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参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i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基于8个仿刺参野外群体的性别调查和遗传分析,发现仿刺参的性别不是由简单的XX/XY型系统决定,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多基因性别决定。

    海参属于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处于由无脊索向脊索过渡的进化位置。海参的性别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决定?它们是否具有性染色体或性别决定基因?海参以上性别决定机制至今未得到深入解析,这些研究的滞后阻碍了棘皮动物性别遗传演化机制和海参遗传选育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项研究发现,8个野外群体的雌雄性别比例约为1:1,雌雄仿刺参染色体上的reads覆盖深度差异支持其性染色体的不唯一性。性别差异位点注释到了391个基因,其中169个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他基因主要分布在1、2、3、8和19号染色体上,证明其性别分化机制受多基因多位点调控。

    进一步分析揭示,编码NCX1的溶质载体家族 8 成员 A1(SLC8A1)基因是仿刺参的性别分化主效调控基因。研究还在多条染色体上均开发出雄性特有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了仿刺参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而是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基因性别决定系统。该研究不仅推动了棘皮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揭示,也为仿刺参遗传选育中难以实现雌雄精准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鉴定工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江春嬉为论文第一作者,孙丽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00422402077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9/t20240914_736331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形成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郭鹏远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海山的成因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提出并验证了“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下脊向流动会产生海山/海山链”的重要科学假说,为理解全球海山的成因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地质学期刊GEOLOGY。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地幔柱假说(Wilson, 1963; Morgan, 1971)可以很好地解释年龄渐变的海山链(夏威夷-皇帝岛链)以及体积较大的海底高原(Ontong Java高原)的成因。然而,沉寂在大洋之下的数以万计的海山大多没有此类特征,它们既没有年龄渐变的现象,体积也很小。因此,“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Hillier等人(2007)发现全球99%以上的海山形成于在正在生长的大洋岩石圈上,由此猜想这些小海山的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结构有关。因为大洋岩石圈在快速扩张时,近脊区域下会产生一个“大斜坡”,沿着“大斜坡”脊向流动的地幔物质容易发生减压熔融从而形成区域广阔的海山/海山链;相反,大洋岩石圈在慢速扩张时,近脊区域没有产生“大斜坡”,不利于发生减压熔融也不会形成区域广阔的海山/海山链。基于此,郭鹏远等提出了“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下脊向流动会产生海山/海山链”的科学假说。 为了验证这一科学假说,团队首先对南太平洋(快速扩张板块)的Pukapuka海山链海山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数据表明Pukapuka海山的地幔源区非常不均一,这些海山的时空分布和系统性成分变化一致说明,它们的地幔源区发生了自西向东(向洋脊的方向)的流动,推测该不均一地幔最终会流到洋脊之下进而影响洋脊玄武岩的成分。为了证实这一推测,科研人员进一步对与Pukapuka海山链相交的东太平洋13-23°S洋中脊段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交汇区的洋脊玄武岩确实有显著的地球化学异常,充分验证了提出的这一科学假说。 “不均一地幔脊向流动产生海山/海山链”假说描述了,当不均一地幔在快速扩张的大洋岩石圈之下流动时,由于洋脊的吸引作用会使其沿着大洋岩石圈底部的“大斜坡”向洋脊方向流动,从而导致不均一地幔持续减压熔融。随着不均一地幔的脊向流动,源区地幔中易熔富集组分逐渐被熔融、抽离,最终产生的岩浆喷发至海底所形成的海山就具有年龄和成分渐变的特征。 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郭鹏远副研究员。合作者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沈芳宇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李东永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赵阳慧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师王晓红和段梦、崂山实验室国坤博士和牛耀龄研究员、夏威夷大学John Sinton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技厅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Pengyuan Guo*, Fangyu Shen, Dongyong Li, Yanghui Zhao, Lipeng Zhang, Xiaohong Wang, Meng Duan, Kun Guo, John Sinton, Yaoling Niu. Ridgeward flow of compositionally heterogeneous mantle produces near-ridge seamount chains in the South Pacific. Geology 2024; doi: https://doi.org/10.1130/G52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