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 中药材种出好“钱景”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7
  •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一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云南省腾冲市,这里有着中药材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年来,腾冲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特色种植业助农增收

    腾冲市滇滩镇前胡种植大户李增旺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入夏以来更为忙碌。

    “去年在胜利村的大黑山播种了600亩前胡,产值达42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30万元,累计支付劳务费86.4万元,纯收入近200万元。”继续将种植规模扩大至800亩后,李增旺对今年的发展很有信心,“通过对去年种植管理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不断提升种植技术,今年估计能有800万元的产值。”

    同是种植大户的张春虎种植了400亩丹参,也计划在大黑山区域扩种至1000亩,将提供2万人次的务工机会,为当地农户带来140万元的劳务收入。

    腾冲市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地势起伏较大,气候类型多样,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腾冲市以创建“一县一业”中药材示范县为契机,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进入夏季,大黑山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千亩黄精迎来了关键的管护期。腾冲奇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章明介绍,公司在滇滩镇腊幸、左所等4个社区集体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目前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339亩,每年为附近农民增加务工收入26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9.65万元,还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400多亩。

    腾冲市目前建成了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滇滩镇镇长段登雷介绍,滇滩镇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基地”等利益联结方式,引进多家上规模的种植企业,每年创造产值4000多万元。同时,还成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并依托中草药种植企业和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学习种植技术,为群众拓宽致富门路。

    腾冲市农业农村局中药材办公室主任冯怀斯介绍,腾冲素有“滇西药库”“云药之乡”的美誉,有明确药用功效的植物148科、488属、812种,重点药材品种80个,人工种植品种64个。辖区内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腾冲东方红制药有限公司两家传统制药企业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2023年年末,腾冲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拓展至31.2万亩,实现中药材产量3.33万吨,农业产值22.86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实现了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11万户农户、15.28万人参与到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

    人才引育激发技术创新

    每天清晨,腾冲市界头镇清水河社区的山林里,云南润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麻种植基地的工人就在弥漫的林雾中忙碌起来。

    润垚公司腾冲地区负责人张怀陆介绍,公司林下天麻的良种繁育已经成功,在界头镇建设了一家天麻菌种厂,以解决林下天麻种源不纯、种源退化,以及天麻种植中蜜环菌和萌发菌“两菌”品种严重退化、品种参差不齐、价格过高的问题。菌种厂每年可生产300万袋蜜环菌、50万袋萌发菌,可以满足腾冲市3万亩的林下天麻种植需求,有效解决了“两菌”种质资源问题,为腾冲市天麻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年润垚公司示范种植天麻2000多亩,产量和质量均达到预期,带动全市种植1800多亩。

    种植技术创新是腾冲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的重要支撑。腾冲市积极引进和推广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成立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团、中药材行业协会等组织,腾冲市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了中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腾冲市在每年一度的腾冲科学家论坛上设立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并积极利用腾冲科学家论坛平台开展“双招双引”工作。腾冲市委书记马子兴表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学习交流新平台,拓展了创新发展新思路,加强了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为腾冲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植物科学与作物制药论坛;聘请16名省内外专家,成立腾冲市腾药研究院;与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易传辉合作成立“易传辉专家工作站”;聘请北京大学药学院艾铁民教授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顾问;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腾冲分所;云南农业大学抽调9名专家,组建腾冲市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团……腾冲市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引进科技人才,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为腾冲市建设“一县一业”中药材产业示范县提供科研平台支持和人才技术力量。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良法是提效的“法宝”。在种植创新方面,腾冲市鼓励农民、企业开展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2024年腾冲结合中药材产业实际,精选了4个主导品种和4项主推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腾冲市中药材种植产业不断向高端、特色、优质方向发展。

    三产融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腾冲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腾冲的农民们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还传承了当地的中药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腾冲依托97个传统村落,整合生态环境和农业旅游资源,打造民间节庆品牌,发展夜间经济、节庆旅游和康养经济,以“大健康”理念统领温泉产业发展,全面打造“温泉+中医药”创新链。

    腾冲市中医医院(腾冲市腾药研究院)依托腾冲产中药材,以药食同源为主,围绕大健康、旅游、康养等,以“腾药”为中心,研发了二十四节气药膳系列、花茶系列、泡酒系列等5类系列产品。

