在南纬50度以南下降了14.3 Wm-2,这表明TED的偏差减少了30%。

    科研人员表示,深海混合对南大洋的气候平均状态以及大气中的云过程也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探讨了深海混合如何通过修改全球海洋输送带来影响南大洋的气候。具体而言,太平洋深水在向南输送时经深海混合的改造,加强了地下分层,抑制了南大洋的深对流。这造成了罗斯海海冰的增加,进而导致短波辐射的减少,以及西风和风暴的加强。本研究表明,由于南大洋可以通过其热量吸收和碳汇作用来调节全球变暖进程,在气候模型中更好地表示深海混合有助于提高由区域到全球的气候预测可靠性。

    作者表示,南大洋主导着全球海洋热量吸收与碳汇,因此更好地了解南大洋气候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减少瞬态气候响应(TCR)对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全球变暖预测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目前许多气候模型都持续高估了太阳辐射,并且相应地低估了南大洋的海冰面积。此外,海洋中尺度涡旋与地表通量误差导致了南大洋中不均衡的深海混合层分布和开放海洋深对流,而大多数气候模型中缺乏了对这些数据的估计。这些系统性气候模型误差是降低TCR不确定性的障碍,因为它们与海洋热吸收和碳汇直接相关。

    (於维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2768-6
相关报告
  • 《南大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4-22
    • 在晚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中,南大洋是一直最受关注的热点区域之一。 不仅是由于南极来源的中层水(南极中层水AAIW和南极模态水SAMW)和底层水(南极底层水AABW)是全球大洋环流重要的组成,而且因为该海域存在受强劲的南半球西风带驱动的上升流区。这种强劲的深层水上涌,在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的同时,还导致深层水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极大地调节了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因此,国内外同行十分关注南大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最近,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的Ben Bronselaer博士及其合作者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1985—2005年海洋舰载测量数据与2014—2019年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从浮标中得到的数据计算了二十年来南大洋的温度、盐度、pH值、硝酸盐、溶解的无机碳和氧的浓度的变化。发现在研究时间段内当地气温上升3°C、南极海岸附近盐度变化超过0.2psu、65°至40°S之间的等密度线加深等现象。结合地球系统模型ESM2M的结果,作者认为南极融水注入和西风带的向极地移动导致如上结果。该研究比较全面的揭示了南大洋西风带增强和温度升高对大洋水团性质和局地气候的深刻影响。 那么在距今2万年到1万年的最后一次冰消期,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和西风带南移,南大洋上升流活动又是如何影响局部甚至全球的气候呢?同样是《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最近刊出了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极气候和生态研究中心Andrew Moy博士及其合作者的文章,他们使用浮游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和碳同位素以及基于烯酮的温度替代物重建了过去25,000年以来塔斯马尼亚岛以南南极表层海水pH和CO?分压。该记录表明,南大洋上升流控制的深层水上涌向大气中释放CO?强度的变化是导致地球最后一次冰消期大气CO?急剧升高的原因。 以上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极冰川融水注入和西风带南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大气浓度升高,形成正反馈。同时,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海洋中纬度表层水和中层水吸收的CO?量也在不断增加(Gruber et al., 2019)。那么高低纬度海洋之间吸收和释放CO?的机制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如何定量计算海洋作为一个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将会是我们下一步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原文题目:Importance of wind and meltwater for observed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502-8 原文题目:Varied contribut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to deglacial atmospheric CO? rise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73-9
  • 《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8
    • 黑碳气溶胶作为短寿命气候辐射强迫因子( 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大气中的黑碳颗粒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增温,同时它的老化过程也会影响云的生成、生命时间和反照率。黑碳在大气灰霾的形成也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生物质燃烧是大气黑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燃烧过程不但排放小的黑碳颗粒( soot ),也同时排放了大量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semi-volatile organic matter ),二者在大气中发生了极为复杂的混合演变过程,从而改变其成云结核的能力。目前对于该过程的研究通常是通过外场观测获得,由于受到气象因素、扩散传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黑碳的混合状态会随老化时间发生明显的改变,为更好表征黑碳气溶胶的老化速率及其影响,需要对燃烧过程释放的新鲜黑碳的混合状态进行测定。   针对以上问题,近期我所“青年相关人才计划”潘小乐研究员及其团队,设计了在实验室的生物质燃烧实验,模拟生物质黑碳释放的全过程,观测在不同燃烧条件下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的特征。研究表明,黑碳气溶胶颗粒质量粒径分布的峰值粒径随燃烧状态的不同又明显不同,在明燃( MCE > 0.95 )的状况下黑碳粒径约为 215 纳米,比阴燃( MCE < 0.90 )的情况大 40% 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明燃状态下产生高浓度的 soot 颗粒,颗粒间的碰并过程造成了黑碳颗粒的快速增长。在混合状态方面,明燃情况下半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低,造成黑碳气溶胶包裹较薄;但在阴燃的情况下,由于大量有机物的释放,黑碳颗粒物包裹层较厚,其鞘核比(含黑碳气溶胶颗粒物的整体粒径与黑碳粒径的比值)大约大约在 1.4 左右(图 1b )。本试验同时测定了生物质燃烧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比( ΔrBC/ΔCO )在 1.8-34 ng/m 3 /ppbv 之间, MCE 数值越大,排放比越高。该研究对于全面认识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的演变规律以及气候辐射强迫作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Impact factor :5.89 ),具体可查阅论文全文:   Pan X, Kanaya Y, Taketani F,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fractory black carbon aerosols from fresh biomass burning: a perspective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17, 17(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