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证明我国深部砂岩咸水层可封存二氧化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1
  • 31日,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获悉,该院教授级高工马永法研究团队负责实施的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院首次开展深部砂岩咸水层CO2—水混合溶解注入试验,证明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可注入性良好,单井注入流量超24.3立方米/小时。

    当前,在无法完全放弃化石能源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碳中和技术不可或缺的部分,被认为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和托底保障。

    为强化科技创新在减碳控碳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组织开展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和先导注入试验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实施。

    经过长时间探索研究,马永法团队构建了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砂岩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开展评价工作,在国内首次利用地热井资料评价了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砂岩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其理论封存量为478.91亿吨,有效封存量为11.49亿吨,其二级构造单元均较适宜开展CO2封存。

    此前,冰岛首次开展了玄武岩CO2—水混合溶解注入封存试验。监测表明,混合溶解注入可大大加速CO2、水与储层岩石反应生成矿物的时间,保证CO2更安全地封存于地下。基于此,马永法团队搭建现场注入平台,率先探索在深部砂岩咸水层开展CO2—水混合溶解注入试验。

    “随着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技术的日趋成熟,可将深部咸水层变为封存CO2的地质储库。”马永法说,这些地质储库具有稳定的地质特征和封存能力,能安全地长期储存CO2,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65094-1.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首例深层底水砂岩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在西北油田拉开序幕》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5-25
    •   5月16日19时40分,随着一阵机器轰鸣声起,液态二氧化碳被顺利注入井筒,全国首例深层底水砂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在西北油田TK124H井拉开序幕。西北油田在该井所在S41-1井区建立“1注8采”模式,预计提升井组采收率10至15个百分点。  S41-1井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台县塔河油田,属于三叠系油藏,深埋在地下4600多米,油层平均厚度7米左右,但原油下面的底水达到130米。   “塔河三叠系强底水砂岩油藏类型特殊,属于国内唯一,国外少有,它的特点是超深、高温、高盐和强底水,这种类型的油井一旦底水淹没井筒后很难治理。”西北油田提高采收率高级专家刘学利说。  S41-1井区就在这种“水上漂”油藏,导致179万吨的储量仅产油31.5万吨,采出程度为17.6%。  “我们前期开展过注水和注氮气驱油,由于底水足,地层不缺能量,注水没有作用。我们试注过氮气泡沫,很快见到了效果,但是氮气从油层上面产生气窜现象,这是氮气和油气不能融合导致的,于是我们找到能与油气融合的二氧化碳,开展室内论证研究。”刘学利说。  历时4年,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底水砂岩油藏条件下,注入二氧化碳的混相特征、二氧化碳横向驱波及机理、二氧化碳驱油两相渗流规律、二氧化碳在底水油藏中的溶解分配及扩散规律。  “简单说就是搞清楚了二氧化碳与油气混合后驱动油气的效果,像是给地下的油气充电,然后成为‘车辆’的新能源,推动油气运动,然后到达采油的井下被开采出来。”刘学利说。  明确二氧化碳驱油的机理后,科研团队建立3D数模模型,反复验证效果,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试验每天在TK124H井注入二氧化碳80至100吨,共注17万吨,通过数模推演,预计在S41-1井区的其他8口油井增油8万吨。  科研人员设计了注二氧化碳驱油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监测技术系列,对注气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他们设计了注采工艺方案,确保长周期注入二氧化碳和采出原油的安全,减少二氧化碳对井下管柱和地面采出流程的腐蚀。  西北油田管辖的底水砂岩油藏储量近5000万吨,采出程度25%,综合含水达90%。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西北油田底水砂岩油藏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  “我们将加强试验跟踪分析认识,探索形成一套提高深层底水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新途径。如果现场试验符合我们的室内实验结论,推广以后油田每年可以增油10万吨以上,这对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学利说。
  • 《长庆油田二氧化碳增能压裂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9
    • 4月5日,长庆油田老井侧钻水平井液态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压裂及碳埋存试验,在苏里格气田中区首获成功。各项技术数据显示,入井液态二氧化碳累计达100立方米,压后一次性放喷点火后火焰高达6至7米,监测二氧化碳埋存率超过80%,实现了压裂提产和环保减排的双重目标。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研究压裂技术的专家介绍,二氧化碳前置增能技术以其独特的工艺优势应用于气田致密气藏和老区改造,对于低压、致密、强水锁砂岩储层具有明确的技术针对性,不但能达到地层能量补充、降低储层敏感性伤害及提高气藏最终可采储量的目的,还能够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埋存,减少环境污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气田老区的采收率、降低钻完井生产成本,长庆油田利用报废老井,在苏里格气田中、东区开展老井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压裂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老区开采时间较长,侧钻井地层压力普遍较低,对压裂液造缝效率和压后排液造成一定困扰。 对此,长庆油田科研技术攻关团队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目标,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在老井侧钻水平井开展了气田增能助排压裂和碳埋存试验,现场压后测试无阻流量达37万立方米/天,较区块前期老井侧钻水平井提高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掌握气田侧钻水平井碳埋存规律,压后开展了二氧化碳埋存监测试验,试验井排液8天累计返排气态二氧化碳7888立方米,折合液态二氧化碳13立方米左右。专家介绍,根据国外二氧化碳返排经验图版,此项试验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效果方面达到了既定目标。 据了解,二氧化碳压裂已在集团公司个别油田企业进行了规模应用,但长庆油田结合自身低压、低渗、低丰度的“三低”油藏特征,创新性开展了将二氧化碳压裂增能提产与碳埋存中和相结合试验,既破解了低压储层压裂排液提产瓶颈,又解决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环保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次试验的成功,为长庆油田掌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的碳埋存规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2022年,长庆油田将在苏东北、靖边上古等低产低效区和老井侧钻水平井全面应用此项技术,为气田低压致密气区的高效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