    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中,针对天麻产业,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寿好表示,腾冲将在品牌打造上不断开拓,拓展市场,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把天麻等产业同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生产更多的伴手礼,让到腾冲的每一个游客都能够看到天麻、品到天麻,同时也能带走腾冲的天麻产品。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腾冲市的优势特色产业,腾冲也继续以中药材种植产业为核心,积极拓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腾产药材”和“腾药”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强大动力。(本报记者 郑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0563.html
相关报告
  • 《探寻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县腾冲市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07
    • 一程山,一程水,一路行走,十余人从五湖四海汇聚腾冲,终于来到了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 2024年8月21日至8月28日,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社会调研团队的学生前往云南省中草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腾冲市开展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调研团队围绕“一县一业”发展格局,通过对腾冲市的实地调研,助力“一县一业”发展建设,打响腾冲市的草药品牌。作为中药材产业“一县一业”的示范县,腾冲市为调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这里,调研团队深入种植一线,走访村民农户,采访相关官员、制药企业、中医医生等各群体,实事求是地调研本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全面深入地研究中草药种植的发展模式,脚踏实地地思考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造化钟秀,历史激荡,辟致富之道 界头镇大塘村,天高地远,云海苍茫。山下,重楼翻起绿浪;山上,草果躲起迷藏。循着坎坷的山路,调研团队一路向上,正在前往当地种植户的草药基地。叫苦于路途颠簸的同时,他们更被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深深震撼——这里雨量充沛、山河环绕,还有独特的土壤成分与适宜的海拔高度,树木郁郁葱葱,植被恍惚无垠。根据当地合作社社长李叔的介绍,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草药种植,孕育出很多有效成分远超药典标准的中药材。 正因如此,腾冲市有着绵长的中药材种植和中医治病的历史。风铃响,恰似故人归。腾冲市区车驰马骤,药王宫便悠然坐落于此。在参观走访中,调研团队的同学们了解到,这座腾冲历代中医名流汇聚的建筑已经灿烂了近四百年。 在腾冲,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县级小城,造化钟秀于此,历史激荡于此,终于为之开辟出一条浩浩汤汤的以中药材为主题的产业大道。2022年,腾冲市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户脱贫创收。在十余年前的大塘村,生活贫苦的村民们逐步开始人工种植重楼。时至今日,坐在宅院里,终于过上温饱生活的村民们向调研团队的同学绽放出得意的笑容,不无满意地介绍着自己的种植经验。 险滩暗礁,风高浪急,蹚荆棘之路 致富之路终究不会是一帆风顺、“敲锣打鼓”即可走通的。 在固东镇,穿过广袤的白及地,调研团队的同学们终于见到了一名曾是产业工人的种植主——吴哥。据他介绍,受市场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不少中草药价格下跌,中药材价不对位,加之种植技术难、种植周期长等多重挑战,种植户更面临着巨大困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每年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工作,这让中草药种植更加雪上加霜。 在明光镇,跋涉于高原之地,调研团队的同学们遇到了一位普通的守地者。居住在窗破风啸的陋室中,这位年迈的老者以2000元月薪支撑着自己和半瘫的妻子的生活。除了普通农民生活辛酸,在访谈中,同学们还了解到了,腾冲市一二产之间薄弱的联系——加工环节没有紧跟种植环节,导致一部分中药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附加值的产业没有留在腾冲本地。“在土地上赚钱,难啊!”……这句话,从当地官员到种植大户,从公司负责人到普通农户,团队成员们听了一次又一次。 长空万里,云程发轫,盼腾云之日 那些种了一代又一代的田地,那些接近收获的药材,那些蓄力生长的种苗、看田守地的犬吠、茶余饭后的欢笑无一不看在眼中,落入心中。关心着这片动人的土地,调研团队的同学们最在意的莫过于渺渺前路如何开辟。 对此,腾冲市已经做了不少的思考。腾冲的发展应当长远计议。对于药企,蓄力成长,打响品牌,为本地种植的草药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对于种植企业,控制种植规模,加强种植管理,避免入不敷出;对于农民,提升合作意识,了解市场情况……在走访中,从旅游景区归云庄到药企东方红,从中医坐诊的药王宫到种植企业本草源,调研团队的同学们看到,腾冲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引导中草药产业,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骄不躁走发展路,平静专一度成长期,相信终会看到腾冲市中药材产业光芒万丈的腾云之日。 沿山路蜿蜒,风与药草相拥。抵达之处,眼前云雾缭绕,得以窥见探出水雾的山尖,幻如泼于远方的水墨画。我们留存腾冲景色于心中,于四周远眺,向腾冲道别。我们留恋腾冲,祝福腾冲,也继续走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每一种关乎中国发展、人民生计的产业投去青年人的目光和思考。
  • 《投资云南 “链”强中药材丨打造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第一车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如何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团队走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荣福表示,种植端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云南省将持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围绕种质资源保护、野生资源人工驯化、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在种植端发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植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种植端是关键,要高度重视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同时,加大对中药材资源及种植情况的调查力度,摸清资源底数,为科学种植区划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2022年云南完成国家第四次资源普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源标本库和数据库,保存资源标本9万多份,保存药用植物提取物标本6000多份。 “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方面,云南省取得了显著成绩。”李荣福介绍,云南省持续加强药用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了一批高标准GAP、有机种植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65.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万亩,不仅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中药材的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云南省还注重中药材品牌建设,提出了“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提升了云南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建立也为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荣福建议,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完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包括良种繁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的技术规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良种繁育推广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李荣福表示,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挖掘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抗逆性强、品质好和产量高的中药材新品种,缩短三七、当归、滇重楼、云木香等道地药材的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省农科院药植所始终致力于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中药材良种繁育与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成果不仅为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滇重楼、云木香、云当归、灯盏花、滇龙胆、草果、川贝母、滇黄精、白及等中药材中,成功选育出了70个优良品种,如“云香1号”“云归1、2号”“滇黄精云农1、2、3号”“雪贝1、2号(贝母)”“云草果1、2、3、4号”“滇韵1号白及”“滇龙胆太空1、2、3号”等,不仅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特点,及时满足了食品加工、药用等多元化市场需求。其中滇黄精选育出的“云林1号”和“林韵1号”,成为云南首个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云当归2号”成为全省主推品种,进一步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领域。 针对石斛种苗生产中存在的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省农科院药植所提出种子无菌贮存技术和液体培养的悬浮特性分选原球茎技术,有效提高了种苗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还创制了滇黄精种子酶解加工新技术,解决了滇黄精种子易发霉的问题,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赋能是提升药材产业“含金量”的钥匙,针对中药材种业科研成果从案头向田头转化的问题,李荣福表示,云南省应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建设。通过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中药材种植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田间地头。同时,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中药材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 “云南仍面临种质资源保护不力、良种选育进展缓慢、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和科技支撑不足等困难和不足。”李荣福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并给予持续支持;加大良种选育资金投入,鼓励科研单位和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研发和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在种植端,应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政府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户积极投入中药材种植。同时,加强市场开拓工作,积极对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开拓的双重作用,推动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 杨抒燕 段毅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