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持续发展中药材产业 加速乡村振兴新步伐》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6
  • 时值金秋,走进鄄城县引马镇张班庄村中草药种植基地,清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紫菀种植基地上,将这片土地染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基地内,一排排整齐的紫菀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新一天的到来。 

    种植户王根喜介绍,紫菀生长周期约为9个月,是一种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可药食两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有痰、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疾患。除药用外,紫菀还可作为秋季观赏花卉,用于布置花境、花地及庭院。目前这个基地紫菀种植面积在220亩左右,收获之后将销往安徽亳州。

     “最初不知道鄄城的自然条件是否合适种植紫菀,我专门从高校聘请了专家对土地进行检测,专家根据土地、温度、湿度、日照等综合因素,最后做出判断后认为可以种植,生长出来的紫菀可以达到中上品级。”王根喜认真地说。

    放眼望去,在基地的北侧土地上能看到一根根一米多高的整齐排列的灌溉喷嘴,而南侧土地上却没有。对此,王根喜解释,因为南边采用的是地埋式喷灌,使用的时候喷嘴会自动从80CM的地下钻出,这样会使地上作业更加方便。 

    种植基地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据王根喜介绍,当前,平均每亩地投入成本5000元左右,每亩毛收入达1万—1.5万元,综合算下来每亩收益5000-10000元,他打算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再增加300亩左右。基地的紫菀种植全年实行人工除草,不喷洒除草剂,单是除草最忙时用工达100多人,平时也需用工50多人,人工除草成本均价300-500元/亩。到了收获期能够实现机械收割,但需要人工挑拣,这些工作都是雇佣周边的乡亲来完成。 

    据了解,鄄城县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拥有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产业是鄄城县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推广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种植,打造绿色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药材质量,保障药材安全,满足产业深加工需要。目前全县发展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37处,全县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种植牡丹、芍药、山药、金银花、板蓝根、白芷、红花等20多个中药材品种,年产中药材3万多吨。(大众新闻 牛文杰 通讯员 任明丽 刘兆奎)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6500.html
相关报告
  • 《城口明通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30
    • 近年来,城口县明通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本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通过“市场主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高山药材种植规模化,积极融入“大巴山药谷”高质量发展中来,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8月以来,明通镇通过多次走访调研,请求市林科院专家实地踏勘进行技术指导,引入了2家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形成联合体,采用“林下套种”的方式,实现了高山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龙泉村金字山种植基地主要以重楼、淫羊藿等中药材为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昔日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新的产业经济正在兴起。目前已栽植第一批重楼中药材种苗20万株,前期整地、种植及后期管护等所有成本预计亩均投入4万元,据测算亩均产出纯利润可达10万元。金字山第二批重楼及淫羊藿在年后开春就进行栽植。         “我已经流转林地150亩,主要种植黄连,试种少量天麻,目前林地整地已完成,第一期黄连种苗100万株在育苗中,明年3月前种植到位,总投入资金85万元左右。”白台村村民曾兴友目前已成为中药材种植大户。         据了解明通镇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8户,大塘村杀牛坪、平安村淫羊藿中药材基地各规划种植1000亩,目前种苗育苗中,年后进行移栽。         明通镇积极探索“国储林+中药材”发展模式,药农可以通过流转林地、就近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实现增收。         村民胡万祥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国储林项目收储了他家的林地每亩每年租金40元,就近在金字山种植基地务工每天150元,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年底还要分红,自己还跟着种了几亩中药材。不用外出打工四处漂泊了,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了。”         据介绍,前期基地建设、整地、药材种植为70余户困难群体增收3200多元。         据了解,明通镇将建立中药材清洗池、烘干房、包装间,对中药材进行分拣、清洗、切片、干燥等加工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发展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明通镇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林下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山绿”与“民富”共赢发展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陈代明、刘鑫)
  • 《李永莉代表:做强道地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我省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省人大代表李永莉认为,在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上,我省中药材还未能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实力,道地中药材产业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在调研中,李永莉发现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战略定位有待提升、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协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等问题。据此,她向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关于做强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针对我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提出了提升战略定位、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议。日前,省人大选任联委率队赴遵义市红花岗区、绥阳县,走入中药材生产加工一线,实地调研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就李永莉提出的该项建议开展督办并召开座谈会,各承办单位分别汇报了代表建议的办理、沟通和答复情况。目前,已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的办理答复。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政策引领,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促进中药材的流通和销售。做实科技支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中药材产业产能。合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动13个省级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9个市(州)制定本地区中医药产业攻坚行动计划,构建‘1+13+9’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