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除劣Ⅴ类水体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09
  • 上海市河长办近日表示,全市前期排摸出的1.88万条段、占上海河湖总数38.7%的水质劣Ⅴ类河道中,截至目前已有7650条段上报完成整治,水质暂时稳定在Ⅴ类及以上水平。2018年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全市劣Ⅴ类河道数降至1.1万条左右,劣Ⅴ类水体占比已控制在23%以内,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劣Ⅴ类水体占比控制在25%的目标。

    据悉,2018年6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2018年劣Ⅴ类水体占比控制在25%,2019年控制在15%左右,2020年控制在5%以内。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消劣工作进展顺利,超出预期,消除黑臭水体攻坚战取得成效。

    逐一复核才能销号

    上海市河长办近日对浦东新区高行镇北咸塘浜进行了突击检查。此前,高行镇北咸塘浜河道两岸部分企业未进行截污纳管,生活污水等直排入河。河岸边堆放大量垃圾,导致河水常年黑臭。

    经过整治,北咸塘浜两岸清洁,不少市民在河边休闲散步。河水水面呈现灰黄色,已没有明显黑臭。

    “不黑臭不代表水质已经消除劣Ⅴ类。”上海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处处长马维忠表示,河道要消除黑臭,主要有4项指标:河道整治后连续3个月,氨氮含量不超过5毫克/升,溶解氧含量不小于2毫克/升,透明度不小于25厘米以及群众满意度调查合格。相比之下,消除劣Ⅴ类的指标更多更严,如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指标在河道整治后要持续合格。如果严格依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河道水质要达到Ⅴ类,相关检测指标多达24项。

    工作人员现场检测记录,并提取水样以备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北咸塘浜水体的5项必备指标均高于Ⅴ类水要求,部分指标甚至达到Ⅱ类水标准。

    上海水务部门正对7000多条段“消除劣Ⅴ类”的河道进行复核,确保“验收一条、审查一条、销号一条”。一旦发现河道相关指标不合格、整治后水质出现反复,将责令相关单位整改。整改不力,河道就不能揭下劣Ⅴ类的“标签”,相关负责人也将被约谈。对约谈要求的整改事项和措施落实不力、约谈后无明显改进的负责人,将被问责。

    马维忠坦言,从消除黑臭到消除劣Ⅴ类,难度很大,有的甚至要2-3年时间。“目前,上海河道最大的污染源也是影响消除劣Ⅴ类水体效率的难点之一,是雨污混接。”

    2018年5月,上海已基本完成雨污混接调查工作,共查出混接点20290个。上海现已进入雨污混接全面改造阶段,力争2020年底,基本完成整治工作,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至目前,已改造混接点近1万个,还有一半混接点亟待处理。

    着力削减源头污染

    马维忠告诉记者:“虽然经过治理,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升,但如果不解决源头污染,进行长效管理,河道容易反复黑臭,治标不治本。”

    2018年9月和10月,上海市河长办先后通报了6条在消除黑臭后连续3个月再次黑臭的河道。此外,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的1864条段中小河道在2018年也有10%左右出现水质不稳定甚至劣化的情况。

    在高行镇,每位河长的手机里都有一个“河道监测管理系统”。站在北咸塘浜莱阳路桥上,打开系统,监测点位的实时水质数据就能一目了然:氨氮0.5毫克/升、溶解氧7.8毫克/升……各项指标均优于标准。

    记者看到,一台水质自动监测设备从河水中冒出头来,正是它把监测的水质数据传输到河长们的手机上。不仅如此,它还连接着市、区两级河长办。一位河长说:“传统的人工巡河,只能从感官上判断河道是否黑臭,但很多水质问题要靠技术才能发现。”实时监控水质提升了河道问题被发现和整改的效率。

    为从源头上保障整治后的效果,高行镇特地在北咸塘浜建立了一支10多人的护河志愿队,每天治河巡查。

    北咸塘浜的蜕变,是上海市大部分河道治理的缩影。

    马维忠认为,要改善和提升河道水质,最根本的是控污截源,消除岸上污染源,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分析河道污染成因和来源,制定相应措施。

    目前,配合《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已在河道水利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污纳管、工业企业治理、雨污混接改造、“五违四必”整治等方面,制定相应计划并全力推进;对于跨区界河道,要求上下游、左右岸的各区协同,分别承担相应任务和责任。

相关报告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双百”目标超额提前完成》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8-15
    • 日前,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双百工程”是北京市在2023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即“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其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的建设目标,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目前,相关目标已全部超额提前完成。 “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成效显著,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北京市聚焦机器人“1+4”产品体系,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成果凸显,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其中,北京市发挥其超大城市场景丰富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力度,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打造了机器人公园,形成包含6款产品的“机器人+园林”解决方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在市属公园和园博馆推广应用104台;探索了机器人课堂,初步形成包含课堂学伴、老师助教、课间玩伴和物品运送4类产品的“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先后在我市14所中小学部署38台机器人。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整机引领带动。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具身智能水平,形成人形机器人等高水平量产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安全可靠的创新产品。 二是进一步强化全域场景开放。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并开放一批公共服务全域场景,形成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机器人+智慧生活”北京方案,打造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的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 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用好政策和基金,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携手津冀统筹布局整机制造与配套环节,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我国食品工业提前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09-28
    • 2010-9-27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网讯:2009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下同)49678亿元,比2005年的20473亿元增长了143%,年均递增约25%,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食品工业总产值2010年达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的目标。这是记者从26日召开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了解到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王文哲介绍,第五届理事会期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时期。2005年到2009年,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35%、144%、145%。2010年上半年,食品工业完成销售值27942.18亿元,同比增长26.03%,利税总额4352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利润1767亿元,同比增长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