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团队打造出新型二维光子时间晶体,可改进激光器和无线通信》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近期,国外一支研究团队宣布开发出一种制造光子时间晶体的方法,并证明这种基于时间的人造光学材料可以放大照射在它们上面的光。最终,这些光子晶体将有望带来更高效、更强大的无线通信,并显著改进激光器。

    日前,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些发现。相关成果来自来自阿尔托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

    早在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Frank Wilczek就曾首次提出了时间晶体的概念:普通的、熟悉的晶体具有在空间中重复的结构模式,而在时间晶体中,这种模式可以在时间上重复。去年,阿尔托大学低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成功创造出了成对的时间晶体,它们能够用于量子器件。

    如今,另一个团队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在微波频率下工作的光子时间晶体,并且证明这种晶体可以放大电磁波——这种能力在各种技术中均存在潜在的应用,包括无线通信、集成电路和激光。

    迄今,科研界对光子时间晶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块状材料上(即三维结构),这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而且相关实验还没开发出可用于实际应用的模型系统。

    上述研发出新型光子时间晶体的团队则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建立一个二维光子时间晶体,被称为超表面。

    通过将三维结构“降维”至二维结构,他们使得实际条件下实现光子时间晶体的制造变得更简单轻松。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出光子时间晶体,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有关其行为的理论预测:“我们首次证明了光子时间晶体可以高增益地放大入射光。”

    在光子时间晶体中,光子以一种随时间重复的模式排列。这意味着晶体中的光子是同步和相干的,这可以导致光的干涉和放大。光子的周期性排列,意味着它们也可以以增强放大的方式相互作用。

    二维光子时间晶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通过放大电磁波,它们可以使无线发射器和接收器变得更强大或更高效。研究人员指出,在表面涂上二维光子时间晶体也可以帮助信号衰减,这是无线传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光子时间晶体还可以通过消除通常用于激光腔的大块反射镜来简化激光器的设计。

