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7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坎昆大会)落下帷幕,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建议之一就是呼吁支持DNA条形码技术。
一、呼吁支持DNA条形码技术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方签署,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共享利用基因资源的必要性,现已成为环境领域最广泛认可的国际性条约。
坎昆大会期间,参会者认为DNA条形码技术对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会议呼吁全世界对DNA条形码技术、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Network, iBOL)、全球生物分类倡议(the Global Taxonomy Initiative)及其它DNA条形码的应用提供支持,该项决定于12月17日生效。DNA条形码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联合国促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二、DNA条形码技术现状
多年以来,生物分类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够迅速区分不同物种的方法。10年前,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把物种一一归类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由于DNA条码技术的出现,如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可能拥有一份独特的“身份证”。DNA条码技术是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保罗•赫伯特(Paul Hebert)教授研发创立的新技术。赫伯特是第一个提出用短DNA片段序列来识别物种的科学家,他将这个体系称为DNA条形码,类似于通过添加标签来对零售商品快速识别。2003年至今,赫伯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这项新技术打磨成了一个多面化的国际性研究项目。
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数百种被忽视的物种。目前有50万个物种、500万个动植物和菌类拥有其DNA条形码。有了DNA条形码,科学家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识别物种,最终再利用全生命阶段或生物片段,就可以实现在几分钟内识别物种。同时,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来识别市场中的产品、纠正贴错标签的食品和天然健康产品、改善环境监测和水质土质诊断以及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圭尔夫大学对DNA条形码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圭尔夫大学是iBOL—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基因组项目的所在地。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将iBOL采纳为正式合作项目。从此以后,位于蒙特利尔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为全世界的资深科学家参加生物多样化DNA条形码培训协调资源。这一项目有26个国家的100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主要研究DNA条形码索引图书馆以及一些新的信息学工具和技术。通过圭尔夫大学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DNA条形码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看待地球生物的方式。联合国的认可更是证明,这一技术在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方面不但有效,而且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管此研究的圭尔夫大学的副校长马尔柯姆·坎贝尔(Malcolm Campbell)提到,本次《生物多样性公约》对DNA条形码技术的认可对加拿大科学界和圭尔夫大学来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圭尔夫大学的加拿大安大略生物多样性研究所(Biodiversity Institute of Ontario, BIO)主要负责人马里奥·托马斯(Mario Thomas)表示,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成就,联合国采用加拿大研发的技术,并将其推向世界的情况并不是每个月或者每一年都会发生。联合国这项决定是圭尔夫大学赫伯特教授12年科研领导的结果。赫伯特教授说:“我们很高兴看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认同了DNA条形码在帮助保护地球共同的数百万物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编译 李晓曼)