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4-22
  • 在晚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中,南大洋是一直最受关注的热点区域之一。

    不仅是由于南极来源的中层水(南极中层水AAIW和南极模态水SAMW)和底层水(南极底层水AABW)是全球大洋环流重要的组成,而且因为该海域存在受强劲的南半球西风带驱动的上升流区。这种强劲的深层水上涌,在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的同时,还导致深层水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极大地调节了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因此,国内外同行十分关注南大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最近,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的Ben Bronselaer博士及其合作者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1985—2005年海洋舰载测量数据与2014—2019年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从浮标中得到的数据计算了二十年来南大洋的温度、盐度、pH值、硝酸盐、溶解的无机碳和氧的浓度的变化。发现在研究时间段内当地气温上升3°C、南极海岸附近盐度变化超过0.2psu、65°至40°S之间的等密度线加深等现象。结合地球系统模型ESM2M的结果,作者认为南极融水注入和西风带的向极地移动导致如上结果。该研究比较全面的揭示了南大洋西风带增强和温度升高对大洋水团性质和局地气候的深刻影响。

    那么在距今2万年到1万年的最后一次冰消期,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和西风带南移,南大洋上升流活动又是如何影响局部甚至全球的气候呢?同样是《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最近刊出了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极气候和生态研究中心Andrew Moy博士及其合作者的文章,他们使用浮游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和碳同位素以及基于烯酮的温度替代物重建了过去25,000年以来塔斯马尼亚岛以南南极表层海水pH和CO?分压。该记录表明,南大洋上升流控制的深层水上涌向大气中释放CO?强度的变化是导致地球最后一次冰消期大气CO?急剧升高的原因。

    以上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极冰川融水注入和西风带南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大气浓度升高,形成正反馈。同时,随着人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海洋中纬度表层水和中层水吸收的CO?量也在不断增加(Gruber et al., 2019)。那么高低纬度海洋之间吸收和释放CO?的机制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如何定量计算海洋作为一个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将会是我们下一步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原文题目:Importance of wind and meltwater for observed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502-8
    原文题目:Varied contribut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to deglacial atmospheric CO? rise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73-9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73-9
相关报告
  • 《南大洋酸化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8-24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薛亮副研究员与美国特拉华大学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acidification rates through summertime wind forcing in the Southern Ocean”于2018年8月1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443-7)。 海洋酸化会对海洋生物特别是珊瑚、有孔虫和贝类等的钙质骨骼或外壳的发育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危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尽管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的,但局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以显著减弱或加剧海洋酸化。确定这些调节海洋酸化的过程和因素对于准确预测未来海洋酸化的程度及影响十分重要。 受低温和上升流的影响,南大洋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较低,因此南大洋是最易因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发生酸化的海域之一。作为南半球海洋气候变化主要模态的南大洋环状模(SAM),对南大洋酸化究竟有何影响,一直尚无定论。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在南大洋气旋对海盐粒子高空输送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气重点实验室)在南大洋气旋对海盐粒子高空输送机制及其气候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观测方法,捕捉了南大洋海盐颗粒在多个不同气旋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首次评估了南大洋气旋对海盐颗粒的高空输送量。发现在气旋发生过程,近海表大气海盐颗粒浓度并未随风速的增大而升高。这与传统大气海盐颗粒浓度与风速正相关的观点并不一致。通过对气旋过程气团的运动和输送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在近海表层由于气旋中心压力较周边低,使得周边气流向气旋中心传输;在气旋低压区形成泵吸作用将低层大气向高空输送,底层周边干净气团向低压中心的补充稀释了近海表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同时气旋的泵吸作用将大量底层大气中的海盐颗粒带入高空,这两者相互作用使近海表层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降低。 南大洋气旋发生的频率非常高,特别是在40-60°S西风带区域,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气旋形成。本研究通过现场观测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在气旋发生过程,由于气流的输运作用,虽然海盐颗粒的生成量上升,但底层大气中海盐颗粒的浓度并未增加。计算结果表明超过30%的海盐颗粒在气旋的泵吸作用下,被输送至高空大气中,这部分海盐颗粒最终成为大气云凝结核(CCN)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大洋气旋多发,气旋产生的海盐颗粒高空输运作用将极大增加南大洋上空 CCN的数量,改变南大洋海域太阳辐射平衡,调控区域气候变暖,并进一步影响南大洋的降水循环,对区域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对揭示南大洋及南极区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成果以“Cyclones enhance the transport of sea spray aerosols to the high atmosphere in the Southern Ocean ”为题发表在国际大气领域顶级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杂志上(1区TOP)。硕士研究生史军为该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导师颜金培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该研究亦是在海洋三所创新培育团队支持下,在极区海洋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南北极考察专项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cp.copernicus.org/articles/23/1034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