    另外,二维光子时间晶体不仅可以放大在自由空间中撞击它们的电磁波,还可以放大沿表面传播的电磁波。表面波用于集成电路中电子元件之间的通信,而将二维光子时间晶体集成到系统中,就可以放大表面波,从而提高通信效率。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研制出氮化镓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16
    • 常规的半导体激光器,如Fabry–Pérot(FP)腔激光器、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以及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等,无法兼具单模、大功率、小发散角等优良特性;而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PCSEL)利用二维光子晶体的布拉格衍射,可实现大功率、小发散角的单模激光输出(图1),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材料为直接带隙,发光波长覆盖了可见光到深紫外等波段,具有发光效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制造PCSEL。GaN基PCSEL在新型显示、材料加工、激光照明、水下通信、星间通信、芯片原子钟、深空探测、原子雷达、激光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广泛关注。 图1. FP腔边发射激光器、DFB边发射激光器、VCSEL和PCSEL的结构示意图、典型远场发散角及输出光谱特性 日本京都大学Noda教授团队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PCSEL的概念,并于2008年在Science 319,445 (2008)首次报道了GaN基紫光PCSEL的室温电注入激射,随后分别于2022年与日本Stanley公司合作、2024年与日本Nichia公司合作,将GaN基PCSEL的激射波长进一步拓展到蓝光和绿光波段。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日本实现了GaN基PCSEL的电注入激射。 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建设的半导体显示材料与芯片重点实验室与苏州实验室合作,近日研制出GaN基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并实现了室温电注入激射。 研究团队首先仿真设计了GaN基PCSEL器件结构,随后外延生长了高质量的GaN基激光器材料,并开发了低损伤的光子晶体刻蚀与钝化工艺,制备了GaN基PCSEL器件,光子晶体区域尺寸为400×400 μ㎡(图2)。通过角分辨光谱测量GaN基PCSEL在Γ-X方向上的能带结构(图3),可以观察到:注入电流较低时,能带结构清晰,辐射模式C的强度最大;随着电流增大,非辐射模式B的强度显著增强,直至激射。通过测量能带,可以确定器件是基模B的激射,阈值电流附近的模式半高宽约为0.05 nm。 图2. (a) GaN基PCSEL的结构示意图,(b)光泵测试得到的光子晶体能带结构,光子晶体的(c)表面和(d)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3. (a-e)不同注入电流下测量得到的GaN基PCSEL Γ-X方向的能带结构,(f) GaN基PCSEL峰值波长与光谱半高宽随注入电流的变化曲线 基于上述工作,研究团队实现了GaN基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的室温电注入激射(图4),激射波长约为415 nm,阈值电流为21.96 A,对应阈值电流密度约为13.7 kA/c㎡,峰值输出功率约为170 mW。下一步拟采用高质量的GaN单晶衬底,设计新型的GaN基PCSEL结构,并突破PCSEL器件制备与封装散热技术,实现高功率(10~100 W)单模激光输出。相关论文正在撰写中。 图4. GaN基PCSEL (a)不同注入电流下的电致发光光谱、(b)输出光功率-电流-电压曲线、(c)远场光斑,GaN基PCSEL激射(d)前、(e)后的近场图像
  • 《突破 | 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问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8
    •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随机激光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由谐振腔和晶体增益介质组成的传统激光器不同,它的光放大来自于光从无序的粒子集合中重复散射,而不需要从一对由反射镜组成的谐振腔内来回反射。但是,随机激光器在设置好后往往处于静态,只能提供一些固定的实际功能。 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UCL)和伦敦大学学院(ICL)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该团队实验中的自组装激光器,由分散在液体中的微粒胶体组成,具有非常高的增益。一旦足够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利用外部能量受激而产生激光。 该团队认为,他们的工作将有助于开发用于传感应用、非常规计算、新型光源、无散斑照明的新型功能材料,或可用于模仿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等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 图1 研究团队设计的随机激光器,Janus粒子作为自组织激光活动的热点——其中激光甚至可以可控地从一个热点交换到另一个热点 在实验中,悬浮在激光染料中的微粒如果靠得足够近,就可以用来放大外部的泵浦光。具体而言,如果微粒的局部密度上升到特定阈值以上,则从悬浮粒子反弹的泵浦光会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在光离开密集区域之前产生净增益,进而产生激光。但是,虽然通过胶体可以灵活调控输出波长,但距离开发可控调谐的随机激光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 ICL 物理学家 Riccardo Sapienza 和 UCL 化学家 Giorgio Volpe带领的研究团队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使随机激光器更具可编程性和适应性。为此,研究人员从生命系统中获得了启发,这些系统能够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地自我组装和重新配置。Riccardo Sapienza 表示 是否可以创造出一种能够融合结构和功能、重新配置自身并像生物材料一样协作的激光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使用Janus 粒子将胶体悬浮微粒可逆地吸引到中心点。Janus 颗粒是球形微粒,具有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在粒子的两侧分别呈现。该团队推断,当用激光泵浦时,设计合理的 Janus 粒子可以作为一种微型加热器,将其他微粒吸入其区域,使其自发组织成随机激光。 图2 聚集在Janus粒子周围的微粒。虚线描绘了激光区域,粉/黄线显示了几个微粒的轨迹 研究团队使用悬浮化学将 Janus 颗粒制成半径为 4.22 微米的二氧化硅小球,在一侧涂有 60 纳米厚的碳层。然后,研究人员将 Janus 颗粒倒入含有悬浮的较小二氧化钛 (TiO2) 微粒的乙醇溶液中,并添加了基于罗丹明的激光染料作为增益介质。 当研究人员用波长为 633 nm 激光持续照射 Janus 粒子时, Janus 粒子正如预期那样吸收了入射光并升温。作为对局部加热的响应,嗜热悬浮的 TiO2 微粒涌向 Janus 粒子热点。 紧接着,研究人员用第二个脉冲 532 nm 激光泵浦热点区域,并随着 Janus 粒子周围 TiO2 微粒浓度的增加监测该区域的发射光谱。当微粒的密度达到临界阈值时,系统的发射线宽缩小到其初始值的一半——这是随机激光发生的明显迹象。而当照射Janus粒子的连续波点关闭时,Janus粒子迅速冷却,TiO2粒子消散,随机激射停止。 图3 激光微粒群在Janus粒子群周围形成不同的图案 该团队还发现,多个自组织胶体激光器可以进行“协作”。 当两个Janus粒子相隔大约一个泵点的距离,粒子交替加热时,可以使胶体粒子分别聚集并发射激光,激光活性在一个区域和另一个区域之间有效且可控地交换。 此外,该团队还展示了激光集群如何通过加热不同的Janus粒子在空间中传输,从而证明了该系统的适应性。“Janus”粒子也可以互相协作,创造出比简单添加两个粒子更有特性的粒子簇,比如改变它们的形状和增强它们的激光功率。 ICL-UCL 团队设计的系统的有一个缺陷是配置速度较慢,重新配置随机激光器需要几分钟时间。但研究人员强调,未来可以通过使用光场或电场代替热刺激或除热刺激之外的系统来提高速度。下一步,该团队将研究如何改进激光器的自主行为,使其更加栩栩如生,助力开发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其他应用的“一类新的活性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