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深层底水砂岩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在西北油田拉开序幕》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5-25
  •   5月16日19时40分,随着一阵机器轰鸣声起,液态二氧化碳被顺利注入井筒,全国首例深层底水砂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在西北油田TK124H井拉开序幕。西北油田在该井所在S41-1井区建立“1注8采”模式,预计提升井组采收率10至15个百分点。  S41-1井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台县塔河油田,属于三叠系油藏,深埋在地下4600多米,油层平均厚度7米左右,但原油下面的底水达到130米。   “塔河三叠系强底水砂岩油藏类型特殊,属于国内唯一,国外少有,它的特点是超深、高温、高盐和强底水,这种类型的油井一旦底水淹没井筒后很难治理。”西北油田提高采收率高级专家刘学利说。  S41-1井区就在这种“水上漂”油藏,导致179万吨的储量仅产油31.5万吨,采出程度为17.6%。  “我们前期开展过注水和注氮气驱油,由于底水足,地层不缺能量,注水没有作用。我们试注过氮气泡沫,很快见到了效果,但是氮气从油层上面产生气窜现象,这是氮气和油气不能融合导致的,于是我们找到能与油气融合的二氧化碳,开展室内论证研究。”刘学利说。  历时4年,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底水砂岩油藏条件下,注入二氧化碳的混相特征、二氧化碳横向驱波及机理、二氧化碳驱油两相渗流规律、二氧化碳在底水油藏中的溶解分配及扩散规律。  “简单说就是搞清楚了二氧化碳与油气混合后驱动油气的效果,像是给地下的油气充电,然后成为‘车辆’的新能源,推动油气运动,然后到达采油的井下被开采出来。”刘学利说。  明确二氧化碳驱油的机理后,科研团队建立3D数模模型,反复验证效果,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试验每天在TK124H井注入二氧化碳80至100吨,共注17万吨,通过数模推演,预计在S41-1井区的其他8口油井增油8万吨。  科研人员设计了注二氧化碳驱油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监测技术系列,对注气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他们设计了注采工艺方案,确保长周期注入二氧化碳和采出原油的安全,减少二氧化碳对井下管柱和地面采出流程的腐蚀。  西北油田管辖的底水砂岩油藏储量近5000万吨,采出程度25%,综合含水达90%。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西北油田底水砂岩油藏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  “我们将加强试验跟踪分析认识,探索形成一套提高深层底水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新途径。如果现场试验符合我们的室内实验结论,推广以后油田每年可以增油10万吨以上,这对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学利说。

相关报告
  • 《吉林油田技术升级二氧化碳驱油提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年份,以其独特的印记,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奋斗与辉煌。2024年,对于吉林油田而言,正是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六十五载风雨兼程,从初露锋芒到如今的稳健前行,吉林油田不仅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历程,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坚韧不拔之志,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这一年,是吉林油田发现65周年的荣耀时刻,也是公司向着实现本质扭亏脱困,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节点。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吉林石油人以“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为引领,秉持“325”工作思路,矢志不渝地向着新“681”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回望这一年,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并网投运,不仅是中国石油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更是吉林油田在新能源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标志着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在川南,区块骨架工程的基本建成,为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松南老区,通过不懈的努力,油气稳产的基础更加牢固,展现了吉林石油人对传统能源业务的坚守与创新。 从松辽平原的广袤到巴蜀之地的深邃,从传统油气的深耕到新能源的开拓,每一步都凝聚着吉林石油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份成就都是他们坚毅与执着的最好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吉林油田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我们特此开设“2024·印记”栏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珍贵的瞬间和深刻的声音,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近距离感受吉林油田这一年来的不凡历程。在这里,您将看到技术创新的火花,听到奋斗者的心声,感受到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让我们一同回望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吉林油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辉煌,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 “2024·印记”,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一同铭记这一年,吉林油田留下的每一个坚实脚印。 今年前11个月,吉林油田完成二氧化碳年注入计划的97.6%,超计划运行,驱油效果显著。 为确保高效开发,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持续进行精细注采调控,结合监测资料和生产动态分析,对生产区域进行动态调整。同时,积极探索多层非均质油藏扩大波及体积的新方法,持续改善层间矛盾。在工艺方面,进一步开展二氧化碳驱注采井低成本工艺及带压作业技术攻关,研究低成本国产化注气工艺管柱及测试技术,持续加快国产密相泵注入技术研发,降低注入运行成本。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持续加快大情字井油田新建黑79站伴生气预处理和黑46站余热利用工程的建设进度,预计建成后年注气能力将达到92万吨。同时,优化二期工程推广方案,综合考虑注采平衡、效益保障和埋存等因素,合理匹配水气注入能力,多措并举提升日注气能力。在技术研发方面,吉林油田持续攻关不同类型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开发效果的技术方法,研发出地面和井下两种智能分注工艺,并攻关配套井口和智能配注器。 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瞄准“电、气、新能源”3个重点领域,扩大机采间抽、注入压损、低温集输等能耗管控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实现节电节气。同时,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积极开展国产化流量计试验,增加了橇装气浮水处理装置,降低注入成本。通过持续提高伴生气回注量,减少外购气,优化气源结构,提升整体效益。
  • 《试验证明我国深部砂岩咸水层可封存二氧化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1
    • 31日,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获悉,该院教授级高工马永法研究团队负责实施的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院首次开展深部砂岩咸水层CO2—水混合溶解注入试验,证明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可注入性良好,单井注入流量超24.3立方米/小时。 当前,在无法完全放弃化石能源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碳中和技术不可或缺的部分,被认为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和托底保障。 为强化科技创新在减碳控碳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组织开展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和先导注入试验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实施。 经过长时间探索研究,马永法团队构建了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砂岩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开展评价工作,在国内首次利用地热井资料评价了松辽盆地林甸地区深部砂岩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潜力:其理论封存量为478.91亿吨,有效封存量为11.49亿吨,其二级构造单元均较适宜开展CO2封存。 此前,冰岛首次开展了玄武岩CO2—水混合溶解注入封存试验。监测表明,混合溶解注入可大大加速CO2、水与储层岩石反应生成矿物的时间,保证CO2更安全地封存于地下。基于此,马永法团队搭建现场注入平台,率先探索在深部砂岩咸水层开展CO2—水混合溶解注入试验。 “随着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技术的日趋成熟,可将深部咸水层变为封存CO2的地质储库。”马永法说,这些地质储库具有稳定的地质特征和封存能力,能安全地长期储存CO2,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